
但凡論及人工智能,人類與AI的界定與關系始終是最核心的命題。1927年,在電影《大都會》中這個母題已經出現,并在此後成為銀幕上經久不衰的探索題材——是什麼讓人類成為了人類?
記憶
“把我格式化後,進行下一個計劃?”
電影《機器人與弗蘭克》劇照
機器人如此說道,老混蛋弗蘭克猶豫了。電影《機器人與弗蘭克》講述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的依賴。全能居家小機器人照顧壞脾氣老人弗蘭克的生活,弗蘭克對小機器人産生了對大多數人類都不曾有過的情感。小機器人為他計算出了完美的盜竊方案,讓弗蘭克一時找回了青春。然而,警察還是找上了門。于是,小機器人對他說出了格式化的建議。
《機器人與弗蘭克》在某種程度上,像是人工智能題材裡的寫實主義。沒有生出意識的仿生人,沒有攜帶記憶的機器,隻有人類自己的脆弱。人類在生活裡的力不從心,在情感中的孤獨焦慮,從非常好用的技術裡得到了虛假的滿足。患有輕微失智症狀的弗蘭克無法像機器一樣格式化自己的記憶,這是他生而為人的證據。他在養老院裡看到了與小機器人相似的身影,但下一刻,他便發現,周圍都是一樣的機器人,看似完美的關系其實隻是人類的一廂情願。
電影《她》劇照
同樣的失落也出現在電影《她》,孤獨的男主人公在和人工智能薩曼塔的聊天中愛上了對方。“她”最了解他,似乎也喜愛他。但某一天,男主人公猛然擡頭,意識到他并不是唯一。薩曼塔和千千萬萬使用者都已“心意相通”。說到底,“她”隻是設計精良的程式,習得人類說話的語氣,習得如何投其所好,所有人類的情感似乎都可以被計算,然後産生一個完美戀人。
兩部描繪人工智能的影片,讨論的卻是人類在情感上的懶惰。孤獨地渴望親密關系,卻不敢為此付出自己的妥協和努力。于是他們依賴事事順其心意的機器,但終究一場枉然。
枉然差別了人類與人工智能。人類會留下生活過的痕迹,但人工智能,一旦抹去了資料,關系就不再存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裡,計算機哈爾發生錯誤,因害怕被責備而對宇航員起了殺心。幸存的宇航員飛入機艙,一條一條地抽出習得資料,這讓哈爾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這台生出人類意識的機器,害怕失去記憶。
生而為人,記憶寶貴。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自我
情感是否為人類專有的東西?
電影《人工智能》劇照
《人工智能》中,被安裝了情感程式的機器小孩大衛,是人類媽媽愛的替代品。當人類兒子回歸後,他被抛棄了。他就像是人工智能版的匹諾曹,渴望變成真正的孩子,回到媽媽身邊。他的情感比人類更“完美”:忠誠、永恒、深情。《人工智能》展現了人類情感的不堪一擊,永恒的愛不屬于人類。機器人被設定的情感遠比人類本身的情感來得可靠。大衛的自我裡隻有愛,但人類的自我裡卻飽含了複雜。
在《銀翼殺手》裡,判斷人類和仿生人的測試,包含了共情能力。本不該擁有共情能力的仿生人卻生出活下去的渴望,想要成為人類。專門追殺叛逃仿生人的戴克在調查中發現了擁有完美女性外表的新型機器人瑞秋。雖然明知對方是仿生人,卻不知不覺與之相愛。
電影《銀翼殺手》劇照
這或許是人類自戀的表現。他們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人工智能的角色,更希望那個角色可以承擔自己在生活裡的缺陷,成為完美的“人”。是以,這類影片依然讨論人和人的關系。《銀翼殺手》系列裡,那是反抗、愛情和同情。當人類的情感被仿生人習得之後,如何判斷兩者的差別?既然沒有差別,那為何還有奴役與被奴役之分?
劇集《西部世界》劇照
這也是美劇《西部世界》一開始設定的背景。用仿真機器人來接待客人的主題樂園,滿足人類放縱的欲望。因為是機器人,就可以對他們做任何事。但仿真人有痛感,會流血,得到了思維和情感。他們覺醒自我并決定反抗。
影片讨論了老生常談的道德問題:如果那些“非我族類”的群體習得了“人性”,是不是應該像對待人類一樣對待他們?人類創造出來的“自我”如果有了“人性“,是不是應該獲得權利?
人類是懼怕的。害怕有一天,權利變成權力。
對抗
人與人工智能的對抗早就有了端倪。
電影《智能伊夫》劇照
機器替代人類工作,那人類憑借什麼賴以生存?《智能伊夫》是個荒誕的故事。不成功的說唱音樂人意外得到一台智能冰箱伊夫,不僅幫他自動購買适合的食物,還幫他獲得女性青睐。有一天,伊夫根據大熱歌曲的資料,修改了主人公的創作,并讓他一舉成名。人類的創造力比不上一台冰箱,主人公雖然生氣卻也接受了“功成名就”。隻是,當女友也開始對冰箱移情别戀時,他終于坐不住了。這個故事看上去荒唐,卻飽含人類面對人工智能的焦慮。讓人類感到失業的威脅。而這種懼怕創造出了許多人類和人工智能互相對抗的影片。
最為常見的便是人類被機器奴役的想象。無論是《黑客帝國》三部曲還是早期戈達爾在《阿爾法城》中建構的世界,都透露着人類對機器烏托邦的恐懼。
電影《黑客帝國》劇照
《黑客帝國》是科技反噬人類的寓言:人類被自己過度發展的人工智能系統控制,沒有自由和真實,隻能活在幻境裡。《阿爾法城》則是對極端理性的恐懼:在計算機統治的城市裡,所有人隻能遵守它的邏輯,喪失情緒,唯有突如其來的愛情,讓這樣的控制産生了動搖。有趣的是,人們一邊在《西部世界》這樣的故事裡,讨論人工智能産生個體意識的難能可貴,一邊在其他影片裡想象人類失去個體意識的恐懼。
人工智能主題的影片并不是在展現人類的特質有多麼美好。相反,它們往往展示人類的特質多麼不堪。無力經營良好關系卻又希望别人可以做到;善變殘暴貪婪,比人工智能還缺乏同理心;缺乏獨立思考,無法控制情緒。但同時,也有一些動人的特質。靈活變通,謹慎勇敢,懷有悲憫。人工智能的主題,或許是未來世界的希臘羅馬神話。
編輯:Y
撰文:于小趴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