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聊的是積食。
周末,我外婆炸了很多酥肉。炸酥肉呢,肉材最好是選用半肥半瘦的,炸的酥肉不會太柴又不會太油,面粉用花椒面、辣椒面等作料拌勻,把豬肉用面粉裹起來油炸,直接幹吃又香又脆,也可以把炸好的酥肉上鍋蒸,蒸酥肉加點蔥花和醋,好吃的不要不要的,鄉下酒席必備菜。
女兒嘴饞,玩一陣就跑回來抓一個吃,一不小心吃太多了。當天晚上就喊肚子疼,不吐也不腹瀉,隻打嗝兒,臭臭的嗝兒,外婆一看,趕緊找來一小塊饅頭,放在火爐上烤着,不時的翻面,我媽給我女兒輕輕的揉着肚子。外婆說,舅舅小時候總是吃撐了,每次吃撐後就給吃焦米焦面。米飯吃撐了就吃焦米,面食吃多了就吃焦面,肉吃多了就給吃焦肉。
舅舅也在一旁叫苦,說小時候吃了好多焦米焦面!

說話間饅頭烤的由白變黃,由黃變黑,最後就像一塊焦炭,外婆用石碓窩把焦饅頭舂成粉末,然後用溫水給我女兒送服。
半個小時後,女兒的肚子開始咕噜咕噜的響起來,再過一會兒說要上廁所,拉出一堆臭臭的便便,拉完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來活蹦亂跳的,完全忘記了昨天晚上的事情。
這些烤焦的食物為什麼可以化積食呢?因為米面經過烘烤後,部分澱粉轉化為糊精,比較容易消化吸收。
另一個原因是烤焦的碳化物可以像木炭一樣吸收部分食物中的毒素(用木炭吸裝修殘留甲醛也是一樣的道理)。
其實,焦米焦面不但可以化積食,還可以治胃病呢。最常見的是吃烤焦的饅頭片。但是超市裡賣的烤馍片大多是油炸的,是不利于腸胃健康的。烤饅頭片時,最好用烤箱、木炭爐或鐵鍋裡用文火烤,不加油,烤到焦黃,再配一點小米粥,又養胃又美味。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中醫每年的春節都要回農村老家去看一看,因為他是醫生,是以每年他回去以後,三鄉五裡的街坊鄰居都請老先生幫忙看看病。其中有一個小孩患有長期胃病,老先生從他七八歲時就開始給他治了,連着治療了兩三年。
老先生第四年回去沒看到這個小孩,他就問周圍的人那個小孩怎麼今年沒過來看病,他胃病好了嗎?别人回答說好了。老先生問怎麼好的,周圍人說他們也不知道。
老先生知道那個小孩的病很難治,不會輕而易舉地就好的。于是老先生讓人把那個男孩找來了,問這個小孩病是怎麼好的。男孩說他一個遠親讓他吃一種藥,吃完胃就舒服了。
其實那個小孩吃的“藥”就是幹饅頭片,就是我們天天吃的饅頭,把它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到鍋裡烤幹就是幹饅頭片了。
老教授覺得很驚訝,他開的藥裡邊也有這些焦香入脾的怎麼就不能把這個病給祛了呢?分析來分析去,終于找到了原因所在。
小麥粉本來就是溫性的,在裡面放點堿,再發起來,就很容易消化。如再将它烤糊了,它就更溫了,溫胃散寒。
這件事其實正好符合了中醫的一個理論叫焦香者入脾。
那個小孩長期體内有濕,當人體内有濕的時候,中醫主張要用焦香的東西來健脾、化濕,比如說由濕邪引起的慢性胃炎,在臨床上開藥我們就要用到一味藥叫焦三鮮。
它是用三種藥組成的,就是把焦麥芽、焦神曲、焦山楂炒焦。盡量炒焦,不要太煳了,就用這三味藥開胃、健脾、活血化瘀。
但是,烤饅頭這一食療法,必須食用1年以上才能治愈,而且隻适用于胃寒型患者。
如屬胃熱型,症見胃脘灼痛,遇冷痛減,口幹口渴,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的患者,食用烤饅頭猶如“火上澆油”,會使病情加重,是以胃熱者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