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明朝中後期,我國東南沿海領域頻繁出現倭寇侵擾。後來戚繼光曆經數年,基本平定倭患,但日本人野心不死。自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1590年),制訂了吞并北韓再攻打大明的戰略方針。1592年,15萬日軍以雷霆之勢橫掃北韓,北韓無力招架,立即向宗主國大明求援。明神宗派遣大軍赴朝支援,才稍微穩住了陣腳。 值此國家危難之際,有一人臨危受命,率領不足萬人的部隊,多次擊敗數十倍于己的日軍,極大地延緩了日軍整體進軍速度,為明軍的到來争取到了極為寶貴的時間。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他北韓肯定亡國,他就是被無數南韓人稱之為亞洲第一名将的李舜臣。

<h1>家道中落,棄文從武</h1>
李舜臣,1545年4月28日出生于北韓首都漢城(今南韓首爾)。因為祖上參與士大夫集團政治鬥争失敗,父親李貞終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一生默默無聞。李舜臣少年時代,舉家移居忠清道牙山鄉下。他從十一歲開始就在私塾學習漢文,但對武藝更感興趣。在出身武人的嶽父方震的影響下,從二十二歲開始習武,并熟讀《孫子兵法》、《吳起兵法》等兵書,尤其擅長射箭,于1576年取得了武舉人稱号,他仕途的起點就是全羅道井邑縣縣監(相當于縣警察局局長)。
<h1>仕途浮沉,幸得提拔</h1>
由于李舜臣性格正直,不善逢迎,但是當時北韓朝廷非常黑暗,是以剛正不阿的李舜臣在仕途上過的很不如意。幸運的是,萬曆十七年(1589年)春,全羅道巡察使李洸得知李舜臣懷才不遇,便起用他為自己麾下的軍官,兼任全羅道助防将。當時,日本入侵的風聲已傳入北韓,宣祖命重臣舉薦将才,時任左議政的柳成龍推薦了李舜臣為全羅左道水師節度使(相當于海軍支隊司令)。李舜臣上任後,為防備日本入侵,積極修理武器,并研制了龜船。至萬曆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四月,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終于發動了侵略北韓的戰争,史稱壬辰倭亂。
李舜臣研制的龜船
當時北韓陸軍武備廢弛,面對日軍北韓陸軍每戰必然潰,僅僅一個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本軍隊内在北韓境内狂奔千裡,日軍的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兩路軍團甚至還在北韓國土上進行長跑比賽,比誰能跑到前面,此時整個李家王朝已經被逼到了鴨綠江邊。
不過李舜臣帶領的海軍在戰場上扳回一城。自五月玉浦出戰,他以手下闆屋船二十四隻、挾船十五隻、四十六條鮑作船(偵查用小船),兵力不過兩千出頭。一個多月就擊沉日艦一百多艘,自己損失微乎其微。當時日軍海軍約有七百多條正規戰船、九千兩百名士兵,被他一人摧毀了七分之一。九鬼嘉隆、藤堂高虎、脅坂安治、龜井茲矩、來島通久這些在日本戰國摸爬滾打出來的名将,面對李舜臣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壬辰戰争中,李舜臣帶領的北韓海軍獲得一系列大捷,包括玉浦大捷、泗川大捷、唐浦大捷、唐項浦大捷、閑山島和安骨浦大捷等等,這也是當時北韓本土軍隊的唯一亮點。李舜臣取得的勝利不僅破壞了日軍兵員補充和後勤補給,擊破了日軍水軍配合陸軍前出搶灘的企圖,也拖住了日軍主力,為明朝派遣宋應昌和李如松統領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共約4萬人前來援助獲得了寶貴的時間。明朝和日本雙方打的你來我往,最終明神宗準許冊封豐臣秀吉,朝日之間的沖突才徹底停止。
壬辰戰争中李舜臣對日作戰示意圖
<h1>忠臣難逃陷害,死得其所</h1>
1597年,豐臣秀吉以14萬大軍再侵北韓,北韓再度求援,明朝再度派軍入朝,史稱丁酉之役,又稱丁酉再亂。當時卷土重來的日軍将領小西行長意識到,李舜臣率領的北韓水師對于他們的入侵是個巨大的阻礙,是以在開戰前必須除掉李舜臣,為此想到利用反間計除掉這個眼中釘。首先他們放出口信,說加藤清正即将率軍入侵北韓,屆時要讓李舜臣在海上邀擊。于是宣祖遂指令李舜臣準備迎敵,李舜臣懷疑其中有詐,徘徊不出,最終被投入了大牢(是不是像極了中國曆史上那些被污蔑迫害的忠臣)。而後在北韓水師在沉船将軍元均甫率領下,于漆川梁海戰中遭到毀滅性打擊,損失了188艘軍艦,近乎是全軍覆沒。
等到李舜臣再度被啟用時,其面臨的局面便是:“今臣戰船,尚存十二”。但是李舜臣面對如此困境,他沒有退縮。而是着手重建水師,繼續與倭寇周旋。李舜臣複出後,先與日軍打了鳴梁海戰,以10餘艘戰船在全羅道海南郡之鳴梁峽迎戰330餘艘日軍戰船(也有一說十餘艘)。
李舜臣先是示弱将日本船隊引入近海陌生水域,随後海水退潮,日本船隊被李舜臣事先埋在海底的鐵索和木樁擋住退路,然後李舜臣船隊憑借着龜船的堅硬,以及火炮優勢,給予日軍以重創。不僅暫時擊退了日軍,還保住了水師僅有的資本。此後與明朝水軍都督陳璘參與順天城之戰,之後在露梁海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北韓國王為其谥号“忠武”。這部分曆史在電影《鳴梁海戰》中也有描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電影。
<h1>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h1>
其實網上有很多評論說到,南韓人喜歡自吹自擂,将民族英雄李舜臣稱作亞洲第一名将。李舜臣的個人能力還是戰功,或許在南韓可以稱第一,但是放眼整個亞洲略微顯得有些站不住腳。尤其在中國面前,就更顯得有點班門弄斧了,中國曆史上湧現那麼多傑出的軍事将領,随便拎一個出來都是世界軍事史上響當當的人物。
南韓首爾光化門廣場上的李舜臣塑像
根據史料顯示,無論是壬辰之役還是丁酉之役,陸上的戰鬥主角基本上都是明軍。并且從1592年壬辰倭亂開始,至1598年11月戰死沙場,李舜臣從來沒有指揮過超過3萬人的部隊作戰,對戰局的實質性影響沒有北韓曆史作家撰寫的那樣巨大。而且李舜臣也并非百戰百勝,在1592年10月的釜山之戰、1592年11月的長門浦海戰、1598年10月的順天城之戰均被日軍擊敗。考慮到當時北韓國赢弱的軍隊戰鬥力,李舜臣的數次戰敗不能歸咎于他指揮無能。
縱觀整個北韓半島的曆史,與李舜臣級别相當的北韓軍事統帥将領中,李舜臣無疑是非常出類拔萃的。20世紀以來,随着北韓半島民族主義的興起,李舜臣與乙支文德、姜邯贊被北韓半島奉為三大救國英雄,受到北韓半島人民的極高崇敬。南韓人民十分喜愛他,許多場所都設有李舜臣雕像,其中最有名的是在首爾市中心的光化門廣場所立的李舜臣雕像,李舜臣的頭像也在100韓元硬币上出現,南韓海軍設計建造的KDX-II驅逐艦被命名為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100韓元硬币上的李舜臣
正如詩中寫道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李舜臣對于北韓半島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無論後人怎麼去評說,也不影響他曾經為了國家和民族浴血奮戰的精神,抛開狹隘的民族主義,這樣的人非常值得尊敬。#聊聊戰争史#
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