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象棋宗師楊官璘》第二十一章 全運摘冠

1959年初,廣東為首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全運會”開始層層選拔運動員。楊官璘代表廣州市區參加廣州市運動會。

廣州市運動會棋類賽受到相關上司和部門的高度重視。自4月中旬的組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再由丁組而丙組、乙組,層層篩選出兩入甲組.賽完甲組聯賽已是8月20日,是以被稱為“馬拉松棋賽”。楊官璘賽得并不輕松,在第五輪競被丁組殺上來的李旭英逼和,落到四勝一和的李旭英之後!好在後來他連勝彭樹榮、龍慶雲、張鎮巒等,大戰六輪後,才奪回領先地位。

廣州市運動會奪魁後.廣東省運動會接踵而至。廣東省首屆運動會棋類賽于1959年6月2日在廣州文化公園棋壇舉行。這次棋類賽參賽的棋手衆多,有廣州的楊官璘與朱德源、香港的曾益謙、澳門的粱兆光與盧錦均等高手,以及佛山、汕頭、湛江、海南等地區的選手共17人參加角逐。

這次比賽采用單循環制,共進行了8天。

前六天,楊官璘可謂一帆風順:十勝二和!眼看隻要再勝一場就可奪冠,楊官璘卻出人意料地敗在澳門棋手粱兆光手下。梁雖是澳門名手.但與楊官璘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楊之是以落敗,乃是痔瘡複發,坐立不安,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戰鬥,實屬無奈。

在這場全省大賽中,楊官璘遇到了這初露嵘的蔡福如。蔡福如在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将,銳不可當。至決賽時,楊官璘與其狹路相逢,二人大戰,結果楊以十七戰十四勝三和的成績取得冠軍,進而挺進全運會……

省運會棋賽類結束後沒幾天,湖北李義庭與武漢另一名手張方友攜手前來挑戰,大戰羊城諸将。

原來,李義庭挾全國賽奪魁之餘威,與張方友聯袂東進滬上作棋藝交流。期間李義庭戰績甚佳,擊敗了何順安、徐天利等華東棋壇領袖人物,緊接着他們乘勢南下,馬不停蹄地前往廣州,向“棋城”諸将挑戰。

《一代象棋宗師楊官璘》第二十一章 全運摘冠

強敵來犯,豈有不應戰之理,楊官璘強拖病軀.與朱德源、陳柏樣、李旭英等新秀上陣厮殺。

李義庭來勢兇猛,首先以一勝一和力擒朱德源,第三晚便向楊官璘叫陣。這是1958年全同賽後兩雄的首度交手,由李義庭先行以中炮路馬布陣,楊官璘則應以屏風馬雙炮過河。這一布局是楊官璘的鎮山之寶,戰場不知斬多少上将于馬下,威力非同小可。近幾年,他更是在《羊城晚報》的《羊城棋壇》七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引起了棋界人十的密切關注。對此,李義庭自然不會小觑,從對局的程序來看,他也是有備而來。中局階段.李義庭搶渡三路兵,進而馬随車走,向楊官璘的右翼施加壓力。楊官璘雖有一炮沉底,但兵力分散,後援不繼,終不敵李義庭的左右夾擊之勢,結果不到30回合,僅一個小時就兵敗如山倒。以自己的“拿手戲”出場,竟輸得這麼慘,令楊官璘為之氣結!

次日,楊官璘先行,竟出人意料地以“飛相局”開盤,意欲出奇制勝。但李義庭因勝了首局,這局棋便抱定“以和為貴”的宗旨,隻是把個陣勢守得壁壘森嚴,令楊官璘無從發力,最後雙方兌子成和。

家門口失敗,這在楊官璘出道以來還是首次。鬥布局既輸,鬥棋亦未見優,難道真是後浪推前浪.自己已開始走下坡路?經過前前後後的缜密分析:不是自己的棋藝出了問題,是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于是閉門謝客,靜心修養。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武漢兩名悍将前腳剛走,四川劉劍青、陳新全于“五一”節又上門搦戰,這次楊官璘力辭不出,乃作壁上觀。

休養一個多月後,楊官璘的身體已差不多完全恢複,于是和柬德源作為廣東代表隊象棋選手出征全運會。7月3日,兩人北上合肥,與湖北李義庭、上海何順安、黑龍江王嘉良等九城棋手比賽。人們将這次比賽視為全運會的熱身賽。

但楊官璘沒趕上這個熱身賽。到合肥後,楊官璘、朱德源與東道主徐和良、麥昌幸進行了兩地對抗賽。楊官璘與麥昌幸一勝一和,對徐和良也是一勝一和。這徐和良早在20世紀40年代,便在上海以棋為業,能攻善守。50年代初,楊官璘初征上海,銳氣正盛時,與徐和良初戰,分先兩局,楊官璘兩戰皆和。後來,徐和良在安徽帶出了丁曉峰和“女狀元”高華等高手。

7月10日,楊官璘等馬不停蹄地赴上海,從7月16日開始,與滬上名将對陣。首晚對朱劍秋,楊祭出當頭炮單提馬陣,朱還以激烈反攻的順炮。隻幾個回合,楊官璘吃兵兌馬,并斬殺一象。朱劍秋全力反撲,雙車雙炮旋風似地一陣猛攻,楊官璘的車落人中路疊炮的射程,眼看要車翻人亡,誰知峰回路轉,十來個回台,朱劍秋卻棄子投降。原來楊官璘連施妙手,攻得朱劍秋節節敗退,全無抵抗之力,隻好落荒而逃。

次晚,楊官磷對何順安,以“仙人指路”轉中炮,何順安亦不甘示弱,攻守兼備,最終下成和棋。

第三晚,楊官璘對小将徐天利。徐天利先行飛象,力謀求穩。楊官璘則架起中炮,遙指敵方中軍帳。殺得六七個回台,楊官璘已反奪先手,借兌車馬掠去一象。徐天利不甘成和,不兌車反而驅馬對攻,被楊官璘以車馬炮側攻成殺。

第四晚,楊官璘與何順安再度兵戎相見,但最終化幹戈為玉帛.握手言和。

這夜,一個十三四歲的小男孩引起了楊官璘的強烈關注:這名小将虎頭虎腦,與廣東名将朱德源展開博弈,每步棋法都有條不紊,隐隐有大将之風。朱德源雖招式淩厲,卻仍被殺得隻有招架之功、少還手之力。幸虧朱德源江湖經驗老到,連施幾個妙招,才扳成和局,這令楊官璘大為驚訝,心想這小孩年紀輕輕,卻如此厲害,日後必成大器。他牢牢記住了這位小将的名字:胡榮華!

全運會大戰在即,為鼓舞士氣,廣州體育學院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各個運動隊的上司紛紛上台表決心。當楊官璘上台時,下面響起熱烈的掌盧。楊官璘情緒高昂地說道:“我的決心書就是一首詞,題目是:‘參加第一屆全運會決心書’。”接着慷慨激昂地念道:

體院征旗招展,健兒掮上刀槍;

恰如大雁渡珠江,萬裡長風破浪。

早巳籌謀成熟,更加鬥志頑強。

躍馬飛車戰抨場,赢得上遊榜樣。

楊官璘剛念完,台下就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體院上司高興地說:“楊官璘不但棋藝高,詩詞也寫得非常好!這首詞真有奪冠問鼎的氣勢!”

《一代象棋宗師楊官璘》第二十一章 全運摘冠

全運會的象棋比賽于1959年9月14日開賽,地點設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三殿内。全運會因為項目多,參賽的人數也多,為節約經費,是以在一些項目上對人數進行了一定的限制。根據競賽規程.參加象棋競賽的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機關,隻能各派1人出席賽會。由于這個“苛刻”的規定,緻使一些前幾年在全國賽場I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競無緣本次全運會的象棋比賽,這其中典型的就有上海徐天利、黑龍江張東祿,他倆隻得“改行”去下國際象棋,以另一種“身份”到全運會上來展露身手。

象棋比賽共有26個機關的26名運動員(江西、西藏及解放軍等3個參賽機關沒有參加),他們是:北京候玉山、上海何順安、河北王家元、山西王慶傑、遼甯孟立國、吉林趙振責、黑龍江王嘉良、内蒙占王貴方、山東陳天才、江蘇惠頌祥、安徽麥昌幸、浙江劉憶慈、福建陳永華、河南馬金魁、湖北李義庭、湖南李定一、廣東楊官璘、廣西唐家鵬、雲南鄧鵬、貴州林才良、四川劉劍青、陝西王羽屏、甘肅武延福、甯夏馬寬、青海金啟昌、新疆李承義。

比賽分預、決賽兩個階段進行。預賽階段經抽簽編排為四個小組,實行單循環賽,每組前兩名參加決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預賽就十分激烈。

預賽于9月j4日至19日進行。1958年的全國冠軍李義庭分在了第一組,共有七名選手。開枰頭一戰,李義庭以後手當頭炮擊垮了福建陳永華的先手屏風馬,不料第二輪就被名不見經傳的甘肅老将武延福逼和,出線可危。

這武延幅從來未在全國棋壇露過面,對他誰都不了解,李義庭也小例外。甘肅對全運會非常重視,象棋選手足經過層層選拔才脫穎而出的,武延福是中間的佼佼者,也确實具有相當的實力,頭天首戰便力挫北京名宿侯玉山(1956年全國錦标賽第五名),次局義與上屆冠軍李義庭弈和,日J說絕非僥幸所緻。

楊官璘在第四組倒是一帆風順。這一組共有雲南鄧雲鵬、陝西王羽屏、山東陳天才、湖南李定一、遼甯孟立國,如三勝二和,便可穩進決賽,可保持較好的精力,留在決賽中應付更強的對手。

于是,楊官璘在首戰中采取謹慎的戰法。在與陳天才對弈時,陳以屏風馬開局,非常穩健。楊官璘也不求勝,雙方都下得不溫不火,下成和棋。第二盤的對手是悍将孟立國,楊官璘仍是不急不躁,再度言和。第三陣則用抽絲剝繭的方法戰勝李定一,爾後又鬥炮鬥赢鄧鵬

這時由于對手間互相牽制,形勢比他預計的還要樂觀。最後一仗,楊官璘下和便可出線。但他看到王羽屏的陣地有隙可乘,于是大發神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中炮連環馬閃電般突擊對方的屏風馬陣,十幾着後,楊馬從中路出發進入卧槽,車弓炮取得了聯合作戰的優勢。

王忍痛棄八路炮企圖解圍,楊不為所動,舍炮小吃,緊抓戰機,用車殺中兵,從中路攻破敵方十象,隻22同合便将下揮于馬下,進而以第四組第名的成績取得決賽權。

楊官璘最大的對手李義庭卻遇上了麻煩。

李義庭又碰上一匹“黑馬”,是河北隊的王家元。王家元在棋壇亦是名不見經傳,雖是首次參加全國賽,卻毫不臣懼,于段辛辣。

是局由王執先,雙方布成最正統的五七炮進三兵對屏風馬進三卒的陣式,開始局面平穩,了無兇險。但進人中局,王家元棋風一變.突然走出異常兇悍的下法:将兩門大炮疊架在中路,向李方陣地狂轟濫炸,隻打得楚河漢界上濃煙滾滾。李義庭也不甘示弱,雙方短兵相接,白刃見紅。

王家元一輪急攻,終于打通中路,于是調左炮靈活地從側翼沉底,組織起兩路攻勢。這時作為防守一方的李艾庭也尾岌岌可危.稍有差池便兵敗麥城。町偏偏在這緊要關門,李義庭驚惶失措走錯一步棋,王家元一炮轟将過來,李義庭的中象壯烈殉國,中央城門被打開一個缺口。王家元得勢不饒人,步步緊逼,揮猛車駕艘炮,配合細膩準确,讓人防不勝防,隻把李義庭殺得大汗淋漓,無力回天,隻好推枰認負。

李義庭敗北,成了賽場當天最大的新聞,這不僅僅足因為這位去年的全國冠軍輸給了無名棋手,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從預賽中出線?預賽每個棋手隻有6盤棋,而現在3盤棋過後李義庭的積分還隻是保本,其出線前景确實堪憂!

李義庭生死難料,令其他選手心中頗喜。李如果最終沒能出線,豈不是在決賽時少了一個勁敵嗎?但快人快語的東北悍将王嘉良卻是另一種心境。當他在得知李義庭輸棋之後,曾對人說:“我希望李義庭能人圍,因為我怕楊官璘,楊官璘怕李義庭,而我則可殺李義庭。”

接下來,李義庭迎戰貴卅林才良。為挽同頹勢,奪取勝利,李義庭在布局伊始就打破正常,奇兵突出,疾躍盤河馬,待對方進炮封車時,不僅不在巾路增兵補氣,反而卸開中炮,門戶大開。林才良乍見這樣奇怪的着琺,不禁有些迷惑不解。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林行軍布陣時不免束手束腳。激戰至中局,雙方為争奪沿河制高點,都投人了大部分兵力,一場惡戰一觸即發,此時林才良本有一個千載難逢的對攻機會,可惜他為求穩不敢棄子。而李義庭卻洞悉局勢發展的奧妙,以精彩的兌子取勢戰術實作了集中優勢兵力的計劃,此時對方右翼空虛,這為他提供丁絕好的進攻突破點。李義庭緊握戰機,一通狂炮亂轟,左右開弓,将林才良的防線撕扯得千瘡百孔,大獲全勝。

李義庭穩住陣腳後,緊接着與老對手北京候玉山握手言和。最後一輪,他又赢了新疆李承義。由此,李義庭以三勝二和一負積8分,後來居上,名列這個小組第一,武延福積得7分獲第二,兩人攜手出線。這樣,除楊官璘外,其他幾組的何順安、盂立國、馬寬、王嘉良和劉劍青也分别出線。

進人決賽的8名棋手,除武延福給人以異軍突起的“黑馬”的感覺外,其餘7個人無不是久經沙場的名将,出線可稱得上是衆望所歸。

總決賽于9月20日打響。19日下午,進入決賽的8名棋手以抽簽的方式標明對手,其結果是:廣東楊官璘對黑龍江王嘉良;湖北李義庭對上海何順安;遼甯盂立國對甘肅武延福;四川劉劍青對甯夏馬寬。比賽仍然采用單循環賽。

首輪交鋒就好戲連台,楊官璘對王嘉良,李義庭對何順安。這兩對“冤家”狹路相逢。

“南楊北王”大戰,王先行中炮,連拱三步中兵,再撲馬,眨眼間便在楊官磷河頭布了一字長蛇陣。楊官磷則進炮串縛王嘉良的諸子,打兵反攻。一陣激戰過後,王嘉良陣腳已亂,但楊官璘慮及八局變化複雜,王嘉良又擅長大刀闊斧的對殺,于是穩紮穩打,兩人都下得極其謹慎,終成和局。

第二局,楊官璘對四川劉劍青。劉以大夾馬步步推進,穩紮穩打。楊官璘深知劉劍青善扣太極,于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大展“锉功”,慢慢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鬥至殘局,楊官璘持雙馬炮兵,劉劍青則持雙炮馬兵,雙方勢均力敵。持久厮殺中,楊官璘利用對方時間緊之弱點,以一兵銜枚疾進,直拱象眼,再用雙馬炮分路夾擊,破去劉雙士,然後再斃一炮,至此劉劍青再已無力再戰,隻好繳械投降。

第三輪,楊官璘對上海的何順安時,他一改與劉劍青對弈的棋風,急速快攻,擊敗何順安。第四輪對武延福卻拿出丁甚少用過的順炮局,武對此捉摸不透,落馬敗北。這樣一來,楊官磷4戰得7分,在整個賽局中占領先地位。

另—邊,楊官楊官璘的勁敵李義庭與對手也是殺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

第四輪,李義庭的對手足東北悍将孟立國。這孟立國棋風勇猛剽悍,善于破象而攻破對手的工城,是以棋界人稱“殺象能手”。

二人甫一交手,孟立國便揮軍猛攻。李義庭也是金剛怒目,針鋒相對。以殺制殺,毫不手軟。

此局雙方以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開局,李義庭盡管是執黑後行,但從搶分的角度出發,一開始就弈得積極主動,特别是一着進車對方下二路塞住相服,暗伏着随時要打兵攻相的手段。更是讓孟立國一時間有手足無措之感。

果然,在刀光劍影的對攻中,孟立國這個“殺象大王”也頗顧忌李義庭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力保自己雙相,以免王城被破。他先是委屈地退馬邊隅,繼而叉害怕李義庭四個兵形成歸邊之勢,結果急躁地走出了一車換雙兵的敗着。這一決策雖然暫時緩解了李義庭在左翼的強大攻勢,但實際上是飲鸩止渴,将自己陷于絕境。因為這時李義庭不僅擁有雙車這樣的飛天猛将,最重要的是各子都處在絕佳的戰略位置。果然,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李義庭攻防兼備,弈得滴水不漏,沒有給孟立國一點反擊的機會。最後,李義庭以一着妙不可言的棄炮打花心士的殺着摧毀了盂的防線,率軍出關!

接下來第五輪,楊官璘與甯夏馬寬狹路相逢。此役楊官璘施展了圍棋的大包圍戰術對付馬寬,運子如網包住對方。當馬寬用馬炮極力掙紮時,楊決定險中求勝,用炮轟去對方中兵,兌r一個子後,迅速抽調雙車雙馬雙兵的全部兵力,封鎖對方河頭線和卒行線,把敵方的車雙炮馬層層圍住,慢慢收緊包圍圈。馬寬見大事不妙,忙率軍突圍。兩軍混戰巾,馬寬再失一馬,無力再戰,終告敗北。

而在同一輪中,李義庭則被四川劉劍青逼和。

是局李義庭先行,他以自己最得意的中炮巡河炮來進攻劉劍青的屏風馬。劉劍青則“排起八卦陣,穩坐中軍帳”,輕搖鵝毛扇,逍遙自在,避免與李義庭進行激戰。在布局階段,劉劍青選擇了最為平穩的左炮巡河變例,然後又主動棄卒謀求兌于。對劉劍青的軟硬不吃。李義庭競無計可施:如果就此言和吧,又恐積分落到楊官璘的後面;若強行進攻吧,又苦無戰機,如兵走險着,搞不好還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那就虧得更大了。李義庭左思右想.決定還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機應變,如果實在無機取勝,那就隻能和棋了,但絕不可輸棋。劉劍青也是同樣想法,在對攻中處處以穩為主.盡量找機會兌子,最後兌得雙方都兵少将寡,完全無力再戰,隻好罷兵休戰言和。

這樣,從第五輪開始,李義庭與楊官璘的積分就拉開了。具體積分足:楊官璘9分,李義庭8分,劉劍青6分.王嘉良5分,馬寬4分,何順安、武延福3分。現在來看,李義庭的不利之處不儀僅是在積分上存在的差距.而且他最後兩輪的對手一是王嘉良,一是楊官磷,都是硬骨頭,十分不好對付。

在第六輪中,楊官璘又力克孟立國,以積11分穩坐頭把交椅。

而李義庭在與王嘉良的對奔中,競殺出一盤曆史名局來,被喻為全運會上“最佳一局棋”!

這盤棋從一開始就顯得新穎别緻,出人意料。李義庭先手擺上中炮,王嘉良跳起右馬,還以屏風馬這都并無特别,倒不出人意料。誰知從第二回台起,王嘉良卻棋法大變,突然搶挺三路卒,頓使棋局詭谲異常。在當時的頂尖高手裡,王嘉良最重視布局色創新,其布局理論和實踐在同代棋手中出類拔萃,是以每逢大賽,他均有新“殺手锏”出籠,讓人防不勝防,成為他奪得優異成績的一大法寶:

這時王嘉良突然搶挺三卒,确實是有備而來,目的就是為了避開李義庭的進七兵布局。李義庭由進七兵形成的中炮巡河炮威力無窮,對布局非常敏感的王嘉良來說,對此更是體會猶深。

王嘉良不按正常突出奇兵,确實打亂了李義庭賽前的準備,但李義庭對這種布局也不陌生,于是按部就班地擺下五六炮的緩攻陣勢,按兵不動,靜觀其變。相對而言,五六炮的配置要紮實一些,李義庭此着也是為了躲開對手賽前研究好的布局陷阱。從交手伊始,兩人頂尖高手就展開了鬥智鬥勇的全面較量。

王嘉良真不愧是布局上的創新家,在這個很平常的陣法裡還是走出了意想不到的新變化,他将過去習見的左炮巡河封車改為了飛象,聽任對方的雙直車殺進陣來。當李義庭平車壓馬進攻時,王嘉良突然創造性地回馬窩心,将觀衆唬得面容失色。稍有棋藝常識的人都知道,“馬回中宮,其勢必兇”,馬回窩心實乃棋家之大忌,一般情況下都不會選擇這樣的下法。但王嘉良卻在此特定形勢裡“化腐朽為神奇”,退走窩心馬以誘敵深人。

兌去一車後,王嘉良叉邀兌另一大車,這時李義庭還稍占先機,豈肯輕易罷戰言和?于是平車避兌。面對王嘉良咄咄逼人的攻勢,李義庭也不覺性起,于是祭起絕殺,乃進車塞象眼配合跳馬,來勢兇猛:王嘉良也是個“猛張飛”,李義庭的猛烈正合其下懷,他劍走偏鋒,毅然棄子求攻,這一着險惡之極,枰上形勢一下變得既撲朔迷離又扣人心弦。

棋諺有雲:“單車滑炮瞎胡鬧。”可王嘉良在這局棋裡,把單車炮的進攻戰術運用得出神人化,利用威脅中宮的機會,不僅把李義庭的車牽制在底線無法動彈,而且還一口氣連吃數子,使自己五卒俱全的優勢展現得更加明顯。

此時的情況,表面看起來對李義庭确實有些不利,他雖然多一子,但主力卻被敵人分割成幾段,以緻首尾不相連,而缺相的毛病在對方車炮的攻擊下叉顯得特别突出。就在這紛繁複雜的形勢裡,李義庭法眼如炬,洞悉要害。隻見他不慌不忙地輕輕平了一步炮,這一着雖不起眼,卻是一着起死回生的絕妙好棋:炮位移動,不僅可以}L出馬道供其馳騁以塞象眼,而且還叮以退炮滅中卒。這是一種積極的戰法。以有力的進攻來解除後方的危機。

二人鬥智鬥勇,李義庭将馬炮運用得曲盡其妙,兩者協同作戰堪稱珠聯擘合,給王嘉良的後防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土嘉良見局面吃緊,于是改變政策,不冉一味強攻,審時度勢後,明智地兌掉一炮,這時雙方于力均消耗殆盡,已成正和局而,于是握手言和,皆大歡喜。

這番精彩的龍争虎鬥雖告結束,卻引出一段棋壇佳話。

《一代象棋宗師楊官璘》第二十一章 全運摘冠

原來,《北京晚報》在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期間,倡議舉辦中國象棋競賽中“最好一局棋”的評選工作.以激勵棋手們在競賽中發揮更好的水準。這在我國還是一次創舉,受到各方面的贊揚和重視。為此,《北京晚報》聘請了張雄飛、陳松順、董齊亮、謝小然、謝俠遜五位棋壇名宿為評選委員。經過對全運會全部對局認真的評選,評委們一緻推選李義庭與王嘉良之戰是本次大賽的‘最好一局棋。”

評委們一緻認為:王、李的這場對局,布局新穎,不落俗套,雙方在互求複雜的變化中,尋找勝利的可能;中局着法緊湊,拼殺猛烈.一方棄子奪先,棋局上幾度出現驚駭險惡、扣人心弦、變化極其繁複虻場面;雙方在殘局階段,經過深謀遠慮,反複推敲,終于化險為夷,殺罷成和。總的說來,烈片在這局棋中走出了不少妙着,基本上未出錯漏,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十年來中國象棋技術的發展水準。

全局經評選委員們集體研讨評注,并且和李義庭、王嘉良兩位亭手交換意見,由大會裁判員陳培務執筆,原稿由《北京晚報》于1959年10月12日全文刊出;其後,同月15日的《體育報》及1959年11月号的《象棋》月刊先後轉載,并被北京廣播電台播出。這樣的浩大聲勢,真是當時象棋界的一件盛事,對這個項目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與王嘉良弈和後,李義庭積9分,與楊官璘的11分相比,距離進一步拉大。

不知是曆史的安排還是偶然,在幾次的全國賽中,李義庭最後一輪的對手都是楊官璘,而且幾乎都是關系冠軍落戶誰家的生死一戰!此戰同樣如此:李義庭若能勝楊官璘.依然可以奪得冠軍!但這難度确實太大,一來此戰該李義庭拿後手,二來亦即更重要的是,對于是棋壇第一高手楊官璘。是以,湖北代表團大為緊張,都認為反敗為勝的機會甚微。但隻要還有一線希望,李義庭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李義庭也下定決心在這最後的決戰中與楊官璘全力一搏,并盤算好了要用最激烈複雜的鬥順炮迎戰。

就在湖北代表隊李義庭這邊緊鑼密鼓地備戰時,廣東代表團也是如臨大敵,楊官璘更是不敢松懈,他心裡清楚,此戰隻要弈和,即町大功告成,而且他還握有先行之利,但因為事關首屆全運會的第一枚金牌和第一位全國象棋冠軍,其分量實在非同小可!有人分析,李義庭為保證得亞軍,可能求穩走屏風馬。但有人認為李義庭仍會一搏而走順炮。讨論到最後,還是都同意了後一種說法。于是廣東智囊團幫楊官璘研究起順炮來。等拆好了順炮,叉考慮保險起見,還是把屏風馬也演練了一陣,這才放下心來。

這一晚,雙方都在緊張的備戰中度過。

激動人心的首屆全運會的壓軸大戲在25日上午8點隆重拉開大幕,一場中國象棋史上的巅峰對決正式上演。

決戰地點在北京太廟後面的藝術廳,20多個座位排成齊整的兩行,楊官璘和李義庭坐在倒數第二個位置;靠裡正擺着一張長方形桌子。後面端坐着謝俠遜和邵次明兩位七十開外的棋壇老前輩。他們胸前挂着的裁判長的綠綢條子在微微飄拂着,賽場中的氣氛緊張而嚴肅。屋裡靜悄悄的,隻有台面上的時鐘發出“嘀嗒、嘀嗒”的響聲,那清脆的聲音聽起來競有點驚心動魄。

楊官璘披挂上陣,橫刀躍馬,一着炮二平五打将過去,衆人的目光也被這枚棋子牽過去,大家都在看李義庭如何應付。隻見李義庭握子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走了一着炮八平五。果然是棋逢對手,将遇良才,兩大高手都猜中了對方的心思和套路,下面的惡戰,就看誰的

準備工作充分和應變能力強了。

雙方酣戰如火如荼。

李義庭雖還以順炮,但楊官璘早已演習得爛熟于胸。楊官璘知道,順炮固然是象棋開局中鬥争比較尖銳的變化,但如果先行一方穩紮穩打、小心從事的話,後走的人要想大動幹戈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若是不顧後果地蠻幹,反而會弄得局面不好收拾。是以,從布局一開始,楊官璘就擺出一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架勢,雙車巡河扼守要津,穩住陣腳,再移開中炮飛起中相,把個陣式構築得如鐵桶一般,大家都等着李義庭到底有何神着可以破城。比賽場外,棋迷們也議論紛紛。

李義庭沉思良久,終于跳馬出擊,看決鬥的棋迷有人大聲說道:看樣子李義庭想搶殺了。

楊官璘紋絲不動,兩眼如炬地罩着棋盤,右手食指輕輕敲打着大腿.腦裡像高速計算機在運轉着,面上卻披讕不興…

兩分鐘過去了,楊官璘依然沒有落子。隻見他不慌不忙地從随身攜帶的黃挎包裡拿出風油精,塗在太陽穴和鼻子底下提神。

時間仿佛凝固了,賽場上的人們大氣也不敢出。廣東代表團的兩位負責人劉子奇和梁嘉坐在廣場的一張闆凳上地注視着棋局,也不魚非常緊張。

面對楊官璘的森嚴壁壘,李義庭竭盡全力反撲,拼命尋找制勝的戰機。血戰中,他與楊官璘兌換丁一車一炮,由此獲得了一定的主聖權。但楊官璘的城池固若金湯,任憑李義庭使出渾身解數,狂轟濫炸,依然巋然不動,穩如泰山。李義庭明悉已無力同天,無奈之下隻好順水推舟地接受了大兌子方案,最終雙方各餘車馬兩兵士相全,已不得不和了。

就這樣,楊官璘以五勝二和的不敗戰績如願以償地成為了富有曆史意義的首屆全運會冠軍,李義庭與王嘉良則同以三勝四和并列亞軍。至此楊官璘已經在4次全國比賽中奪得3次冠軍,并且又擁有了一個新的第一紀錄——首屆全運會象棋冠軍。楊官璘的老友、這次棋賽的裁判之一陳松順回穗後寫了一篇《楊官磷的戰略思想》,對楊官璘的戰略戰術和奪冠過程作了較為詳盡的分析和描述。其文如下:

在棋藝大躍進的情況下,楊官璘在高手林立的仝運會象棋競賽中重奪全國冠軍,是經過了一個複雜而艱巨的過程的。

固然,楊官璘汲取了去年敗給張東祿和劉憶悲的經驗教訓.經過一年來的苦心鑽研,技術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是他在這次棋賽中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我覺得還是戰略思想上的改進。譬如在初賽階段,楊鬥過程中更能發揮水準,得以順利進入央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楊官璘在比賽中是怎樣運用戰略戰術的。

棋賽開始的第一天,楊碰上了山東陳天才。由于初次交鋒,對方情況不很清楚,開局方面占不到便宜。中局時,陳着法又顫老練.無法入局。這局棋又是陳先走,前半局占了主動,時間上得了優勢。揚見難以取勝,就機警地主動邀陳兌車,餘馬炮兵對雙炮卒。馬炮兵比

雙炮卒威脅性較大,兌車後,楊揮兵渡河,着着進迫,雖然由于陳方防守得力,終于成和,但楊在時間上已經反占優勢了(初賽階段規定.雙方如積分相同,仍以使用時問多少定名次)。

楊官璘第三場比賽對遼甯孟立國。楊知孟的攻殺力量甚強,誠恐有失,故避與搏殺。結果雖是和局,然而楊卻在時間上占了便宜。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小事,但卻可以看出楊的細心赴了。後來對雲南鄧鵬時,楊早巳探知鄧鵬時慣用五七炮進三卒,于是在第三回合時即先挺七兵,使鄧無法使自己慣用的開局。果然,鄧後來用中炮七路馬.由于對該局變化不熟練,交鋒僅十餘着,便被奪去先手,最後為楊所勝。

楊官璘在初賽階段的最後一個對手是王羽屏。按照當時楊的積分.一般人都認為揚速局棋應該穩紮穗打。誰知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隻鬥了二十個回合就把王殺了。

為什麼楊在這樣一個極其有利的情況下還要強弓硬箭,拼力沖殺呢?原來在前兩屆全國賽中,楊受王的威肋甚大,每次碰頭,均未能勝。去年楊僅差一分失掉冠軍,跟被王“拖住後腿”有很大關系。是以,王如要入圍就非要戰勝楊官璘不可,是以這局棋對楊來說仍是一個重要關頭。楊官璘根據平時對王羽屏的分析,認為他雖是枰場老将,甚有戰鬥經驗,作風穩健,長于應付平談局面,對一般布局也頗熟練,但卻不是出色的搏殺者。于是決定采取以攻為守,企圖拼力沖殺,以免拖第時間,弄出差錯。而後來王之速敗,說明他果如楊分析的,不是一個搶攻能手。

在決賽階段,參加決賽的八員戰将各有所長,各具有不同風格,戰情更為劇烈。

楊官璘在這一階段裡,自始自終采用了軟硬兼施的戰略,布局因人而施,着法時穩時惡。如對四川劉劍青一局,楊明知劉的棋藝水準比過去已有很大提高,不适宜強攻,就決定穩紮穩打。開局不久,便與劉兌去雙車,以求在馬炮兵的殘棋上穩中求勝。果然。楊的殘局比較熟練,走子靈活,劉在大戰數十回合之後,合用時間過多,無法細斟慢酌,棋步逐漸軟弱下來。楊要這局表現得非常慎重,全局過程,無一步冒險着法,這就展現出楊的戰術配合成功之處。

楊官璘在布局運用方面最突出的,可算對甘肅武延福一局。楊探知武是生活在農村的棋手,懂看棋譜,而且是初次參加全國比賽,是以認定他的棋底比局面好,是以決計從開局方面争取優勢,以近來很少使用的看家本領鬥順炮應付武的當頭炮。果然開局不久,武便吃了虧,二十餘着即失掉先手,後來又因着法失當,結果很快就輸了。

楊官璘這次載譽歸來,廣州棋藝社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會。當談到這次取勝的秘決時,楊官璘道,在決賽時對馬寬、孟立國,他都預先針對他們的棋路,做了細緻的準備。對擅殺的王嘉良不與之殺;對走得慢的劉劍青則将局面複雜化…都是預定的戰術。而最後一戰對李義庭時,布局已拆熟,他又執定币求有功但求尤過之戰略順利成功。同時在預賽時,他考慮到如何花最小的代價來奪取勝利,以儲存體力應付決賽的戰鬥。結果,這因人施術之計果然奏效,進而一舉問鼎。對此楊官璘深有感觸地說:下棋如打仗,知己知彼的功夫必須細細做足啊!

《一代象棋宗師楊官璘》第二十一章 全運摘冠

未完待續~點點關注不迷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