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大明星時代
1991年,是大明星們的傳奇一年。那時候與今時今日的網絡分衆時代大大不同,如今的資訊繭房裡,各人抱團狂歡,圈地自萌。
1991年,打開電視,走進影院,你躲不開劉德華、周星馳……那些臉全民皆知,就算你遠房的七舅外公,也認識他們。
真不負“明星”兩個字。

最紅:四大天王
中國電影明星的1991年,從劉德華說起,總是沒有錯的。
如果有錯,也是先怪到《豪門夜宴》頭上。
那一 年,華東水災,為了赈災籌款,大半最紅的港星,緊趕慢趕,以奇迹般的速度,在四天内拍出了這部電影。
片子品質自然平平,圖個明星效應,熱熱鬧鬧,募捐善款。
而在這部全明星的電影裡,開場 “嘉賓”,就是劉德華。
這一年,還沒有“四大天王”,但也差不離了,1992年,這個說法就橫空出世。
劉德華的頂流位置,已經毋庸置疑。
一年13部戲上映,不想軋戲也得軋。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比如竹聯幫的大佬們, 想拍一部《火燒島》記錄他們的“監獄風雲”,指明要最帥、最紅的明星演他們自己。
“最帥、最紅”, 劉德華又怎麼逃得過?
劉德華也在這一年成立了 自己的制片公司“天幕”。
隻是,這個時候,他還不是後來一眼相中《瘋狂的石頭》的劉德華。
光是1991 年,他就虧了幾千萬港币。
這一年,劉德華演雷洛探長,給他在新千年裡演《追龍》,埋下了一個伏筆;也與梅豔芳在《九一神雕俠侶》裡演那對俠侶,十來年後才知多唏噓。
而隻小劉德華四歲的郭富城,在《五億探長雷洛傳2:父子情仇》裡,演劉德華的兒子。
雖說“四大天王”是個歌壇的概念,但“天王” 們在1991年,已經是影壇最新銳的力量。
張學友就是在這一年,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三個提名,一個最佳男主,兩個最佳男配。其中,最佳男主的提名,來自《喋血街頭》,吳宇森的代表作。
最佳男配角的提名,來自《倩女幽魂2:人間道》和《笑傲江湖》。男主敗給了張國榮(《阿飛正傳》),男配敗給了吳孟達(《天若有情》)。
在影壇前進速度最慢的,當屬黎明。
1991年, 他經曆的,或許是其職業生涯最大危機。
這年的赈災晚會上,他臨時被點歌,準備不足之下,走音成車禍現場,被懷疑到底會不會唱歌。或許因為這,他專心于音樂,戲就慢慢拍吧。
要到四年之後,他才是“堕落天使”,五年後,才唱那曲“甜蜜蜜”。
30年來,媒體的造星運動不止,名詞的運用花樣疊出,可是,再沒有出現過“四大天王”這麼有國民度的頭銜。
最“多金”:雙周一成
1991年的那場“豪門夜宴”裡,還有個極無厘頭的梗:來自科威特的“阿星”要請出他們的爺爺,音樂一響,隆重出場的,是周星馳—— “原來周星馳是星爺!”
1991年的周星馳,被叫一句星爺也是情理之中。已經連續兩年,中國香港票房冠軍,都是 周星馳主演的作品,1990年是《賭聖》,1991年是 《逃學威龍》。
之後兩年,冠軍寶座同樣沒有旁落。
那是傳說中的“雙周一成”時代,從1985年 到1997年的13年間,周潤發、周星馳、成龍,輪 流占據了票房冠軍之位。
而此時的周潤發,正安慰失意的吳宇森。
他不計片酬,還出面邀請張國榮、鐘楚紅,力挺吳宇森執導新作《[縱橫四海 》。投資方對吳宇森執導有異議、想換人?那要換,就連發哥一起換掉好了。
票房保證發哥,在資方面前有這個話語權。
成龍的1991年卻沒那麼順。
他這一年花了令人乍舌的1.15億港元拍《飛鷹計劃》,跑遍了亞非歐三大洲,可這部成本高昂的電影,在全年票房榜中,屈居于《逃學威龍》之下。
1991年的另一 部成龍電影,則是那部 "劫持 "了劉德華的《火燒島》。可不止劉德華,還有梁家輝,他當時正好好地在越南拍《情人》,哪料到竹聯幫的夥計們破門而入,劫了他去拍。
諾,“雙周一成”,可 以說是當時全香港乃至全中國影壇最硬的牌子了,但面對有些勢力,連他們也束手無策。
中國電影狂飙猛進,那些瘋狂的幕後本身就像一場電影,但耀眼金錢背後,難免有陰影。 這種束手無策的時候,人們不免懷疑,一切是不是隻是瘋狂的幻影。
最美:香江名旦
少數沒有在《豪門夜宴》裡露臉的巨星,李連傑是一個。
事出有因,當時他正拍攝《黃飛鴻》,有一場戲,是從屋頂上跳下來,劇組都以為這個高 度,對于李連傑不算什麼,哪知道一時大意,他的腿摔折了,接下來的戲隻能用替身。
他本來擔心的不是自己受傷,而是拳腳無眼,傷了大美女關之琳,甚至一度對徐克說,别讓關之琳演十三姨,太過好看,怕傷了臉。
當年的香江,美女如過江之鲫,也不知道是誰,硬選出了“四大名旦”,關之琳就是其一。
另外三位,是鐘楚紅、張曼玉、王祖賢。
隻是,1991年的鐘楚紅,已經決意隐退。
這是她拍電影的最後一年。
這一年,她推掉了許多片約,包括《九一神雕俠侶》。最後她隻拍了兩部片, 其中一部,是周潤發力勸她才答應的《縱橫四海》。
1991,也到了王祖賢演藝生涯的最後幾年。
那一年她拍了《倩女幽魂3:道道道》,可又說,以後,除非是徐克來約,否則不再演女鬼了,“怕下輩子投不了胎”。
她計劃減少片約已經好幾年,到 1991年,手上總算隻有兩部戲。
兩年後,她也漸漸淡出影壇。
碩果僅存的是張曼玉。她剛剛告别“花瓶” 的标簽,還有好多電影,等着她去演。
這一年,她 情場失意,事業得意。
拍《雙城故事》時,她和美術指導相戀,此時已經分手,前男友一怒之下,把她寫的情書賣給媒體。
關錦鵬後來說,我猜她是把這份被出賣的憤怒,代入了《阮玲玉》中。
人言可畏,人言可畏。這種人戲合一,可一不可再。
那年底,張曼玉拿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次年,又攬下柏林銀熊。
隻是那時候和張曼玉搭檔的林青霞,也已經到演員生涯的尾聲。
她們在1990年的《滾滾紅塵》裡合演,當時誰也都沒料到,林青霞将在幾年後嫁做人婦,不再做演員。
1990年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是林青霞。
她在獲獎時說:“謝謝我心目中的最佳男主角,他跟我演了十八年的戲,還沒演完, 還不知道要演多少年呢。謝謝《滾滾紅塵》男主角秦漢。”哪裡知道,也沒有幾年好演了。随着和秦 漢的這一幕結束,林青霞也換了一折戲,在拍到第一百部作品時,她息影,嫁給邢李源。
現在想起來,這些花旦終結的,不光是她們 自己的電影路,好像也是一個時代。
此後也有此後的芳華絕代,傾國傾城,但始終好像那時候最明豔,明豔到睜不開眼。
最飒:大明星與大妞
說到旦角,《号外》雜志1991年12月刊,登了 好幾張花旦造型照。但畫中人,不是女嬌娥,而是男兒郎。照片上的,正是張國榮。
也沒過幾天,張國榮出演《霸王别姬》的消息便公布了。
陳凱歌是看到他一張花旦造型照,才最終确定的。據說,那正是《号外》這一組名為“奇雙會”的大片。
那年,張國榮已經憑借《阿飛正傳》拿到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這是他拿到的第一個演技類大獎,看他一身難以掩飾又難以複刻的靈氣,似乎還有很多很多獎項要拿。
張國榮要合作的,是鞏俐,那是那幾年你躲也躲不開的名字。
從《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挂》到《霸王别姬》,鞏俐像是“壟斷”了那幾年最重要的電影。
1991年,她正在拍攝的,是《秋菊打官司》。可編劇劉恒總覺得她不像秋菊,疑心是張藝 謀偏私。
他跟張藝謀抱怨,“我隻要一想到是鞏俐演秋菊,我就寫不下去,出戲。”那是他還沒見識過鞏俐魔法般的變形能力。
那年頭的女演員,是另一種時代審美。
前文說港星們是“明豔”,這種“明豔”一路向北遇上冷空氣和脆生生的口音後,生出飒爽之氣。當下如鞏俐,往前數,是劉曉慶、潘虹,往後數,是徐帆。
30年後,人們愛評選“小花”,而那時候,個個都是大妞,是拍闆要姜文做導演的大姐頭,是 烈性女子杜十娘,是張藝謀一定要她演一次女皇的鞏俐。
甚至大咧咧的樣子如徐帆,在一幹“大” 妞前輩面前也顯“小”。
馮小剛在看完《大撒把》後點評道:“片子不錯,女主角差點。”
1991年,“喜劇三劍客”正式組隊成功,葛優、梁天、謝園整整齊齊的,《編輯部的故事》 還沒播,但也快了。
1991年,《焦裕祿》以130萬的成本,得了1.3億的票房,李雪健一下拿了金雞百花雙料影帝,但他在獲獎感言裡說:“苦和累都讓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1991年,賈宏聲是一顆冉冉新星,還沒畢業,就演了李少紅和黃建新的片。
1991年,張震才15歲,被楊德昌叫去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了讓他演出震驚的表情,楊德昌臭罵他一頓,又把他關在小黑屋裡半個小時,激出他最天真、 最破碎的表演。
30年後回頭望,1991年真是大明星們最瘋狂、最張揚的一年,他們綻放得像朵栀子花,就 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香得你撣都撣不開。
導演進行時
1991年,一個也不是整數年的年份,看似平平無奇。
但許多現在看來最重要的導演,1991年對他們來說,正是藝術生命的關鍵時刻。
他們有的在這時遇見了貴人,有人拍出了自己最重要的電影,有的人剛向電影踏出第一步,有的人在徹底轉變。
諸神黃昏
1991年,有一位“家庭煮夫”終于脫下了圍裙。
這位家庭煮夫已經在家裡蹲了六年,以為再也沒機會拍電影,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劇 本獲得了大獎。
接到消息時,他口袋裡隻有43美元,連坐飛機回台灣的錢也沒有。
1991年4月10 日,這個劇本,《推手》開機。
1991年,第一次有人叫李安“導演”。
1991年,蔡明亮已經在電視台拍了好幾年單元劇。
這天,他要拍攝一集叫《孩子》的單元 劇,到一個電玩店取景,在那裡工作的一位青年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位青年完全沒學過演戲,動作還總慢半拍,誰想到,蔡明亮第二年就拍攝了處女作《[青少年哪吒》,男主角,正是這個青年。
對,他就是小康,李康生,以後蔡明亮每一部電影的男主角。
1991年,蔡明亮遇見了李康生。
1991年,楊德昌拍出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 件》。再往前推兩年,侯孝賢憑《悲情城市》]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拿到了金獅獎。
單看影片水準和獲得獎項,1991年真是個好時候。
可是,他們也憂心忡忡。中國台灣電影的年 産量斷崖式下跌。
1989年,103部;1990年,82 部;到1991年,一年僅生産出33部電影。
侯孝賢後來說得明白:“台灣現在連商業片都拍不出來了,大家還拼命拍參展片。”隻是,哪 怕同樣是拍參展片,那兩年也再沒出來另一個楊德昌或侯孝賢。
1991對中國台灣電影來說,已經是諸神黃昏。
正午陽光
那時候,寶島上的觀衆更歡迎港片。
1991 年,港片導演正值好時候,正癫狂,正過火。 火到惡人都眼紅。
1991年底高志森用13天拍完了《家有喜事》,可沒過幾天,黃百鳴剛洗完澡,就接到沖印廠的電話,說剛才高志森剛走, 就有幾個蒙面人來打劫,不是劫錢,而是劫電影底片。
連劫匪都知道,這底片鐵定值錢。
高志森和黃百鳴拍的片子,從《開心鬼》到《富貴逼人》系列,哪個不是輕輕松松就掙個幾千萬?
這回的《家有喜事》,就是兩人合計着,要延續《富貴逼人》的成功。所幸這夥歹人燈下黑,他們把剪片師綁了個結結實實,卻愣是沒看見,底片就在剪片師腳邊。
成本低,拍得快,賺得還多,這個時候,中國香港商業片導演們,是天之驕子。
王晶光是1991年一年,就有五部電影上映,名副其實的港片速度。
動作片導演們沒王晶産量那麼高,但對類型的掌控快準狠:林嶺東《一觸即發》,唐季禮《魔域飛龍》,陳木勝《帶子洪郎》……劉鎮偉也是高産掙錢小能手,畢竟孔子曰過,“拿獎找王家衛,賺錢找劉鎮偉。”
但這一 年,劉鎮偉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執導了《[賭霸》,不是為《九一神雕俠侶》編劇,不是籌備《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不是他掙了多少錢,而是他正在幫王家衛找錢。
1991年的王家衛,做了很多年編劇,但導演作品剛有兩部,《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阿飛正傳》,把投資人虧慘了。好友劉鎮偉正想辦法幫他找投資。
談生意要有個名頭,有個公司,像點樣子。劉鎮偉的妻子提議,公司名字就叫 “Jet Tone”。念着念着,就音譯成了“澤東”電影公司。
有些潛力股,甚至被好萊塢盯上了。
吳宇森的《喋血街頭》撲得慘,1991年,他想拍點輕松的片子調劑心情,便請來周潤發、鐘楚紅、張國榮,到法國拍《縱橫四海》解悶子。
他哪裡知道,福斯的高管,這時候正看《喋血雙雄》看得心潮澎湃,就要把好萊塢的導筒遞到他手上。(他拒絕了福斯,但未來,環球還會給他遞橄榄枝。)
此時距離袁和平去好萊塢做《黑客帝國》的國術指導,也不到10年了。
後來大放異彩的導演,這時候初出茅廬。
1991年,陳可辛剛剛拍出處女作《雙城故事》。杜琪峯倒是已經拍了不少,有《吉星拱照》、《開心鬼撞鬼》、《阿郎的故事》……1991的兩部是《沙灘仔與周師奶》和《至尊無上II之永霸天下》]。
左拍拍, 右拍拍,隻是他還不是杜琪峯。
中國香港新浪潮的那批導演,到這時趨于穩定。
倒是當年給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做副手的關錦鵬,在1991年拍出了《阮玲玉》,加上之前 的《胭脂扣》,可謂獨當一面。
新浪潮的這批人,在1991年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徐克。
那時候港片還熱熱鬧鬧,沒人想過有朝一日,會有人痛心 疾首地喊出“港片已死”這種口号。
劉鎮偉、王 晶都還沒把目光投向中國内地市場。
而徐克在 1991年拉上嚴浩,去中國台灣拍《棋王》,隻是嚴浩和他談不攏,拍了28天就跑路了。
往前推兩年,他和程小東一起去北京,拍《古今大戰秦俑情》。
全中國他跑了個遍,聯合拍攝必須得數他一馬當先。
英雄黎明
在《古今大戰秦俑情》裡出演男主角的,正是導演張藝謀。
1991年,他的《大紅燈籠高高挂》上映,和三年前的《紅高粱》相比,一樣濃烈的紅色, 但《紅高粱》是狂野不羁,《大紅燈籠高高挂》講究的是構圖規規矩矩。
張藝謀的老朋友陳凱歌,正在給1991年上映的《邊走邊唱》做後期。他請來編劇蘆葦和作家 李碧華看初剪的片子。
蘆葦看罷,給陳凱歌提了一個要求:我正在寫的那個劇本,你就别動了, 要改什麼你提,但你别當編劇。
那個劇本,就是《霸王别姬》。
而這時候給張藝謀掌鏡的,是顧長衛,離他拍出《孔雀》,還早得很。他也給田壯壯當攝影。
田壯壯1991年的作品,是《大太監李蓮英》。
演李蓮英的是姜文,姜文在片場想法特别多,田壯壯半開玩笑地說,你來導吧,我給你當演員。
對姜文說過類似話的,可不止田壯壯一個。
不過,在1991年,導筒離姜文前所未有得近。
因為,在這一年,他家的馬路對面搬來了一個新鄰居,叫王朔。來年這個鄰居會丢給他一本《收獲》,上面登着鄰居剛寫的小說《動物兇猛》,也就是後來《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時候,王朔的作品早被衆多導演追捧,其中最欣賞他的導演,當屬夏鋼,他根據王朔的原著,拍攝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之後, 還有《大撒把》。
1991年,夏鋼提名了金雞獎最佳導演,不過,讓他獲得提名的這部電影,編劇不是王朔,而是王朔為他引薦的馮小剛。
前一年, 王朔拿着馮小剛寫的《遭遇激情》給夏鋼。夏鋼看了,隻保留了最後50行。
馮小剛每天都騎着自行車,來夏鋼家改劇本,足足改了七遍。
那個時候,這些大導演,還都是各大電影制片廠出身。張藝謀在廣西電影制片廠,陳凱歌在 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田壯壯在北京電影制片廠, 黃建新在西安電影制片廠。
他們經曆了制片廠制度的改革,但變化也在發生,下一代導演,決定自己出來單幹了。
張元畢業後,就沒進制片廠,而是在1990年 自己拍攝了《媽媽》。
王小帥倒是在1991年去了福建電影制片廠,但他發現,在這裡要做成導演, 得論資排輩熬上好多年,1992年,他回到北京, 找上三五好友,拍攝《冬春的日子》。
其中一位出鏡好友,是他在北京電影學院的上下鋪婁烨。
婁烨的1991,因為長期不去上班而被上海電視台算作“自動辭職”。他在北京拍廣告,對長片也動 了心思。
兩年前,他還在宿舍裡,一個男孩跑進來借火,朋友告訴婁烨,那個男孩就是已經演了 好幾部電影的賈宏聲。
婁烨當時正在為畢業短片找演員,就相中了他。
那個時候,婁烨或許還以為,是可以拍賈宏聲拍一輩子的。
隻有一個人,還沒上路。
1991年,賈樟柯還在山西大學美術班。那一年,他無意中看到了《黃土地]》,隻看了幾分鐘便痛哭流涕,決定轉行搞電影。
隻是,他還得考三次,才能考取北京電影學院,回回都是專業課前幾,文化課敗北。
但他好像也沒有别的辦法。“當時中國有16個國家級的電影制片廠,它們都在大城市,對于一個小地方的年輕人來說,真的不知道怎麼能變成一個導演。”
但他,已經是變化的一部分了。
一個更有活力的電影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