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8月15日,烏拉爾航空U6178航班從莫斯科飛往烏克蘭辛菲羅波爾時,在起飛後不久遭遇鳥擊,雙發迫降,所幸無人傷亡。在起降階段遭遇鳥擊對飛機來說非常兇險,而由鳥擊導緻發動機雙發失效可以說是最危險的一種可能性了。這次成功的迫降不由讓人想到十年前被稱之為“哈德遜河奇迹”的全美1549航班事故。

“苞米地奇迹”

由于飛機失事就在機場附近,且由于成功迫降無人傷亡使得還原事故比較容易。烏拉爾航空U6178航班載有7名機組與226名乘客,機型為A321。從茹科夫斯基機場起飛後,剛剛爬升到750英尺(約250米)高度就遭遇鳥群發生鳥擊。

從FR24上的資料來看,鳥擊發生時飛機的速度隻有143節,剛剛超過A321的常見V2速度(離地速度),可以說飛機剛剛離地沒多久,就遭遇了鳥擊。143節的速度,750英尺的高度,雙發失效,要速度沒速度,要姿态沒姿态,要高度沒高度,連緊急返航的餘地也沒有,稍有不慎飛機就會失速墜毀。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圖為烏拉爾航空迫降的大緻區域

由于剛起飛就遭遇鳥擊且飛機态勢極為不利,留給機長的決策時間非常短暫,稍有猶豫就會損失本已不多的能量,進而機毀人亡,這種情況下飛行員根本沒有翻QRH手冊的時間。幸好茹科夫斯基機場地處莫斯科郊區,而且其跑道盡頭為大片苞米地而非建築,使得飛機得以迫降而保持機身整體完好,僅有10人受傷。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無人機航拍迫降現場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猶豫,就會墜機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飛機整體完好無損,僅有發動機脫落,甚至讓人産生可以修一下繼續用的錯覺

從現場圖檔來看,迫降之後的A321機身非常完整,僅有發動機在沖擊力下發生脫落。從飛機上旅客在迫降中拍下的視訊來看,飛行員在迫降中操控非常穩定,下降速率猶如在正常降落中,若非迫降時的巨大沖擊,真會讓人認為這是一次正常的降落。當然廣闊平坦的苞米地和松軟的土壤在這次成功迫降中也起了重要因素,可以說沒有比這更理想的迫降地點了——除了跑道。英雄飛行員技藝娴熟,決策果斷挽救了230多條生命之外,或許還得感謝下60年前赫魯曉夫大力推廣苞米種植,留下了這麼一片苞米田讓飛機得以迫降。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赫魯曉夫的苞谷田在60年後依然庇護着俄羅斯人民

哈德遜河奇迹還是涅瓦河奇迹

由于這起空難與2009年哈德遜河奇迹極為相似,都具有起飛不久就遭遇鳥擊、雙發失效、無人死亡的特征,使得媒體将其稱為“哈德遜河奇迹第二”。然而世人皆知“哈德遜河奇迹”,卻不知“涅瓦河奇迹”。真要論輩分,2009年的“哈德遜河奇迹”應該稱為“涅瓦河奇迹第二”。

1963年8月21日,一架嶄新的圖124從塔林起飛飛往莫斯科,機長是年僅27歲的維克多莫斯托赫。然而起飛後沒多久,年輕的機長就遇到了35年後中國同行一樣的情況(1998年東航586航班緊急迫降事件):飛機起落架收不起又放不下。

按照程式自然是要立即解決這個問題,并進行降落的,然而起飛後不久塔林機場天氣就開始惡化,隻能選擇到附近的列甯格勒(今聖彼得堡)機場進行處置。列甯格勒機場在跑道上鋪沙子和泡沫來防止飛機迫降時起火,而機組也在嘗試将起落架強行放下。蘇聯機組強行放下起落架的手段非常的“戰鬥民族”:随機工程師在飛機地闆上用切割機切出一個口子,再用拖把捅起落架試圖使其放下。

由于油量計故障,機組一直以為飛機還有燃油,一直在空中盤旋試圖搶救下飛機放下起落架,以至于直到發動機停車時,才意識到沒油了,然而這時候距離機場還有20公裡,無論如何都飛不到機場。于是27歲的莫斯托赫做出了和58歲的薩倫伯格(哈德遜河奇迹的機長,也稱薩利機長)一樣的選擇:河面迫降。紐約有哈德遜河,而列甯格勒也有涅瓦河,于是機長莫斯托赫在列甯格勒的市民圍觀之下迫降在市中心的涅瓦河上,還差點撞到了一艘拖船。迫降成功後旅客并沒有跳上船,而是讓船拉着飛機靠上岸後再下飛機,旅客無人傷亡。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涅瓦河上的圖124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以涅瓦河上的奇迹為題材創作的畫

這起事故具備了如此多的要素,以至于如果搬上銀幕怕是要被人罵編的太假了——當然現實往往比藝術更離奇,因為現實不需要考慮合理性。是以如果涅瓦河奇迹拍成電影的話,光是其中真實情節就是《緊急迫降》+《薩利機長》+《戰鬥民族養成記》,莫斯托赫機長又是個27歲的帥小夥,找個帥哥來演,那還不成爆款?真要拍出來了那就是彰顯蘇維埃民航機長技藝娴熟,武德充沛,年方27就是個能在水面上平安迫降的“老司機”。2009年的“哈德遜河奇迹”怕是要變成“涅瓦河奇迹第二”,而薩倫伯格也要成“美國版莫斯托赫機長”了。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涅瓦河上的奇迹創造者——莫斯托赫機長

幹得好不如宣傳得好

然而涅瓦河的奇迹并沒有搬上銀幕,《莫斯托赫機長》也并沒有開拍,蘇聯甚至想盡辦法想将涅瓦河的奇迹壓下去:沒收現場目擊者膠卷,在報紙上稱這是在用真飛機拍電影(那你倒是拍一個啊?)。蘇聯這麼做是為了避免這起事故影響圖124的對外銷售,也是以使蘇聯錯失了塑造一個英雄蘇聯機長的機會——世人皆知哈德遜河奇迹,卻不知涅瓦河奇迹。

與之相比,2009年“哈德遜河奇迹”發生之後,美國媒體開足馬力使勁宣傳,在911事件之後塑造一個英雄機長來振奮人心。好萊塢還拍攝了《薩利機長》在全球範圍内上映,使得人們一看到成功迫降就想到了“薩利機長”——正所謂幹得好不如吹得好啊。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薩利機長》由影帝湯姆 漢克斯主演,可謂陣容豪華

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宣傳系統的僵化與束縛使得面對西方宣傳攻勢時長期處于下風。宣傳戰線的全面潰敗也對八十年代蘇聯意識形态領域全面潰敗起着一定的作用,間接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當然作為“踩着蘇聯過河”的中國,自然也充分吸取了蘇聯宣傳戰線的教訓。在民航事故中所湧現出來的英雄事迹更是拍成電影廣泛宣傳,而目前最為典型的則是東航586航班迫降事件所改編的電影《緊急迫降》。對于這部老電影在這就不多介紹了,雖說受限于當年電影工業水準,但還是如實還原了整個事件,展現中國飛行員的精湛技術與風采。比起想着法子花樣捂蓋子的蘇聯宣傳部門,中國宣傳系統算是摸着點門路了。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電影《緊急迫降》

而以2018年5月川航飛行中駕駛艙玻璃脫落成功降落為原型拍攝的《中國機長》則代表着中國電影工業目前最新技術與成就,由張涵予出演英雄機長劉傳健也讓人值得期待。近幾年來中國電影工業水準有了質的提升,湧現了《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等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而《中國機長》作為國慶獻禮電影以及并不多見的國産空中災難片,也讓人期待電影的品質——畢竟這麼優良的題材如果拍砸了那真是犯罪。

美國薩利機長世人皆知,蘇聯卻想盡辦法壓下“涅瓦河奇迹”

電影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開展宣傳工作的一個重要管道。對于宣傳陣地則是自己不去占領,那麼敵人就會占領。蘇聯的前車之鑒告訴了我們英雄事迹不宣揚就會讓光環旁落,到頭來被稱為“XX版XX機長”。劉傳健機長就是劉傳健機長,而不是“中國版薩利機長”。希望《中國機長》這部寄托着全體民航人期待的電影能不負衆望,并且在國際上打開市場,讓全世界知道中國機長的風采和中國民航對安全的不懈追求。

中國機長,9月30日,不見不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