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在沪外国人寄送的上海名胜明信片,图中即为陈銮所题“大千胜境”牌匾
老城墙定格下历史记忆
1845年,大境道观旁增建了熙春台。熙春,意为和煦的春天,语出潘岳《闲居赋》:“于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意为观看熙春台上的演出,会感到愉悦和满足。站在熙春台上,大境阁尽收眼帘。飞檐黛瓦,朱栏高阁,颇为壮观。
然而,在1853年的小刀会战火中,大境道观受到严重损坏,后诸锦涛募捐重建,故现在残存的古城墙留有咸丰年间的城砖。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同租界当局联合抵御太平军,英、法军队进驻县城。为方便驻军进出,在北城缺口处辟城门,李鸿章题额“障川门”,俗称“新北门”。
太平军东进后,此地一度作为洋枪队的兵营,再遭破坏。1865年和1892年又两次重修。到了1909年3月,上海城厢自治公所又重修大境道观,并将原“大千胜境”坊名易名为“大境”。这座石坊保留至今,也是老城厢最古老的石坊之一。
大境阁东侧的石坊
由于大境阁得天独厚的环境,近代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晚清至民国初年,大境阁3层楼曾是著名画家任伯年、朱屺瞻等以画会友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泼墨挥毫,为后人留下了传世墨宝。有诗云:“六龙寒急光徘徊,风卷沙汀玉作堆;闲上高楼时一望,了然便见画图开。”
1908年,英国画家李德尔绘制的大境阁水彩画作
上海开埠后,城墙作为安全的屏障作用已基本丧失,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城基砖泥不断垒积,城门低矮,经常拥堵不堪,城墙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1909年,又新辟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并增高拓宽宝带、朝阳、晏海3座城门,至此上海共有10座城门,但此举并未改变拥挤闭塞的局面。
1912年,上海拆城,改筑中华路和人民路,环绕上海县城已有三百六十年历史的古老城墙被拆毁。拆城指挥部设于大境阁内,因此大境道观及其下面的一段城墙得已保留至今,之后得以重修。
拆除城墙后筑路(图源见水印)
如今,古城墙巍然屹立于人民路、大境路口,在已变成灰白色的城砖上,不少当年镌刻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如“咸丰五年,上海城砖”等,在4块覆于墙面、边角磨损不太严重的小石碑上,详详细细地记载着明嘉靖年间上海为抵抗倭寇、破土修筑城墙时捐资者的名录。
大境阁留存的清代咸丰年间城砖
拾级登上城楼,但见飞翼之阁矗立,雉堞成排,旗杆基柱上刻着的 “同治七年” 字迹犹在。漫步其间,仿佛看到上海人民抗倭时的金戈铁马。走进底楼暗廊,似乎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沪城八景”的年代,“江皋霁雪”之景虽已难觅影踪,但老城厢厚重的历史气息依旧扑面而来。
人民路露香园路口的老城墙
大境阁老城墙以及人民路露香园路口留存的另一段老城墙,也为后来的人们定格下了对于历史的记忆。
资料:上海发布、市档案局(馆)(作者:朱惜珍)
编辑:李冰倩(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