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不要誤會。
在這裡,「商業片之王」不是指商業電影數量,也不是單指電影票房。
而是指票房與口碑齊飛,演技表現也超卓的情況。
且僅針對商業類型電影。
與文藝無關。

基于這樣的标準,雙周成李必然入列。
一位動作宗師、一位功夫皇帝、一位氣場大佬,以及一位喜劇巨匠。
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年代裡,三種最具統治力的商業類型影片,即由他們四人撐起。
而當聲望抵達巅峰,其中三人不約而同轉向了好萊塢。
留周星馳一人獨撐大局。
回看一下1990年~1999年,十年票房資料。
周星馳如「超級龍卷風」一般崛起,年冠四連霸兼四破票房紀錄,24次票房前十。
成龍自1990年連輸五年,于1995年憑《紅番區》反敗為勝,連續三年奪得年冠并兩破紀錄,1998年的《我是誰》輸給了《風雲之雄霸天下》,但同年度的《尖峰時刻》北美票房達1億4千萬美元,将他推上了好萊塢一線動作巨星的位置。
周潤發相形之下略顯黯淡,他于1994年以《賭神2》奪得年冠并打破此前周星馳創下的票房紀錄,1995年拍攝《和平飯店》之後遠赴好萊塢。
李連傑再次之,1991年正式在港發展,這十年間在雙周一成的彈壓下未能奪得年冠,是以單談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壇,他要顯得略略遜色。
四人之外,能上榜的大緻也就張國榮、劉德華、郭富城、梁朝偉、鄭伊健等寥寥數人。
進入兩千年代過後,張國榮于2003年突然隕落。
鄭伊健則快速滑向低谷。
郭富城在短暫迷茫之後憑借演技能力的突飛猛進漸漸崛起。
梁朝偉和劉德華迅速填補了成周李三人出走之後的空缺,隐有巨星之相。
若以好萊塢而論,成李頗為旗鼓相當,周潤發則日漸黯淡。
但待得他們回歸華語影壇,依舊巅峰,李連傑聲望還較當日有大幅攀升。
時日再遠。
雙周成李漸隐漸退。
及至郭富城、劉德華及梁朝偉挑起港影大旗。
很多人或會提出疑問。
譬如大器晚成的動作巨星甄子丹,「電影大亨」古天樂,曾經的「文古武甄」,也當是港影門面人物,為何不該列入?
就動作功夫類型而論,甄子丹雖然憑《葉問》系列奪過兩次年冠,但其演技表現和票房統治力較成李二人實在差池太遠,古天樂的電影品質隻在中下,況且手裡連一番年冠都沒有,不論是談資料、還是談品質或演技,都并無底氣與郭劉梁三人競争。
是以這或是一場七人之争。
而從上面所列資料看得出來。
如果單談香港區域的票房統治力,雙周一成是迄今為止的天花闆。
他們統治了八十年代後段以及整個九十年代。
從演技而論,成龍在警察系列故事中如魚得水,1992、1993年連莊金馬影帝;周星馳在喜劇類型中無人可以挑戰,自編自導自演奪得金像影帝;而周潤發憑《英雄本色》就可以稱一聲「警匪之王」,他也是金像獎上唯一的連莊影帝。
但與之同時,成龍、周星馳也都被自己的影片類型所限,無法拓寬戲路,當他們在各自領域抵達頂峰,就前去無路。
譬如成龍, 從《大兵小将》開始逐漸變化,後來的《天将雄獅》、《十二生肖》及《功夫瑜伽》等影片故事已不再如昔年作品那樣流暢,再到《神探蒲松齡》的不忍直視。
周星馳的嘗試從《長江七号》開始,他試圖扔掉表演中根深蒂固的喜劇慣性,但求而不得,其後果斷退出表演陣營,專心去做導演,但在他的喜劇帝國内,沒人能夠替代他的表演,是以我們眼見着後期的影片品質,一部不如一部。
而李連傑自2007年的《投名狀》之後,影片品質亦嚴重下滑,甚至接拍了《封神傳奇》這樣莫名的電影,這樣的趨勢其實和成周一個道理,因類型片而巅峰,亦終因類型片畫地為牢。
鑒于此,「四巨頭」隻餘周潤發加入戰團。
若論咖位。
周潤發一騎絕塵。
在2003年拍攝《防彈武僧》之後傳回華語影壇,除了《讓子彈飛》、《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寒戰Ⅱ》以及《無雙》四部影片之外,就沒人能和他雙主而論。而《讓》是姜文導演作品,《西》是甄子丹飾演孫悟空的玄幻動作電影,《寒》屬于友情出演,真正的雙主唯《無雙》一部。
而如果論及郭富城、梁朝偉及劉德華咖位,其實頗有些為難。
按照影壇曆史,劉德華資曆其實最早,其次梁朝偉,再次郭富城。
三人中,郭富城與劉德華有過五次合作,早期三部皆給劉德華配戲,包括《九一神雕俠侶》、《五億探長雷洛傳Ⅱ父子情仇》及《機BOY小子之真假威龍》,在《超級學校霸王》中客串,多年後的《寒戰》中劉德華客串;而梁朝偉早期和劉德華合作的三部作品中都番位略低,至《無間道》開始略高劉德華,或者也可以說兩人基本齊平。
在1992年的《機BOY小子之真假威龍》之後,郭劉二人其實至今都沒有再次正式合作過;郭富城與梁朝偉在電影《風再起時》中首次合作,梁劉在合作《無間道》系列十八年之後,合作了一部《金手指》。
客觀而論,他們三人的番位,可能是目前香港影壇最接近的狀态,可用「伯仲之間」來形容。
最起碼,如果同在一部戲中,刨除客串,絕不會出現主配形式的戲份,至于誰的名字在前面,就看片方如何平衡處理。
結論是周潤發>郭富城=劉德華=梁朝偉。
票房相對直覺。
周潤發四奪年冠三破紀錄,這一點另外三人都沒法較量。
郭富城三個一番年冠,影史單部電影票房總冠軍,一次破紀錄,三部影片亦都進入總榜前三十名。
劉德華一個一番年冠,其餘兩個與梁朝偉共分(《無間道》平番)。
但劉德華的優勢是作品基數龐大,進入年度前十的次數遠超其他人三人,累積總票房數字驚人。
是以若以香港地區票房而論,周潤發>郭富城=劉德華>梁朝偉。
周潤發已進入玩票期,但其他三人的數字都還将不斷重新整理。
再看各自代表作品。
周潤發可以列出六部,分别是《英雄本色》、《龍虎風雲》、《八星抱喜》、《賭神》、《喋血雙雄》和《卧虎藏龍》,三部英雄片、一部賭片、一部喜劇與一部古俠。
這其中最強的當屬《英雄本色》和《賭神》,皆開風氣之先,引發類型片潮流,尤其《英雄本色》,堪稱一部劃時代的作品,而周潤發的表現居功至偉。
郭富城可列出四部,包括九十年代的《風雲之雄霸天下》、壹零年代的《寒戰》、《寒戰Ⅱ》和《無雙》,類型為漫改玄幻和警匪。
其中《風雲之雄霸天下》開創了武俠港片的計算機特效風潮,兩部《寒戰》和一部《無雙》堪稱近十年最受矚目的警匪制作,随着時間流逝,郭富城的表現逐日走強。
劉德華亦可列出四部作品,分别是《五億探長雷洛傳》、《暗戰》、《無間道》及《拆彈專家2》,皆為警匪制作。
《雷》片是《跛豪》之後的跟風之作,但劉德華的「雷洛」表現不錯,《暗戰》亦是高品質商業作品,《無間道》則可與周星馳的《少林足球》及《功夫》争輝。
梁朝偉文藝作品影響力勝過商業類型,是以在商業角度,他或可列出三部,即《東京攻略》、《無間道》及《赤壁》,類型為兩部警匪和一部古裝戰争。
論作品影響力,或應為周潤發>郭富城>劉德華>梁朝偉。
目前待映作品,周潤發有《驕陽歲月》,梁朝偉一人合作兩大天王,兩部大制作警匪《風再起時》和《金手指》,均為兩億以上的投資成本,郭富城的《掃毒Ⅲ》正在拍攝中。
亦可談談片酬。
周潤發依然領銜衆人,片酬+分紅是他們那個年代巨星的标配,比如《無雙》時就透露發哥片酬達4000萬,外加有分紅,這就是巨星的待遇。
九十年代的時候,劉德華的片酬應該會高過郭富城和梁朝偉,但進入兩千年代之後,三人之間的距離應該在迅速拉平。
梁朝偉曾經有過一段時間通稿新聞說片酬達半億,但印象中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大幅減産。
而劉德華在2005年的亞洲新星導計劃曾說,自己拿出三部電影的片酬來支援新導演,也就是1250萬,平均一部電影片酬在四百萬左右,十多年後的今天,亦報道其片酬超過兩千萬。
關于郭富城的片酬數字很少有通稿報道,但翁子光導演曾親口講過他是香港「最貴」的等級,最近期有報道指出郭富城片酬達2500萬,這個數字可信度應該極高。
綜合而論,周潤發片酬或是華語演員的天花闆級,郭劉梁三人不及,但商業片酬都不會低于2000萬。劉德華較有商業頭腦,經常用片酬當作投資,比如《掃毒Ⅱ》分紅數字就非常可觀,而郭梁二人就從來沒有見過這方面的報道。
故片酬情況應為,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梁朝偉。
最後簡單聊聊演技表現。
周潤發最「穩」,氣場無雙,尤以「小馬哥」和「高進」最為出色。
郭富城「可塑性」最強,氣場與深度亦在漸進式成長,可憑「劉傑輝」和「李問」入列。
劉德華以「帥」知名,頑強堅持固有表演方式,以「雷洛」與「阿華」為最佳。
梁朝偉極具「靈性」,亦以眼神戲知名,商業角色首推「陳永仁」。
周梁劉三人早已抵達個人演技能力的巅峰,也已幾乎不再能有蛻變的空間。
而郭富城在以「無雙」邁入頂尖演技派序列之後,當下以極強的創作意欲與「追尋角色」的心境,仍在繼續成長和蛻變,是以就整個香港影壇而言,唯有他的演技能力現在還不能定論。
如果以難度和結果而論,或「小馬哥」=「李問」=「陳永仁」。
關于演技問題再多談一句。
上面提到四人的經典角色,論及難度和結果卻并沒有劉德華的「雷洛」與「阿華」,其實并不是指他表演不好。
劉德華手裡五座三金影帝獎,不論是讨厭他這個人還是因為他某些粉絲言論而禍及正主,有一點要指出,他的演技下限都是影帝級的,這個毋庸置疑。
但他也确實不及周郭梁。
這是有原因的。
我們嘗試觀察一下這四個人的作品脈絡。
周潤發在1986年憑《英雄本色》轉型之前,被稱作票房毒藥。
但如果拉出片單,會發現他其實在着魔一般去鑽研文藝類型片種,比較知名的是《胡越的故事》和《等待黎明》,此外還有諸如《花城》、《傾城之戀》、《女人心》、《何必有我》、《玫瑰的故事》以及《颠佬正傳》、《地下情》七部。
後期其作品的商業與文藝數量正好調轉,票房就一飛沖天。
梁朝偉相比周潤發,其文藝類型作品比重更大,後期與王家衛的合作更無須多言。
再看郭富城,他在早期主演帶配角、客串拍了十八部電影,幾乎是他職業生涯作品數量的三分之一,而這其中除了一部《赤腳小子》,其他作品都是營養欠缺的速食類型。
此後他開始文藝和商業并行,既有《父子》、《最愛》、《百年浮城》及《踏血尋梅》這樣的深度文藝作品,也有《風雲之雄霸天下》、《寒戰》、《寒戰Ⅱ》及《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無雙》這樣商業大爆兼具口碑的作品。
這樣的選擇,讓他在演技不斷成長的同時,完好地保持了偶像演員的星光加成。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他間或會有一些小衆或者文藝作品票房其實極差,但完全不會影響到其商業價值。
劉德華一直在商業路線上狂奔,超過150部電影中,文藝電影占比不到一成。
從這樣一個脈絡分析,我們就能夠知道,上文關于演技的結論何來。
因為表演是有慣性的,劉德華近些年才開始轉型接拍一些文藝片種,但大量商業片表演的慣性很難短時間内消除,哪怕演員再用心努力,舉手投足間都會受到影響。這與《長江七号》的周星馳同理,哪怕他很努力想要去做一個不帶絲毫喜劇意味的表演,但長期的慣性必然會揮之不去。
周郭梁三人,在角色塑造上,會采取文藝深度的方式去深挖角色,是以角色會顯得更加飽滿鮮活,就像一場對話,觀衆會看得到角色的内心故事,劉德華則在深度上有所欠缺。
#
誰是商業電影之王?
就當下而言,仍然應該首推周潤發,這就是巨星的實力。
而其他三人誰最有可能接班?
綜合而言。
郭富城或有最大潛力。
成長為下一個商業電影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