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作者:烏雲裝扮者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最近到朋友家聚會,進門後看到家裡并不簡約、甚至有些亂的陳設,同行的客人說:沒想到你家裡這麼亂。雖然是熟人,但也足夠讓主人尴尬了,于是我解圍說:這不是亂,這是 Cluttercore!

嗯?

Cluttercore 并不是我瞎編的單詞。“clutter”是雜物,“core”指某種類型或風格,Cluttercore 代表一種主要在家居方面出現的亂中有序審美風。

“亂”也能成為一種風格,這就是網際網路的神秘力量吧。

如果你看過 90、00 年代的美國青少年電影,那你其實早就對這種的風格不陌生了,貼滿海報、塞滿各種擺件的房間是那個時代青少年的标配。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朱諾 Juno (2007)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魅力四射 Bring It On (2000)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我恨你的十件事 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1999)

但回到現在,也許是從 Instagram 成為網絡中心以來,年輕人的審美不斷朝着極簡的方向前進,從好看的構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全球暢銷,近藤麻理惠有自己的真人秀劇集、電子課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講,點開社交媒體有成千上萬的人想要教你怎麼斷舍離。

Cluttercore 正誕生在這樣的時代。

這個詞可考的最早使用來自于海外版抖音 Tik Tok 使用者 billiamthewadford 去年 7 月釋出的一條短視訊,他把自己對于房間裝飾的喜好總結為 cluttercore,并且給出了一組示意照片: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僅網友紛紛表示自己是種美學的擁趸,媒體也嗅到了風向,把這當作一種新的潮流進行報道。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Marie Claire,The Guardian 和 i-D 的相關報道

這時候我知道你會問: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并不是。

最大的差別是,cluttercore 的亂是一種有意識的、精心打造的亂。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些正面例子👇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munichjungle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one.peculiar.home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layered.home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thecrimplenequeen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knitchings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prettypocketprojects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zynp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bestlittlehoardhouse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brightsun_13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summer_svenson

這些複雜、混亂又美麗的房間雖然塞得滿滿滿當當,但不難看出這些物品的擺放都經過了考量,有一定的規律或達到某種和諧。

這些“雜物”的選擇也有講究,它們往往隸屬于同一風格或品類,我們知道它們不隻是被堆在那裡,而是在地被展示。它們彰顯着主人的個性,或者對于所有者來說有着興趣或情感上的重要性。它們是雜物,但不是廢物。

有網友将 Cluttercore 形容為

“一片有組織的混亂。充滿着個性,身處其中讓你感到滿足,像一個全方面的大擁抱。”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moreismore__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事實上雜亂美很難被稱為一種新風格,除了開頭提到的電影外,在很多創作者、藝術家、作家的家和工作室,我們也經常能發現類似的混亂。

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工作室: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畫家大衛·霍克尼的工作室: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作家 Will Self 的寫作房間: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英國美食作家 Nigella Lawson 的寫作房間: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時裝設計師 Yves Saint Laurent 巴黎博物館裡的工作室: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Photo by Landen Kerr

而宮崎駿也是一位雜亂美學大師,不僅工作室是标準的 cluttercore: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吉蔔力電影中的場景也常常被 clutercore 愛好者們當作靈感來源和美學模版。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哈爾的移動城堡,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這些混亂部分出于實際的考慮,創作所需的工具需要在順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但對于創作者來說,鮮豔的色彩和多樣的物品也是一種刺激,激發新的靈感與想法。

如果說極簡主義能夠使人平靜,cluttercore 也許讓你更混亂、更複雜,但這有時候也許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網際網路熱衷于發明新詞,給各種奇奇怪怪的愛好和風格冠上特有的名字并不是新鮮事,cluttercore 的誕生并不讓人意外,但它所出現的時間點是才是更有趣的地方。

早就在人們的家裡、影視作品裡頻繁出現的雜亂美為什麼會在 2020 突然有了自己的新名字呢?

在極簡風已經占領虛拟和現實空間的當下,這也許是一種必然。

有人認為極簡主義是屬于千禧年一代的審美,而 Z 世代更注重個人化的表達,就像 Instagram 和 Tik Tok 的差别。

Z 世代對極簡主義的千篇一律不太感興趣,更想用色彩豐富的各種物品來展示自己的愛好、品味和興趣。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另一方面,極簡主義風潮中偶爾夾雜着精英主義傾向。

極簡主義追求實體上與心理上的有序與潔淨,在宣揚和實踐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形成一種價值判斷。我們可以在在對于“健康飲食”的宣傳中找到與之相似的叙事,消費垃圾食品被視為一種道德敗壞,但卻無視了諸多影響人們做出食物相關選擇的現實因素。

如果擁有更少的東西是“好”的,那麼雜亂就是懶惰和缺乏自控表現,于是保持整潔成為了焦慮的源泉。

生活在一個不斷發展的世界,但曆史帶來的諸多問題讓擁有輕松甯靜的生活越來越難的 Z 世代們對于精英和權威的總是心存懷疑,而早已成為某種“主流”的極簡審美顯然不符合他們的取向。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whatever_happened_to_miss_wolf

疫情的影響也在其中推波助瀾。

一方面我們的生活有了更多不确定性,讓追求當下的滿足在很多人的需求中更加靠前,人們不再那麼強求“做最好的自己”,混亂成為一種可接受的狀态。

同時,家庭場景的也發生了改變。家成為家庭生活之外工作、運動、娛樂等功能發生的場所,這些增添的功能需要更多的物品與空間,擁有更多“雜物”也成了一個充滿現實考慮的解決方法。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colorful_kimmes

有人把 cluttercore 視為失散多年的審美導師,也有人覺得這根本就是無中生有。問了一圈身邊(網上)朋友,他們的意見各不相同,卻好像都有點道理。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專欄作家 Julia Horvath 曾經在她關于如何實踐極簡主義的文章中寫過一段話,在我看來對于雜亂美一樣适用:

極簡的反面并不是極繁,而是無知覺,對你所擁有的、看到的、購買的、使用的物品和交往的人的不加思索,被動地漂浮在營銷、算法、有毒的人際關系的浪潮中。極簡主義不是擁有或不擁有多少東西,更多是關于正念的一般态度,有控制力,有意識地選擇身邊的環境和對象。

世界本來就是複雜的,明确簡潔隻是一種幻想,也許 cluttercore 的終極意義就是:下次再有人嫌你太亂,終于能禮貌地請他管好自己。☁️

撰文:綜合旋轉

設計:Andy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不是我不愛收拾房間,這是一種美學,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