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大賽#
#給孩子的科普#
<h1 class="pgc-h-arrow-right">背鍋的費弗爾杆菌</h1>
二十世紀初期,曾經有一位權威的細菌學家理查德.費弗爾向大家報告,自己已經發現了流感的病原體,那是一種微生物杆菌,人們是以把它稱為費弗爾杆菌。

在1918年秋季,流感已經到處引發了人心惶惶的時分,人們普遍怪罪于費弗爾杆菌。
然而,這個看起來大搖大擺的微生物家夥,盡管的确存在于染病後的人體中,卻并不是真正的緻病源。
人們無從知曉,導緻流感的,其實是比費弗爾杆菌更小的東西。
是啊,在二十世紀的早期,人們還沒有什麼手段,能夠看到像流感病毒那麼小的東西。
<h1 class="pgc-h-arrow-right">細菌是啥?病毒又是啥?</h1>
細菌是一個有生命的細胞,它可以通過分裂的方式,繁殖它的下一代。
如果我們感染了細菌,你就可以想象,這些微生物會在人體以内,呼吸玩耍、嬉戲打鬧,以及養育後代;
而比細菌小得多的病毒是什麼呢?
它們是存在于細胞以内的、最小、最簡單的有機體。
具體到流感病毒,那是一些像小球一樣、或者像小長杆兒一樣,包着膜的單鍊核糖核酸RNA。
再看仔細一點兒,你能看到,在流感病毒的表面,像大頭針一樣,紮着一些蛋白,這些大頭針就是入侵人體細胞的武器,其中那根名叫HA的大頭針,會産生一種吸附作用,牢牢地抓住想感染的細胞;另一根叫NA的大頭針,負責促進釋放那些已經複制、組裝好的病毒,讓它們進入感染細胞。
那麼,病毒,其實就是一些并無生命的遺傳物質,它通過在其它有生命的寄主細胞内進行複制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對健康的細胞造成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人們還不懂流感病毒時,就整出了流感疫苗</h1>
回到1919年正在被流感病毒折磨的美國。明尼蘇達州一所醫院的一名微生物學家愛德華.羅森諾有了一些新的發現,他不再糾結于費弗爾杆菌,而是從當地流感患者的痰液和肺部組織中分離出一些物質,制成疫苗。
盡管他還并不清楚,這些物質其實就是一些病毒株,然而“疫苗接種”這個概念早已經廣為人們所接受。
十萬人在恐慌之下,接種了愛德華醫生的疫苗。
像愛德華醫生這樣的人并不止他一個,在波士頓也有人制作出類似的疫苗。
他們的努力就像昏暗的天空中一抹淡淡的亮光,讓得知消息前來接種的人,得以稍加喘息。
一位當時的衛生官員評價了這些疫苗,他說,流感疫苗的最大價值在于,減少了人們的“流感恐懼症”。
<h1 class="pgc-h-arrow-right">我對娃接種流感疫苗的态度曾是模糊的</h1>
我想讨論一下,大家對于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的态度。我們中國要求學齡孩子,每年統一接種,似乎沒有引起什麼異議。
然而對于學齡前的孩子,由家長自行決定是否接種流感疫苗,同學們還記得嗎,在那時候的你們,父母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不知道别人怎麼樣,我自己的态度曾經是模糊的。是以我的兒子在四歲以前,一直沒有接種流感疫苗。
<h1 class="pgc-h-arrow-right">鐘南山院士出場啦</h1>
後來我因為一部紀錄片的拍攝,前往廣州呼吸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采訪鐘南山院士。
采訪之餘的閑談當中,我無意間問了這個問題:應不應該給孩子接種流感疫苗。
我之是以會這麼問,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在一個社群衛生服務站的疫苗接種前台那裡,聽來了這樣一句話。
記得當時大約在十一月,許多服務站的流感疫苗,已經斷貨了,我感到不安,因為我希望在這一年,能給孩子接種上。
這時,一名從業人員大聲回應我:“為什麼一定要接種呢?為什麼要這樣來擾亂孩子自己的免疫系統呢?”
回到鐘南山院士那裡,他用寥寥數語,解答了我的疑問。
答案是明确的,每年都應該接種。
下面,我來把鐘南山院士所說的簡單幾句話,整理、生發一下,結合着流感疫苗的由來,講給大家。
<h1 class="pgc-h-arrow-right">流感疫苗的曆史故事</h1>
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科學家們終于知道,他們要找的是什麼了。
使用的辦法似乎很簡單,就是把取自流感病人身上的液體進行過濾,濾掉所有可見的微生物體之後,剩下完全清澈的液體。
用這樣的液體去感染例如豬或者白鼬,成功讓它們染上了流感。
随後幾年,新型的電子顯微鏡,終于讓人們看到和拍攝到了流感病毒。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制造流感疫苗來保護士兵。
像一戰時,在大流感侵襲中,人們成片倒下的慘狀不複重制。
科學家當然也迅速發現,流感病毒多變的特性,讓疫苗的制作面臨極大挑戰。
唯一的辦法是,每年都做一次全新的跟蹤、識别和制備工作。
這是一項全球性的工作。
在80個國家,分布了110個世界衛生組織流感預防中心,他們每年都會接受來自流感患者的鼻涕和喉嚨拭子樣本,用以鑒别正在流行的病毒株。
如果有變異産生的新毒株,他們會把樣本發送到五大流感合作中心,我們中國的北京,是其中之一。
在這五個地方,科學家會進行更加詳細的、分子水準的分析。所有的鑒别和分析,會集中在兩次會議上進行讨論。北半球在二月、南半球在9月,時間非常緊張,流感季就要到來,世衛組織的專家們需要盡快地、盡可能準确地推薦出病毒株,以指導全新疫苗的制備。
聽到這裡,你覺得,是不是應該接受這些經受過全球科學家審視的疫苗呢?
需要說明的是,沒有人能保證,每年的新疫苗,一定與當年的病毒完全比對,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流感病毒這個小魔鬼,會在什麼時候突然變身,打亂人類的所有計劃。
<h1 class="pgc-h-arrow-right">擾亂還是激活?</h1>
最後,需要辨析一下那位衛生服務站的從業人員所說的話——她說,“為什麼要用接種來擾亂孩子自己的免疫系統呢?”
大家覺得,這句話的問題在哪兒呢?
自從1796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做了那個大膽的嘗試,從感染了牛天花病毒的擠奶女工身上,提取出少量膿液,注射給一名小男孩,進而讓小男孩獲得了天花免疫,“疫苗接種”就成為了拯救生命的偉大概念。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讓削弱了活力的病毒進入人體,這并不會導緻疾病,而是激活了機體的免疫系統,讓它能夠從容應對大批襲來的真正的病毒。
那麼,接種和免疫系統的關系,當然就是“激活”關系,又何來“擾亂”一說呢?
那位說出這句話的從業人員,看起來,應該還沒有搞清楚“疫苗接種”和“免疫”到底是什麼。
親愛的大家,你們搞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