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都需要一份《遺願清單》

作者:達澤

1994年,涅槃樂隊的靈魂人物科特·柯本朝自己扣動了獵槍的扳機。遺書中,柯本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話:“It's better to be burn out than fade away.”(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老友學鋒兄選擇了不再苟延殘喘,從容但燃燒不起來,因為肝癌晚晚期,住院不到一個月,就主動放棄治療,灑脫地回家“等死”,沒多少日子。學鋒兄一直很有型,就是“戲路”太窄,典型的滬上小開範兒,有氣質某些時候意味着不怎麼帥,各色西裝是标配,不時地口袋巾一角或是脖子上絲巾,皮鞋一塵不染,西裝褲吊帶(可惜身材管理不到位,腆着肚子)不油膩,小分頭永遠油光水亮,蒼蠅不敢落上面因為怕骨折,拍花樣年華根本不需要造型。

曾為大學教師的他博覽群書、老有腔調,熟讀易經、深谙相面測字堪輿風水之道,香港混迹多年,返滬後憑本事不時“騙”财“騙”色,日子不一般的滋潤,潇灑了大半輩子,覺得自己這輩子挺值,雖然有那麼點缺憾。他微笑地說不會自絕于民,可惜沒有安樂死,反倒不遺憾自己過不了60歲,既然接近生命的尾聲,說不定哪天就挂了,侬曉得阿拉是咂模子,于是列了個人員清單,約了海内外的老友們吃飯聊天,一一道别,專挑有腔調的地兒,非得自個兒買單,這也符合他的品位。當年一起做過并購項目、醉過諾士佛台,現在聊音樂、聊柯本、聊癌症、聊死亡,聊19年前的陸幼青和他的《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記》,還有不可或缺的電影《遺願清單》。很開心和他一起暢聊人生之苦樂、笑對餘生之短暫,相信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能如他這般灑脫。

“曾經有這麼個調查,1000個人被問到,如果有可能事先獲悉自己确切的死亡時間,是否想知道。96%的人選擇了不想,我總覺得自己屬于另外的4%,如果能知道自己的生命還剩多久,這其實是一種解脫,但事實證明,我也不是那4%。”——《遺願清單》

《遺願清單》說的是倆老頭得了絕症,不甘心孤獨地死去,于是臨終前最後瘋狂的故事。卡特,博學廣識的汽車維修工,愛德華,有錢有地位的富商,兩人患癌住同一病房(愛德華的私立醫院,不設單人間),從開始的一言不合開怼到日久生情,成了好友。

一天,愛德華偶然發現卡特的遺願清單,上面寫着:幫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淚、親眼目睹神迹、開一次越野跑車……,愛德華很有感觸,在紙上加上了自己的遺願:死之前跳一次傘,紋身刺青、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

因為愛德華特别有錢,是以兩個将死之人開始了他們的圓夢之旅,高空跳傘、飙車競賽、紋身刺青……,遺願清單上的願望逐一實作而被一個個劃去,在金字塔、泰姬陵、長城、非洲大草原、喜馬拉雅山(因為暴風雪,目睹神迹的願望落空)……

由于卡特病危,停止了腳步,他私自為愛德華加了一個願望:死之前跟家人見一次面,但愛德華毫不領情,兩人不歡而散。卡特臨死前寫了一封信給愛德華:“你為我做的一切,我無以回報,我隻求你再為我做一件事情,請你去尋找生命中的快樂,我們的生命就像小溪,最後彙入同一條大河,大河盡頭的瀑布之上,在迷霧後若隐若現的,就是天堂”。愛德華完成了卡特的遺願,抛開前嫌見了家人并且親吻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他的外孫女。

在卡特的葬禮上,愛德華深情地說:“他生命中最後的幾個月,也是我生命中最棒的幾個月,他拯救了我的生活”。幾個月後,愛德華離世,親眼目睹神迹的願望,他和卡特都沒做到。

影片的結尾,愛德華的助手托馬斯,把卡特和愛德華的骨灰帶到了喜馬拉雅山上,讓他們一起目睹神迹,然後,将遺願清單上最後一項劃掉。

《遺願清單》表達的,就是人活着的意義,電影裡有一段台詞:“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衆說紛纭,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沒有意義。”

卡特和愛德華或許不了解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但是他們在人世間最後的時光,可能比大部分人的一生更有意義。

人活着會在某一天死去,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所帶走的作為人的體驗,是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死亡是痛苦的。

我們也許到死亡的那一刻,都無法了解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或許能做的就是在生命的旅程中,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等到時日無多時才想到寫一份遺願清單,心有餘而力不足,是以,少一些遲疑和猶豫,多給自己一點機會和可能,抓緊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兒,盡量少一點遺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