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2011年香港金像獎三十周年的時候,台上司儀問台下觀衆:“有多少已經為香港電影奮鬥了三十年的同仁?請舉手。”密密麻麻的手臂舉起,甚至也包括台上的毛舜筠、谷德昭、鄭丹瑞三位司儀。這一幕對從小受香港電影熏陶、從小被香港的娛樂精神所洗禮的我們這一代觀衆來說,是無比的感慨。因為那一個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香港電影不再是新人輩出,後浪推前浪的時代。從小看到大的老面孔,現在仍然是托起香港電影大旗的中堅人物。人生才幾個三十年?

看《大追捕》,同樣也會有一些唏噓。張家輝、任達華是伴随着香港電影輝煌一路走來的代表人物,從跑龍套的到金像獎影帝。他們年齡已然不小,但仍在奮起打拼,保持着年輕人都望塵莫及的創作熱情和身體狀态。尤其張家輝,為飾演好本片中的危險人物,更是進行了魔鬼訓練,健身減肥為此瘦掉了體重的三分之一。如此的搏命,影迷看來,卻有幾分心疼。不然怎麼辦,香港再年輕一點的動作明星,好像除了謝霆鋒等少數幾位,真是後繼乏力。而片中張家輝的少年時代,也隻能由内地新面孔窦骁來出演。
但是,觀看本片還是能夠嗅到一股年輕的生命力,感受到另外一種希望和欣喜。細究起來,是導演周顯揚、編劇杜緻朗這對年輕的創作組合,為了适應新的時代和新的電影市場環境作出的可貴嘗試。電影既保留着傳統港片的一些元素,又有一絲别樣的風味,加入了富有人性化的懸疑推理,探索了港式警匪類型片的另一種可能性。
香港警匪片有其一貫的創作優勢,吳宇森、杜琪峰、劉偉強、林嶺東、林超賢等,發展出各自不同的美學風格。好比《逆戰》,場面一路火爆,電影院裡振聾發聩。而《大追捕》這部影片,年輕導演發展出一套陰暗深沉的冷暴力,用劇情的張力來取代槍火橫飛的熱暴力。當然,電影中也不乏刺激性的場面,如開頭的獄中打鬥、月光下的毀屍滅迹、二十年前的少女奸殺案等。明顯看出,導演的興趣愛好偏向于cult片,但是為了适應内地審查的尺度,有所收斂克制。在表現此類場面時,一方面用鏡頭光線等強調,另一方面也調動側面渲染和心理暗示,激發觀衆各種聯想。
比起犯罪本身,影片更注重對人物動機的挖掘和刻畫。三位主要的男士中,張家輝扮演的王遠陽是一位極度重犯,看起來非常危險,對女主角步步緊逼造成威脅,在月光下殺人越禍,但這并不足以令觀衆震撼,更讓觀衆震撼的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命運他的冤屈和他的不公;音樂家徐翰林看似一位嚴父,對女兒的管教異于常人,他衣冠禽獸的暴行令人發指,但更讓人觸動的是他暴行背後對養女的不倫之情;而任達華扮演的警官在一根筋的調查案件之前,電影老早就給他鋪好了一條和女兒之間的感情線。
對于這部推理電影來說,謎底重要,但謎底背後的人性沖突更有看點。當觀衆認為一切都是為了複仇時,電影告訴你不是,一切都是因為愛。三位男主角都是如此,隻不過有的是錯愛。愛比死更冷,比複仇更有力,編劇導演告訴你,愛是比複仇、比死更深層的人性動因。片中王遠陽說“我多麼想看着女兒慢慢長大”,讓人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