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來源 | 小樹媽媽
這段時間,女兒正備戰小升初。
關于孩子要上什麼學校,走公辦、民辦還是國際路線學校的讨論,在家長群被頻繁提及。
孩子國小 6 年,對于家庭經濟、家庭條件這類話題,公開讨論的并不多。
可一到升學,這些問題就都擺在了明面上:
孩子想上什麼樣的學校,走什麼樣的教育路線,甚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跟家庭經濟條件,都有着很密切的關聯。
事實上,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的教育,就被家庭經濟條件影響着。
斯坦福大學教育和社會學教授 Sean F. Reardon 研究發現:
近 30 年來,美國貧富差距的拉大,教育成果的差距,也随之擴大。
不能否認的是,家庭貧富差距對孩子是有影響的。

圖檔來源:電影《單親度假村》
但到底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我們是否有辦法規避它?縮小家庭條件對孩子的影響?
我覺得,如果弄清了這幾個問題,父母們養育起孩子來,可能會少一些慌張焦慮,多一些從容和方向性。
早期陪伴品質
決定大腦開發
2015 年,加拿大麥吉爾的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在北美,歐洲 34 個國家,選取了 50 萬名學齡前孩子,進行了一項跨時 8 年的研究。
他們發現:與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會面臨更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
其實,這個結果,是從孩子早期大腦開發和父母陪伴的角度來說的。
我們都聽過「三千萬詞彙鴻溝」的概念:
孩子幼年時的智力開發水準,取決于他們從家庭裡聽到的詞彙量。
聽到的詞彙量越多、越豐富的孩子,大腦開發越多,智商也越高,孩子上學後困難就越少。
相對而言,家庭條件好,父母工作随機性強的家庭,也能給予孩子更多陪伴。
前兩年,以 613 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的國民才女武亦姝,被爆出,父親每天下午 4 點半以後就關掉手機,專心陪伴孩子。
而武亦姝的父親,是君合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的合夥人。
君合律師事務所,是國内先鋒律所,職場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拍的就是法學生求職君合的事。在君和,僅新人入職,月薪就 2 萬起。
父母收入高,工作機動靈活,決定了武亦姝,在幼年就能得到高品質的陪伴。
而大量的普通家庭裡,父母忙于生計,很難擠出時間照顧孩子,更不要說有效陪伴。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家庭條件,不會直接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它以父母能提供的語言、物質環境刺激等「生活方式」的差别,間接影響孩子。
是以,如果普通家庭的父母,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放下手機,多陪孩子聊天、讀書、遊戲……重視孩子,并能給予孩子更有針對性的引領。
那麼,孩子大腦和精神的基礎發育,就不會拉開特别大的差距。
金錢、物質的匮乏
限制孩子的思維、選擇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Mullainathan 曾提出一個「心智資源稀缺」的概念。
說的是,如果物質資源長期匮乏,對稀缺資源的追求,會俘獲人們的注意力,讓人沒法注意到那些更重要的追求和成長。
圖檔來源:電視劇《不完美的她》
知乎一個網友曾講過她的故事:
她家房子一室一廳,沒車,母親是普通文員,父親是快遞員,家庭條件一般。
她小時候沒感覺什麼,但高中、大學時,感受到了父母「狹隘」思維對自己的影響。
聯考報名前,老師要求第二天交一寸照。那天放學本身就晚,附近 10 塊錢一版的照相館都關門了。
她好不容易在商場找到一個拍藝術照的地方,但一版照片,化妝 + 衣服 + 精修要 80 塊錢。
網友覺得還可以承受,她正要照,媽媽二話不說把她拽出了照相館,罵她為什麼找這樣貴的,拉着她又滿大街找照相館。
網友心裡着急,想着明天必須交照片,又想早點回去複習,可媽媽卻心疼那 80 塊錢。
圖檔來源:電視劇《都挺好》
網友的媽媽想不到:對于一個高三孩子來說,時間比一版照片多出來的那幾十塊錢更珍貴。
這樣的家庭教育,讓網友也養成了「匮乏」的心理:
聯考完報志願,她最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而是考慮哪個專業就業幾率高。
而上海北京,這種更能見世面的大地方的學校,不敢選,不是分不夠,是怕錢不夠。
家庭條件對孩子的限制,可能不是「你用名牌,我用雜牌」「你吃的好點,我吃簡單點」這麼簡單。
它通過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影響孩子對成長的選擇,吞噬孩子對未來的管理。
說得直白點,就是影響一個人的眼界和格局。
而真正決定一個孩子日後道路是否寬廣的,正是眼界格局和選擇。
我們常說:生活不寬裕沒關系,但千萬别把孩子養成窮人。
說的就是,無論家庭條件是否富裕,養孩子、做選擇,盡量把眼光放長遠,避開「窮人思維」,更關注孩子日後的成長。
一個心靈不貧瘠的孩子,思維會開闊,也不會一步步困在自己的選擇裡。
人脈關系、父母格局
決定孩子是否敢于試錯
深挖我們耳熟能詳的成功人士的故事,都不難發現,這些人之是以敢幹,是因為,他們身後有能「托底」的家庭。
馬雲的父親馬法來,是曲藝界元老,中國曲協理事會理事,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第四、五屆主席。
在八九十年代,就支援馬雲出國學計算機,支援他創業,是以家庭條件,還是不錯的。
微信創始人馬化騰的父親,曾在交通部海南八所港務局,擔任多個重要職位,還任職過深圳航運總公司總經理,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等。
房地産大咖王健林的父親,曾任四川省林業學校副校長、黨支部副書記。
馬雲、馬化騰、王健林曲折的創業經曆,我們都有所耳聞,這些曾經的孩子,之是以能一步步闖蕩至某個行業的翹楚,是因為,他們不怕試錯,最終達成了目标。
這背後,是家庭裡物質、人脈和精神的大力支撐。
我曾聽過一句話:混的好的孩子,要麼是父母能給到實質性支援的,要麼是父母完全放任不管的。
而處在中間行列的父母,既給不到孩子實實在在的支援,還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去限制孩子,導緻孩子很難按自己原本的路線去發展。
孩子的教育,遠不止學校學習這麼簡單,家庭給予的精神支援,才是孩子能否持續追求的關鍵。
一個紮心的事實是:如果父母站位不高,看得不夠遠,很難給到孩子特别好的建議,那麼不妨和孩子一起,邊走邊學,在陪伴探索中,幫孩子摸到更适合的路。
不難看出,家庭貧富差距,不會直接對孩子的教育造成影響。
但它會通過父母的格局、眼界、生活、思維方式等,滲透到日常生活和教育裡,然後對孩子産生深遠的影響。
這鞭策着我們:不光要娃進步,自己也要努力。
圖檔來源:電視劇《小舍得》
每個孩子,都是以父母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為起點的,如果我們停下來,那孩子進步的速度,就相對會慢很多,而父母能給到孩子的容錯率,也就非常有限。
普通家庭,雖然培養一個跨越階層的優秀孩子越來越難,但我依然相信,隻要父母懷揣信念,不停向上努力,孩子的未來就一切都有可能。
因為最好的教育和生活,從來都是:生生不息,努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