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往事」那些大人物之間的那點事

作者:胡千樹

資本無不是由小變大,由大變強,最後趨于壟斷。為此,各國政治家與資本家經曆了一場場明争暗鬥,雙方從争鬥到妥協,最後再到合作,整個智鬥過程無不是一出出精彩的故事。

故事從1864年開始說起:年輕的約翰·d·洛克菲勒與俄亥俄州議員的女兒完婚,除了社會地位,老丈人還為他帶來了大量金融資源,當地銀行為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擴張提供了充沛的貸款,到1869年時,他的工廠已經成為了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當競争者每天隻能精煉一兩桶油時,洛克菲勒公司的産量是1500桶。

不過洛克菲勒從來沒喜歡過臭氣熏天的油區,行業的惡性競争給他留下了極為糟糕的印象。盡管生産商之間達成過所謂的限産協定,但他們依然我行我素的開挖探井,再用隻比水貴一點的價格把石油賣出去。這樣的浪費讓洛克菲勒堅信:競争是一種巨大的罪惡,隻有公司越壟斷,賺錢的效率才越高。

「美國往事」那些大人物之間的那點事

青年洛克菲勒

這種認識伴随了洛克菲勒的整個商業人生,也促使他在1870年1月斥資100萬美元成立了俄亥俄标準石油公司,并說服其他的煉油廠與鐵路公司結成了一個秘密聯盟。聯盟控制了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的運輸線路,并暗中規定,原油運費的公開價格為每桶80美分,但内部成員隻需支付40美分。

這份協定被稱作“美國工業發展史上最殘酷的死亡協定”,未能進入利益集團的中小企業隻有兩條路可以走,在高昂的運輸成本中等待死亡,或是向洛克菲勒上司的聯盟俯首稱臣。一個接一個的小型煉油廠被收入囊中,洛克菲勒第一次品嘗到了“壟斷”帶來的好處。

1871年普法戰争爆發,洛克菲勒利用戰火引發的石油出口市場萎縮,買通克利夫蘭的各大銀行,要求他們不要向困境中的石油公司提供貸款,逼迫他們同意被收購。通過這種方式,洛克菲勒幾乎将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所有的煉油廠都收入囊中。

到70年代末,洛克菲勒已經掌控了石油産業鍊上從開采、運輸到提煉的每一個環節。據說在收購談判中,如果對方有所遲疑,洛克菲勒就會打開自己的賬本,聲稱即便自己賤賣石油,也比他們用成本價出售賺錢。

洛克菲勒并不滿足于此,因為總會有人報出更低的價格,他需要的是至高的、絕對的、唯一的壟斷。

「美國往事」那些大人物之間的那點事

洛克菲勒

1879年,洛克菲勒的律師找到了一個天才的辦法:說服40家石油公司的擁有者,把股份交給洛克菲勒領軍的托管人手裡,這意味着40家公司成為了某種意義上一個獨立的公司,洛克菲勒将其命名為“标準石油托拉斯”。

此時,洛克菲勒的财富達到了4000萬美元,但他遭受的指責與咒罵也從未停歇。在賓夕法尼亞油區,無數生産商做夢都想用毛瑟步槍崩了這個壟斷資本主義的締造者。

種種肮髒手段讓洛克菲勒自始至終背負着罵名,法律訴訟和調查也未曾停歇。他的人品同樣飽受質疑,當美國教會請求這位基督徒贊助16萬美元時,洛克菲勒極不情願的隻拿出了10萬美元。而當科羅拉多的礦工聯合會組織罷工時,洛克菲勒甚至毫不猶豫的出動了裝甲車與重機槍。

輿論對他的評價是:“洛克菲勒用兩隻手捐錢,卻用許多隻手搶劫。”不過,比起自己親手建成的壟斷機器,這些代價顯然不值一提。

在這個龐大托拉斯的陰影中,石油勞工們不得不為了每周3到4美元的薪水拼命勞作,連孩子常常都要從早上5點工作到夜裡8點——當然,這是在能夠找到工作的情況下。由于移民潮帶來的勞動力過剩,資本家們所擔心的成本提高一直沒有發生,人們隻能為了養家糊口接受雇主的任何條件。

也許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讀過阿爾傑的心靈雞湯,但他們顯然都沒能得到上帝的垂青。就連阿爾傑本人,編造了一個又一個勵志故事之後,也隻能在紐約一條清冷街道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郁郁而終。如果有人能得到機會,親自責問阿爾傑,這個雞湯大王多半會面帶微笑的回答,“朋友,這就是資本主義。”

在标準石油托拉斯誕生後,白糖托拉斯、煙草托拉斯和橡膠托拉斯一個接一個拔地而起,這些為了利潤不顧一切的工業怪物讓美國在19世紀末坐上了最大經濟體的寶座,當J.P摩根在華爾街呼風喚雨時,人們自然而然的把他的金融帝國稱作“金錢托拉斯”。

金錢托拉斯

洛克菲勒們的做大,直接催生了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但這項法案隻不過是讓托拉斯熱潮稍稍降了溫。1889年,一個名叫詹姆斯·迪爾的律師向紐澤西州州長建議推行一項新法律,允許紐澤西的公司合并起來,去并購其他公司的股票,州政府則可以通過手續費賺錢。

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紐澤西州開啟了美國資本主義的新時代——互相競争的公司再也不用花大力氣組織成一個巨型托拉斯,他們隻需要一家控股公司合法的收購其他公司的股權,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壟斷。

19世紀最後十年,控股公司合并重組的狂潮席卷美國,有能力把各個公司撮合在一起的“發起人”則從中大發橫财。20世紀來臨之際,J.P摩根領銜的财團作為發起人,陸續組建了通用電氣和國際收割機公司等控股公司。這是華爾街最輝煌的年代,金融寡頭們成了美國經濟的掌權者。

「美國往事」那些大人物之間的那點事

J. P. 摩根

當1900年鋼鐵大王卡内基的副手施瓦布向摩根描述那個鋼鐵托拉斯的設想時,摩根意識到,自己将有幸操盤史上最大規模的重組。

彼時,家庭變故讓卡内基萌生退意,打算将公司出手。施瓦布讓摩根相信,如果對美國的鋼鐵工業進行一次大合并,那麼這家公司将擊敗歐洲的鋼鐵公司,稱霸世界鋼鐵市場。更關鍵的是,放眼整個美國,也許隻有摩根買得起。

接下來幾個月,摩根在麥迪遜宅邸的書房裡組織了多次秘密會議,參會的是從四處遠道而來的鋼鐵業大亨。會議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年春天,最終在一個高爾夫球場上,摩根接受了施瓦布的報價。一切塵埃落定後,摩根向卡内基告别,“卡内基先生,祝賀您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一個讓華爾街為之震動的消息被公布:由7家公司重組而成的“美國鋼鐵公司”,将以4.8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卡内基的鋼鐵帝國。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資本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一個史無前例的壟斷怪物。公司上市那天,天量的股票交易讓紐交所不得不宣布休市一天,以完成票據整理工作。

「美國往事」那些大人物之間的那點事

卡内基

卡内基最初對這筆交易非常滿意,他原本的心理底線隻有3.2億美元。但當他意識到這個龐然大物壟斷了全國60%的鋼鐵産量時,他又忍不住向摩根抱怨,自己的出價太便宜了。

這筆交易的影響力超出了摩根的預期,媒體對此表達了強烈的擔憂:相信如果無法遏制這些托拉斯,那麼不出25年華爾街就會出現一個皇帝。

通過在各個公司内互相兼任董事,一個接一個的工業領域被攻陷,美國的實體制造業被金融業深度綁架。群眾對托拉斯的厭惡也随着華爾街的風起雲湧與日俱增,罷工陸陸續續的發生,從艱難求生的勞工和農場主到城市裡的中産階級,每個人都盼望着政府能夠出面整治這些壟斷巨頭。

但20世紀初,聯邦政府還沒有商務部、勞務部和貿易委員會,甚至沒有中央銀行,他們認為商業應該跟政府沒什麼關系。當這些托拉斯慢慢做大,孱弱的華盛頓便再也無力對抗摩根上司的華爾街,事實上在1895年,為了購買黃金儲備,美國政府不得不求助于摩根,通過他的聲望向華爾街借錢。

摩根也沒有絲毫退讓的意思,他所信奉的是那個時代的強者之道,和洛克菲勒、卡内基一樣,他追求的是用雙手去主宰曆史車輪,并不在意誰會被碾過去。在那個“你窮你活該”的年代,沒有商人會關心貧困百姓的生活,壟斷的利益大過一切風波與紛争。

美國鋼鐵公司的交易完成後,摩根馬不停蹄的發起了對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進攻,經曆一番資本市場上的激戰,通過新公司“北方證券”拿到了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控制權。在一片唾罵與抱怨聲中,全球最龐大的鐵路聯合體就此誕生,全美鐵路的2/3處于摩根的掌控之中。

1901年秋天,副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接替遇刺的麥金萊總統執掌白宮。43歲的羅斯福給自己标注過很多稱号,比如愛國者、學者、改革家甚至是花花公子,同時,他也是一個“不喜歡華爾街”的人。

「美國往事」那些大人物之間的那點事

羅斯福

不過在第一篇國會咨文中,年輕的總統依然向公衆表示不必為金融業和工業界發生的事情感到擔憂,他會繼續推行麥金萊的政策。這對摩根來說是一個好的信号,新生的北方證券還需要時間來經受法律的考驗。

但幾個月後,炸彈的引信被點燃了。

博弈與妥協

1902年2月,沒有任何征兆,羅斯福内閣的司法部長諾克斯提起訴訟,他翻出了在摩根眼裡名存實亡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要求對北方證券公司進行分拆。

據說消息傳到摩根家裡的時候,65歲的摩根顯得沮喪又憤怒,他對這記重拳毫無準備。怒氣沖沖的摩根前往華盛頓,他想知道為什麼政府在宣布決定前,不能體面的跟他打聲招呼。面對質問,羅斯福總統幹脆利索的回答他,“事先給華爾街打招呼?我們恰恰不願意這麼做。”

這顯然沒辦法讓摩根平息怒火,他告訴羅斯福,如果總統能派人去華爾街,J.P摩根公司會很快修正錯誤。總統的回答同樣堅決而冰冷,“我們不想修正錯誤,我們隻想終止他們。”

短暫的談話無疾而終,國内尖銳的社會沖突讓羅斯福憂心忡忡,在托拉斯的陰霾中艱難度日的普通群眾是一顆定時炸彈,他必須把美國從懸崖邊上拉回來。羅斯福堅信隻有将經濟置于政府的監管之下,國家才能夠穩定運轉。而摩根則堅持,經濟的良好運作隻能依賴強力的壟斷。

曆史不會為一個固執的老人執停下腳步,在訴訟發起之前,《紐約世界報》的出版人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已經同這些大資本家抗争了很多年,這位聞名遐迩的新聞工作者一直是托拉斯的死對頭,羅斯福的行動讓他大喜過望。

好戰的工會也是總統的支援者,他們一直渴望徹底颠覆華爾街,飽受剝削的農民和城市勞工則盼望着革命的到來。

1904年3月14日,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北方證券屬于非法企業聯合,必須解散。西部的運輸工業又回到了競争與混戰的局面,這個鐵路托拉斯最終沒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企業合并的浪潮也戛然而止。

雖然媒體對羅斯福總統的評價不算高,但他确實開啟了美國的新一個時代:在他出手懲治這些壟斷怪物前,政府幾乎從來沒有維護過普通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個傳統的美國人,羅斯福一直極力平衡着各個階層的利益,讓每個階層都有發聲的機會,同時小心翼翼的改善貧富差距。

「美國往事」那些大人物之間的那點事

羅斯福的反擊進一步點燃了群眾的怒火,聚光燈下的摩根開始頻繁遭受輿論攻擊。1903年到1912年十年間,2000多篇關于華爾街和摩根家族的醜聞在報刊上登載,之後,隻要是摩根家族涉獵的産業,揭黑文章都如影随形。

在北方證券公司一役後,羅斯福開始嘗試更加溫和的手段緩解階級沖突,他把托拉斯分為有益與有害的,差別對待。當摩根組建“國際商業航運公司”時,羅斯福便出于與歐洲競争的原因,對這個海運作業托拉斯表示支援。

北方證券的折戟則讓摩根有些心灰意冷,随着兒子傑克逐漸成長,他萌生退意。除了為兒子傑克的未來鋪路,摩根晚年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和聯邦政府探讨計劃中的中央銀行體系。不過華爾街不能沒有J.P摩根——1907年,又是摩根上司紐交所和銀行家們拯救了那年的華爾街大恐慌,卻也引起了聯邦政府的注意。

政府不希望摩根的影響力在日後變成銀行家們的一種權力,任由J.P摩根公司、花旗銀行和斯蒂爾曼這樣的金錢托拉斯随意使用。在1907年的危機結束後,建立中央銀行的呼聲越來越高,與媒體、公衆和聯邦政府博弈近十年後,老去的摩根選擇了妥協。

妥協的産物是1913年12月由威爾遜總統簽署的《聯邦儲備法案》與随後誕生的美聯儲,通過聯邦儲備體系,白宮從華爾街奪回了一部分金融主導權,盡管在美聯儲内部依然存在摩根家族的影響力,但銀行家還是被結結實實的将了一軍。

摩根沒能看到這些事情的發生,在意識到身體每況愈下後,他希望回到家族位于英國的老房子,但他沒能挺到倫敦便撒手人寰。據說在彌留之際,摩根依然用手指着頭頂上方,然後說:“我要堅持。” (故事完)

(故事資料來自網絡,其真實性待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