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清末在滬外國人寄送的上海名勝明信片,圖中即為陳銮所題“大千勝境”牌匾

老城牆定格下曆史記憶

1845年,大境道觀旁增建了熙春台。熙春,意為和煦的春天,語出潘嶽《閑居賦》:“于是凜秋暑退,熙春寒往。”意為觀看熙春台上的演出,會感到愉悅和滿足。站在熙春台上,大境閣盡收眼簾。飛檐黛瓦,朱欄高閣,頗為壯觀。

然而,在1853年的小刀會戰火中,大境道觀受到嚴重損壞,後諸錦濤募捐重建,故現在殘存的古城牆留有鹹豐年間的城磚。鹹豐十年(1860),清政府同租界當局聯合抵禦太平軍,英、法軍隊進駐縣城。為友善駐軍進出,在北城缺口處辟城門,李鴻章題額“障川門”,俗稱“新北門”。

太平軍東進後,此地一度作為洋槍隊的兵營,再遭破壞。1865年和1892年又兩次重修。到了1909年3月,上海城廂自治公所又重修大境道觀,并将原“大千勝境”坊名易名為“大境”。這座石坊保留至今,也是老城廂最古老的石坊之一。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大境閣東側的石坊

由于大境閣得天獨厚的環境,近代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晚清至民國初年,大境閣3層樓曾是著名畫家任伯年、朱屺瞻等以畫會友的聚集地。他們在這裡潑墨揮毫,為後人留下了傳世墨寶。有詩雲:“六龍寒急光徘徊,風卷沙汀玉作堆;閑上高樓時一望,了然便見畫圖開。”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1908年,英國畫家李德爾繪制的大境閣水彩畫作

上海開埠後,城牆作為安全的屏障作用已基本喪失,而且由于年代久遠,城基磚泥不斷壘積,城門低矮,經常擁堵不堪,城牆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阻礙。1909年,又新辟尚文門(小西門)、拱辰門(小北門)、福佑門(新東門),并增高拓寬寶帶、朝陽、晏海3座城門,至此上海共有10座城門,但此舉并未改變擁擠閉塞的局面。

1912年,上海拆城,改築中華路和人民路,環繞上海縣城已有三百六十年曆史的古老城牆被拆毀。拆城指揮部設于大境閣内,是以大境道觀及其下面的一段城牆得已保留至今,之後得以重修。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拆除城牆後築路(圖源見水印)

如今,古城牆巍然屹立于人民路、大境路口,在已變成灰白色的城磚上,不少當年镌刻的字樣還清晰可見,如“鹹豐五年,上海城磚”等,在4塊覆于牆面、邊角磨損不太嚴重的小石碑上,詳詳細細地記載着明嘉靖年間上海為抵抗倭寇、破土修築城牆時捐資者的名錄。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大境閣留存的清代鹹豐年間城磚

拾級登上城樓,但見飛翼之閣矗立,雉堞成排,旗杆基柱上刻着的 “同治七年” 字迹猶在。漫步其間,仿佛看到上海人民抗倭時的金戈鐵馬。走進底樓暗廊,似乎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了“滬城八景”的年代,“江臯霁雪”之景雖已難覓影蹤,但老城廂厚重的曆史氣息依舊撲面而來。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人民路露香園路口的老城牆

大境閣老城牆以及人民路露香園路口留存的另一段老城牆,也為後來的人們定格下了對于曆史的記憶。

資料:上海釋出、市檔案局(館)(作者:朱惜珍)

編輯:李冰倩(實習)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甯”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記憶】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講給你聽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甯甯”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