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樂器,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笛子、管子、笙、埙、箫、葫蘆絲等一衆民族吹管樂器中唢呐是最難學的一門,沒有五到十年的童子功,很難吹出像樣的曲子。《百鳥朝鳳》這首唢呐樂曲是中國民族器樂十大名曲之一,該曲由著名唢呐藝術大師劉鳳鳴改編創作,曲子以熱鬧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劉鳳鳴先生的曾孫葉子和大徒弟吳安明做客現場,他們将現場教學如何正确解鎖唢呐,以及從何解讀《百鳥朝鳳》這部經典名作。今天的音樂之旅注定有着不一樣的音樂語言和不一般的探尋視角,誠邀您一同品鑒。
一把傳世的金唢呐熠熠生輝赫然在目,一段衣缽相傳的家族傳承佳話飄然入耳,震撼人心。中國唢呐藝術家劉鳳鳴先生在國内樂壇名聲大噪,他的後人将如何箕引裘随呢?在我們翹首以盼之時,他的曾孫葉子則以一首鋼琴版《百鳥朝鳳》技驚四座,人們在贊歎之餘不免生問,為何他沒有赓續家族的唢呐之音呢?還是一起走進本期節目尋覓答案吧。
唢呐曲《百鳥朝鳳》之是以成為群衆喜聞樂見、百聽不厭的藝術珍品,正是因為它反映了民間樂曲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生動活潑的特點。那一段段的模拟音調将樂曲的情緒不斷向前推進,最終使歡騰的情緒達于極點。這樣看來,唢呐似乎是唯一對話《百鳥朝鳳》的語言,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不然,葉子和中國大陸第一位施坦威藝術家、著名鋼琴家石叔誠,先後分别演奏了鋼琴版《百鳥朝鳳》,他們用精湛的鋼琴演奏技法,也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各種各樣的鳥鳴聲,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唢呐演奏法的趣味,精彩紛呈,令衆人歎為觀止。特别是石叔誠先生,還把演奏中的獨門秘籍不吝分享,現場教學,他的教學方式十分生動有趣,瞬間就合成了一個表情包,真是位萌萌的藝術家。
今天的節目中,另一位中西合璧的演奏家就是郭雅志。他将唢呐帶出國門,大膽創新與爵士樂結合,煥發出唢呐不同的生命活力。爵士樂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爵士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是一種傳承方式,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例證。
短片中,郭雅志與伯克利的鋼琴作曲教授烏特·阿頓合作帶來這曲《百鳥朝鳳》,将會有怎樣的一番視聽感受呢,快來一探究竟吧。
唢呐的音色嘹亮通透、模仿力強,更善于轉變,這些特點正好迎合了演奏者們創作的需求。複州鼓樂團現場挑戰創新《百鳥朝鳳》,電聲元素的加入,百鳥和鳴更顯歡快靈動,瞬間颠覆了觀衆對《百鳥朝鳳》的既定印象,将音樂融合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緻。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百鳥朝鳳》一直被世人青睐,诠釋它的音樂語言猶如芽苞年年初放,這就是一種傳承的具象。而電影《百鳥朝鳳》,則以鏡頭語言吹奏着一個有關唢呐老藝人師承的故事,它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天明在世時的最後一部作品,故也被譽為大師絕唱。
今晚,吳天明導演的女兒,現任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總監吳妍妍做客現場,有關電影的解讀和更深一層的含義将由她為您揭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