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

編者按:2021年10月12日至13日,首屆民間文化當代表達——“民間文化與縣域發展”全國學術研讨會在浙江省平湖市召開。此次學術研讨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平湖市人民政府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師範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機關與基層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優秀論文、入選論文代表及平湖市民間文藝家、民間文藝工作者代表80餘人參會。本屆研讨會共收到110篇的論文投稿,評選出了20篇優秀論文。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趙大泰、李元輝送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被評為優秀論文。此文亦發表于《今古文創》2021第43期。

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

一、涼州非遺導論

甘肅省武威市,漢代時是漢武帝擊敗匈奴後所設立的河西四郡之一(四郡為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武威古亦稱涼州,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地處河西走廊的東端,扼守進入西域的東部門戶,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

武威市下轄涼州區、天祝縣、古浪縣、民勤縣等“三縣一區”。涼州區是古代姑臧城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河西都會、秦隴襟要。北魏文學家溫子升在《涼州樂歌》一詩中寫道:“遠遊武威郡, 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 歌吹日縱橫。”這首詩反映出了古代涼州的繁榮昌盛。

在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涼州人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物質文化遺産首推“一馬一寺一碑一廟一窟”等,即中國旅遊标志——銅奔馬,西域高僧舌舍利安放地——鸠摩羅什寺,西夏文漢文對照的國寶——西夏碑,隴右學宮之冠——武威文廟,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涼州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已經認定的有44項,其中國家級3項: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涼州寶卷;省級9項:涼州半台戲、涼州皮影戲、涼州木偶戲、涼州水陸畫、西夏泥活字印刷術、西夏陶瓷燒造技藝、武威重刻剪紙、涼州黃河燈會、祖師麻膏藥;另有市級項目19項,區級項目13項。

目前,涼州非遺項目呈現出不同的傳承業态。涼州攻鼓子發展較好,建立了傳習基地及傳習所,成立了攻鼓子藝術團及藝術協會,國家級傳承人楊門元成立了攻鼓子文化藝術傳媒公司,經常性地開展商業演出。涼州寶卷建立了園林山莊式的傳習所,依托天梯山石窟大景區偶爾開展商業演出。涼州賢孝個别藝人通過接受學者和媒體采訪,應邀參加各種演出,可以獲得一定報酬,還有許多盲藝人,在“快手”等平台開展網絡直播,擷取觀衆的打賞,代替了傳統的遊走賣唱模式。涼州皮影戲、木偶戲、半台戲等戲曲則很少有商業演出,靠保護機關建立傳習所,基本屬于農民群體的自娛自樂,偶爾參加政府層面扶持保護性質的演出。祖師麻膏藥、涼州熏醋、老窖白酒、葡萄酒、西夏陶瓷等則以企業形态傳承,但都面臨着企業規模小,難以做大做強的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

二、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六種路徑

中國文化本質上是鄉土文化,中華文化的根脈在鄉村,我們常說鄉土、鄉景、鄉情、鄉音、鄉鄰、鄉德等等,構成中國鄉土文化,也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核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就是重構中國鄉土文化的重大舉措,也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戰略。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态存在的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産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鄉土文化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正在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也會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以“一村一非遺”戰略推動村落保護和品牌建設

中國本質上是一個鄉土性的農業國,農業國其文化的根基就在于鄉土,而村落則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振興鄉村的本質,便是回歸鄉土中國,同時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鄉土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财富。在曆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雖然随着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互相關系和曆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創新,但對遺産的文化認同感和曆史感是始終不變的。在強調保護非遺的同時,也就是對非遺賴以生存的場所——村落進行保護,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結合實際,用非遺項目可以讓一個個的村子自帶光芒,自帶品牌,自帶個性化的标簽,進而推動鄉村的振興。目前,涼州區的一些村莊已經具有了這樣的基礎,如四壩鎮寨子村的“涼州攻鼓子”,張義鎮燈山村的“涼州寶卷”,高壩鎮樓莊村的“涼州賢孝”,永昌鎮石碑村的“涼州滾燈舞”,清源鎮中沙村的“涼州皮影戲、木偶戲”等。

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

(二)以“一村一美食”戰略推動鄉村糧食生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有力抓手。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曆來是國家安全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說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糧食生産這一農業生産的核心成為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使農業大發展、糧食大豐收。

農業生産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農業産業鍊擴充也是必然之選,擴充到第二産業自然是食品的精深加工,擴充到第三産業則是服務業中的餐飲業。

涼州是個“美食家的樂園”,許多傳統美食小吃,都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涼州熏醋、武威傳統老窖白酒、涼州涼面、涼州面皮子、涼州葡萄酒、涼州米湯油馓子、涼州大月餅、涼州三套車、涼州山藥米拌湯、涼州滿族饽饽等。

可以依托農村豐富的原材料、勞動力,廉價的土地、能源、水源等大力發展綠色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形成“一村一家食品工廠”的态勢。

要把“涼州小吃”集合起來,形成品牌效應,像“沙縣小吃”那樣推動涼州美食的發展,通過鼓勵“大衆創業”“大衆創新”,讓涼州小吃的飯館開遍長城内外、大江南北,帶動農民增收。通過餐飲業的發展,也可帶動原材料的生産,帶動特色農産品的生産和加工。

(三)以“一村一文藝”活躍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有着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産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态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作的。在非遺保護實踐中,我們通過對非遺的文化品質的深入挖掘,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農村的文化根脈。

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

非遺當中的傳統藝術類的,如曲藝、舞蹈、音樂、戲劇等都可以登上舞台表演,可以歸入表演藝術一類。在涼州區的44項非遺中,11項可以歸入表演藝術,包括涼州賢孝、涼州寶卷、涼州攻鼓子、涼州皮影戲、涼州木偶戲、涼州半台戲、西涼樂舞、涼州滾燈舞、涼州獅子舞、涼州竹馬子、涼州民歌。結合村莊的實際,推動“一村一文藝”,發展農村演藝事業,可以活躍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在鄉村振興工作中,還要重視國術類的非遺項目。以涼州區為例,國術類的非遺項目有涼州條子(棍術),涼州羅漢拳等。在農村中,重視傳統“關公”“馬王爺”崇拜,可以弘揚“崇文尚武”的精神,倡導“忠孝仁義”的傳統價值觀,也可以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健康的娛樂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

(四)以“一村一民俗”重構鄉村文化活動的場域

鄉村民俗活動,如傳統的“廟會”等,為農民的公共經濟文化活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場域”。在鄉村振興中要注意重構這種場域,為農民建立良好的集體活動場所和氛圍。

涼州民俗活動,包括省級項目涼州黃河燈會,市區級項目涼州社火(包括王城堡社火),涼州廟會包括海藏寺、觀音山、蓮花山、下雙大廟四地的廟會,涼州馬王崇拜習俗,涼州詞創作誦讀習俗。另外,還有未納入名錄的武威文廟祭孔慶典,涼州元宵燈會等。依靠豐富的民俗節慶活動,也可以帶動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如2019年的“涼州萬人鬧社火”活動就取得了顯著成效。

(五)以“一村一工坊”複興鄉村手工業的發展

在現代大工業生産的背景下,傳統手工業日漸衰微,但也并非毫無活路。在鄉村振興中,傳統手工業也可煥發新生。利用“非遺+扶貧”,“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等政策支援,探索新的模式,振興傳統手工業,也是一條不容忽視的農村産業發展路徑。

涼州區的傳統手工業非遺項目有涼州剪紙(含武威重刻剪紙)、涼州水陸畫繪制技藝、涼州三弦制作技藝、涼州宮燈制作技藝、涼州漢代玉石镂空圓雕技藝,涼州糧食字畫制作技藝等,以及未納入名錄的涼州皮影制作技藝、涼州木偶制作技藝、涼州竹馬子制作技藝、涼州堆繡等。通過“一村一工坊”的戰略可以吸納農村老弱病殘等非優質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農民增收的問題,也可以讓不同村落有不同的特色産業,避免同質化的惡性競争。

(六)以“一村一鄉賢”推動鄉村治理結構的優化

傳統中國農村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在治理結構中宗族、鄉賢等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成為化解沖突、融洽鄰裡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成為政府治理的有益補充。

各級非遺傳承人往往是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身懷絕技的手藝人,經營有道的緻富能人,在農村中往往具有較強的号召力和影響力,充當着“鄉賢”的角色。

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要重視非遺傳承人“鄉賢”的作用,充分發揮他們在經濟建設、社會治理、文化傳承方面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鄉村治理結構的完善。

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

三、結語

中央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通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達到生産、生活、生态的“三生”協調,促進農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的“三業”融合發展,真正實作農業發展、農村變樣、農民受惠,最終建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的美麗鄉村、美麗中國。

非物質文化遺産由于其獨特的屬性,天然與農業、農村、農民緊密相連,是以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正在發揮着重要作用,也會在将來大有作為,更上一層樓。結合非遺的保護和開發,在農村實施“一村一非遺”“一村一美食”“一村一文藝”“一村一民俗”“一村一工坊”“一村一鄉賢”等戰略,無疑為我們的鄉村振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思路和途徑。

作者簡介:趙大泰,教育碩士,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元輝,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