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尼羅河上的慘案》:嫉妒、陰謀與愛情

作者:爾雅

因新冠疫情導緻北美檔期變動,近日多部迪士尼新片紛紛宣布改檔。其中,原定于10月23日上映的《尼羅河上的慘案》推遲到12月18日上映。期待“神奇女俠”蓋爾·加朵版琳内特的觀衆,要再多等上一段時間。

其實,這已經不是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第一次被搬上熒幕,目前最為人熟知的是1978年的英國版本。電影巨星雲集,延續了小說注重細節、多重懸疑的風格,并憑借绮麗華服拿下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随後,該片經上海電影譯制廠翻譯配音引入中國,成為一代人的偵探電影啟蒙。

《尼羅河上的慘案》:嫉妒、陰謀與愛情

1978年英國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海報

多次改編成電影,無疑證明了原著小說的巨大魅力。的确,相比阿加莎其他作品,《尼羅河上的慘案》不僅保持了高标準的懸疑推理設定,還具備諸多适合影視化的特質:旖旎的異國風光、癡情的青年男女、詭異的連環命案……單在視覺效果上就已經是一場盛宴了。

年輕的琳内特擁有讓别人羨慕的一切,美貌、智慧,還繼承了一大筆遺産。然而她愛上了好友傑奎琳的男友西蒙,并迅速和對方結婚,兩人決定去埃及度蜜月。被橫刀奪愛的傑奎琳、企圖掩蓋财産問題的律師安德魯,以及其他似乎是外人的遊客,和新婚夫婦一同登上了卡納克号輪船。尼羅河上,慘案發生了,熟睡中的琳内特被一顆子彈貫穿了頭顱。

這并不是謀殺的終點。差不多同一時間,輪船觀景艙内也發生了意外,傑奎琳憤怒地朝西蒙腿上開了一槍,被護士鮑爾斯小姐帶到其他房間安置,貝斯納醫生随後趕來為西蒙療傷。在船上度假的偵探赫爾克裡·波洛又忙碌了起來。但每當有一點線索出現,與之相關的證人就會離奇死亡,他決定先清除三起謀殺案外表的雜質,以便發現“赤裸而閃亮”的真相。

整體來看,《尼羅河上的慘案》和阿加莎此前的作品有兩處明顯不同。首先,故事發展到三分之一處才出現了謀殺,這對偵探小說而言非常危險,因為很容易消耗掉讀者興趣。其次,用極大篇幅描述愛情。小說中出現了各式愛情的側寫:狂熱的、嫉妒的、貪婪的愛情,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遭到傷害;互訴衷腸的愛意挽回了犯錯者,也拯救了背負重壓前行的姑娘;傲慢虛僞的态度,讓表面正直的年輕人錯過幸福。

悲劇始于愛情,終于愛情。當一切疑雲散去,波洛沒有及時謝幕,故事接上了看似贅餘的最後一章,交代三條感情線的歸宿:同歸于盡、攜手并肩和另覓他人。

《尼羅河上的慘案》:嫉妒、陰謀與愛情

《尼羅河上的慘案》小說封面

偵探小說家多蘿西·塞耶斯認為,“偵探小說中的愛情越少越好”,以免非理性因素影響到推理本身。阿加莎卻反其道而行之,熱衷于描寫愛恨情仇,多次讓波洛兼任紅娘角色。當然,任性建立在自信之上,自信可以用令人拍案叫絕的作案手法折服讀者,自信可以巧妙地運用好這把剖析人性的手術刀。

慘案是有機會避免的。波洛不止一次提醒過,“不讓要邪惡進入你的内心。”但深陷愛情的人啊,既不明白高傲的掠奪為别人增添了多少痛苦,也不清楚逼迫一個集狂熱、聰明和果斷于一體的人會有何種可怕後果。尤其當同謀是個幼稚、自大又貪婪的蠢貨時,瘋狂的場景就會不斷上演,最終奏響一曲愛情的挽歌。

面對兇手出人意料的結局,阿勒頓夫人和波洛發出感慨:

“愛情真是個可怕的東西。”

“是以,很多偉大的愛情都是悲劇。”

但阿勒頓夫人看着那對并肩站在陽光下的夫妻,又激動地說,“世間仍有快樂和幸福。”

這無疑是阿加莎在叙述“日常性邪惡”時保留的一絲善意,希望人們不至于對愛情隻剩畏懼。這種善意不是偶發的,貫穿了整個寫作生涯,在波洛身上展現得尤其明顯。

波洛很少回避道德判斷,也不輕易為自己的職責劃定明确邊界。同理心經常會牽扯着他作出看似荒唐的選擇,比如在處置兇手時考慮一位喜歡湊熱鬧的太太的感受(《羅傑疑案》),比如對一次情有可原的複仇保持緘默(《東方快車謀殺案》),甚至是暗中助力一個因愛生恨者最後的瘋狂(《尼羅河上的慘案》)。這是波洛有别于其他偵探角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格外迷人之處。(爾雅)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