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俗話說“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的傳統飲食結構中,作為烹饪用品的油在老百姓的廚房中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豆油是我國最主要的食用油之一,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薹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清初的《緻富奇書廣集》中說“今江南麻餅、豆餅壓田,則多收。夫麻、豆既取其油,以其渣滓尚能美田”,可見明清時期江蘇地區榨油業已較普遍,榨制大豆、芝麻的油坊遍及城鄉各地。清末至新中國成立以前,榨油業這一傳統行業曾一度是鹽城濱海縣的支柱産業。今天傳統榨油業早已走向式微,昔日濱海縣境内榨油業的繁榮隻能在舊志書中窺見一二。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清末民初,阜甯縣東坎地區(濱海縣舊屬阜甯縣)經濟發展很快,而榨油業則是其主要産業。光緒《淮安府志》卷二物産部分記載“鹽城、阜甯為蕃,其轉易他方者自明以來,以鹽酒油為最钜……豆油、豆餅道光以前轉販江南,獲利為厚,榷關亦以此為巨款”❶ ,《阜甯縣新志·商業志·市集》記載“東坎鎮古名汪家坎(舊志)。以在仁和鎮前,故亦稱前集。清代南河設防時,經濟寬裕,貨物充斥,車騾絡繹,舟楫聯翩,販運者相屬于道。……然其地南通射河,北界漣、灌,水陸銜接,交通便利。煙戶三四千,今仍為本邑第一大鎮。附近多産黃豆,商業以豆油、豆餅為大宗,其他雜糧,遠商采購者,亦多輸入之。貨大都來自蘇、杭、常、鎮。”❷ 以加工豆油、豆餅為主的油坊業日漸興旺,大、小油坊城鄉密布,南商北客彙集東坎、八灘,市場購銷兩旺,地方經濟得以發展,東坎鎮遂成阜邑之首。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濱海縣榨油業的發達,得益于其地理條件的優越,其西部、北部為淮北旱作地區,黃豆種植面積廣泛,産量極為豐富。《阜甯縣新志·物産志》記載:“黃大豆,俗名黃豆,為西北鄉主要作物,充食而外,用以榨油,渣曰豆餅,均本邑大宗出品,以播種期不同分為春豆、秋豆共約30餘種”❸ ,《江蘇省通志稿·貨值志·農業》記載的民國21年(1932年)實業部調查“江蘇所産豆類,既以黃豆(亦曰大豆)為主,産量最巨縣份,當推如臯、銅山、阜甯、泰州、漣水、武進、陽湖等縣。如臯計286.5萬石,銅山計91.1萬石,阜甯50萬石,漣水42.4萬石”❹ ,《鹽城市志》記載:“民國五年至九年,鹽城、阜甯、東台3縣,年平均種植大都98.5萬畝,總産4.75萬噸,種植面積、産量分别占全省的15%和20%。民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年平均種植115萬畝,總産5.25萬噸,種植面積、産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25%”❺ 。上述諸多文獻的記載都說明當時濱海所屬的阜甯地區黃豆産量巨大,榨油業所需原材料充裕。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豆油在植物油中,出産豐富,制造便利,物美價廉。傳統榨油方法更是操作簡單,入門容易。當時主要有水代法和壓榨法兩種。水代法是把油料經過篩淨、火炒,用石磨磨碎成漿,然後兌熱水攪拌振蕩,再用水把油代出。壓榨法是把油料經過蒸炒、粉碎後,用杠杆或撞擊方法把油壓榨出來。土榨工具主要為木制,各地種類不一,有卧式榨、立式榨、大梁榨等。在民間隻要稍有本錢買條水牛,做部木榨,即可就地經營。于是善于經營的榨油業者,競相投資開業。當時油坊以東坎為最、八灘次之,其他集鎮亦有分布,據光緒《阜甯縣志》記載“其時八灘、東坎、羊寨、東溝諸鎮集運餅、豆常州、無錫者,帆樯相屬。”❻ 《阜甯縣新志·工業志》記載“豆油、豆餅之制以東坎為盛、八灘次之,油銷本邑,南及鹽城,餅則轉運海安、姜堰等處,售作肥料”。❼ 黃豆榨油以後,剩餘的殘渣可以制為豆餅,用作農田肥料和家畜的飼料。

1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2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3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4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5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6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古法榨油工序:石碾、過篩、火蒸、包餅、排榨、槌撞(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彼時油坊有正坊、鄉坊之别,正坊一般資金雄厚,信譽較好,豆油、豆餅合格率高。鄉坊多為鄉間作坊,規模較小。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到三十二年(1906年)間,東坎地區計有油坊14家,其中正坊(即較大作坊)9家,小坊5家。規模較大的為豐和油坊,有高榨7部,洋碾2盤、大磨4盤,水牛23頭,周轉資金有7萬斛豆;較小的為梅東記油坊,有高榨3部、大磨2盤、牛8頭,3000斛黃豆周轉,每天生産9作,出油157斤,出餅198片。當時14家油坊共有高榨82部,洋碾22盤,大磨42盤,水牛217頭,全年可壓11.2萬作(濱海一帶的民間計算機關,以加工一次豆子為一作)黃豆,2800作菜籽,年産豆油195萬斤,産豆餅246.4萬片,産菜籽油18.48萬斤,産菜籽餅9.24萬片。❽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民國二年(1913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期間,東坎油坊業逐年發展,正坊增加到28家,高榨增加到126部,洋碾增加到25盤,大磨增加到68盤,小黃牛增加到275頭。民國十六年(1927年)東坎的乾元油坊開始以機器為動力榨油,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東坎地區油坊共有大小機器16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東坎乾元、益元二油坊聯合24家工商業戶,投資60萬元,購買60匹馬力柴油機兩台,作為碾料動力,并用作發電照明。據《中國實業志·江蘇卷》記載,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間東坎地區17家較大油坊為鎮元、同和、益元、公元、豫元、福元、陳洪泰、吉元、晉元、項乾大、老洪太、劉太元、乾元、趙乾大、同太、廣元、陳賓記。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民國時的榨油機器

這17家油坊計有流動資本8.8萬元,勞工212人,年出油17104擔(産值30.79萬元),餅24.87萬擔(産值111.893萬元),年總産值142.68萬元。❾ 除28家較大油坊外,尚有1000~5000元資本的小油坊數十家分布東坎附近各地。這段時間是東坎油坊業發展的鼎盛時期。較大規模的老洪太、項乾大油坊春秋兩季各有3萬餘斛的黃豆資本周轉,一般小坊也有1萬餘斛。這一時期,八灘有11家油坊,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升和、乾和、同和、朱義大等油坊,資本3000~5000元不等,各有柴油機1部,木榨、高榨各在6~8部,牛10多頭,雇工20人左右,日榨20作。獐溝地區的劉萬元油坊有高榨8部,天場地區的裕元油坊有資金4000元左右。

榨油業的興旺促進了市場的繁榮,當時市場黃豆日上市數十萬斤,灌河兩岸(今響水、灌雲)一帶農民江大批黃豆運至東坎銷售,日有黃豆大車200多輛雲集東坎,較大糧商一次原來黃豆可達三、四千斛。東坎的豆油、豆餅除在縣境銷售外,主要銷往南通、如臯、海安、姜堰、曲塘等地。南通的“祥記”、海安的“蔡義興”等大商号均有人員常住東坎,從事豆油、豆餅的收購和土布的推銷。從姜堰、曲塘、海安、泰州、興華、無錫、上海等地來采購油、餅的商船桅杆如林,常常排到今洪套村一帶。上百艘油、餅船隻,來往于東坎至南通一線。運出的是豆油、豆餅,運回的是“五洋”雜貨。經營油餅業的較大商業業主相繼出現,如東坎地區的張子盤、徐志超等,在東坎座莊收餅的南路客商張順和有40萬片豆餅作資本,往來結算通過銀行彙劃。東坎地區年輸出豆油在三百萬斤以上,輸出豆餅在兩百萬片以上,其中晉元油坊旺季一天即售出豆餅5000片、豆油3000斤。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油榨餅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現東坎鎮之景

随着油坊業的興盛,東坎地區的商貿服務業也相繼發展。各種綢緞布匹店、南貨商店、百貨店、藥店紛紛興起,據統計當時東坎地區商業、手工業、服務業約250家左右,由于生意興隆、市場繁榮,外地客商大量湧進,長期駐坎,各種會館也應運而生。中國銀行、江蘇省農民銀行、電燈廠、戲院、醫院也相繼設立。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東坎商務分會成立,會長楊國藩就是經營油坊的業主。東坎由一個位于廢黃河下遊的農村集鎮,逐漸發展為商業發達的鹽阜重鎮。1942年9月,作家阿英(錢杏邨)在其《敵後日記·東坎遊蹤》一文中說“按自此番日軍入寇,阜甯被轟炸成為廢墟後,東坎乃成為全縣最繁盛之區。市長達三裡,與南通之北新橋、六甲鎮、呂四鎮,堪相伯仲。”➓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抗日戰争爆發後,由于交通受到封鎖,油、餅銷售不暢,油坊業逐漸蕭條冷落。1943年春,日僞軍占領東坎、八灘地區後,大肆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不少油坊和機器被拆除。年底日軍撤退時,開來汽船5隻、民船30餘隻,搶走不少裝置,縣境内的油坊業從此元氣大傷。

當時的阜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視榨油業的恢複和發展,多措并舉支援油坊恢複和發展。1943年底日軍撤退後,為恢複油榨生産,縣貨管局發放40萬元油坊貸款。據《鹽阜大衆報》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13日報道,貸款發放後,“隻八灘一處就得到了較好的反映,有的小油坊擴大了,有的恢複營業了,甚至有新開辦的……”1948年後,油坊資金甚缺,不少油坊靠賣“期餅”生産(即生産前将待産豆餅賣出,以得部分資金周轉),風險較大,且價格低于市價的四分之一。為此,縣貨管局按照抗日民主政府訓示,對油坊發放5000萬元(華中币,下同)貸款。貸款的發放主要根據油坊的生産規模大小來定,貸款時間為5個月,月息4分,前後合計貸出4090萬元,得到貸款的油坊有45家。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手工油坊

恢複生産後,油坊普遍缺碾、磨工具,已開工的油坊中隻有3盤洋碾、47盤大小磨,一天隻能出豆料116作。而油榨有67部,每天需要豆料近200作,直接影響産量提高。政府決定委托江淮四分公司所屬的三個機器油廠低價待軋豆料(軋1作豆料繳2斤豆油作為工費)。油坊常因銷路阻塞而使資金周轉困難,縣政府決定縣豐民公司成立油餅貿易部。貿易部從兩個方面扶持油坊生産,一是在黃豆上市時開展收購,然後以黃豆向油坊定稿油、餅;一是在油、餅滞銷時,收購油、餅,再行推銷。貿易部成立後的一個月中,計收進私營油坊豆餅1萬片,豆油100擔。收購期間正是油餅滞銷時候,豆油市價每擔為31.5萬元,貿易部以32.7萬元收進,外銷時還稍有盈利。

由于抗日民主政府的扶持,縣境内的油坊業有所發展,油坊從28家增加到45家,後又增加至51家,生産裝置也有所擴大。1948年,阜東縣政府對照政策,發還在土改中被錯誤沒收的部分油坊财産,如江公元油坊發還5部榨及全部工具和6間房子,王萬元油坊發還全部房屋、地基和一部分機器,還發給100萬元的補償費,進而打消了油坊主的思想顧慮。土改以後,東坎周圍農村花生産量不斷上升,山東煙台的花生油、豆油通過海運,途經連雲港、灌河運輸至東坎出售,油坊的産銷又逐漸興旺起來,東坎地區又新開設了振華、阜民、華成、茂生、恒生等油行。1949年春豆上市時,一個月内各油坊收進黃豆27160多斛,共打5432作,市場購銷也較活躍,油、餅出口逐月增加,45家油坊大部盈利,如西洪太機器油坊,共打236作,獲毛利1446.64萬元,出去開支獲淨利375.2萬元。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民主建政後,政府為發展經濟,打破封鎖,解決軍用糧油加工問題,由軍隊和政府舉辦的加工廠也陸續興起。1941年,駐八灘地區的新四軍三師八旅24團創辦了華新油廠,不久又創辦了新豐油米廠,以榨油為主,同時加工部分稻谷。1943年開展大生産運動後,政府機關創辦了油坊,但規模較小,主要用于自食自用。1945年3月,縣财經科在獐溝區中心港地主劉于向私營米廠的基礎上創辦了恒豐米廠,7月,阜東縣政府在東坎同德油坊的基礎上創辦新農油米廠。至1948年底,各油米廠開始實行集中經營,因東坎地處阜濱兩縣中心地區,附近又為原料産地,城鄉密集,市場發達,是以江淮四分公司所屬的恒豐、裕慶、新農、華新與臨縣等6廠合并于東坎,以東坎地主楊仲華的房基(原同德油廠)為廠址,取名恒新油米廠。生産工具也由各廠陸續遷至東坎,經營以榨油為主碾米為輔,除自營外,以加工軍用糧油占較大比例。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發展國營合作糧油加工業,對私營油坊業實興維持現有水準,适當限制的政策,私營油坊規模越來越小。1950年,對所有私營油坊進行登記發證,東坎地區換證前計有油坊24戶,換證後增加到28戶,有資金1億餘元。至1954年,國家對油脂油料實行統購統銷,私營油坊一律取消,濱海縣的私營榨油業就此走入曆史。

“志說”老行當:曾經繁榮的濱海榨油坊

END

參考文獻:

❶ 吳昆田,高延第.淮安府志.光緒十年.卷二

❷ 龐友蘭.阜甯縣新志.民國23年.卷十四

❸ 龐友蘭.阜甯縣新志.民國23年.卷十一

❹ 江蘇省通志稿·貨值志.第三卷

❺ 鹽城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鹽城市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0

❻ 陳肇礽,殷自芳,江啟珍.阜甯縣志.光緒十二年.卷一

❼ 龐友蘭.阜甯縣新志.民國23年.卷十三

❽ 彭樹煌編.海濱縣志.方志出版社.1998.582

❾ 彭樹煌編.海濱縣志.方志出版社.1998.582

➓ 阿英.敵後日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133

作 者:李群龍,山東安丘人,畢業于南開大學日語系,現任濱海縣地方志辦公室綜合科副科長。

文章來源:濱海縣地方志辦公室

稽核:高紅強

釋出:張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