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冀州刺史趙煚逸事

趙煚jiǒng(532—599 年),字賢通,北魏天水郡西縣(今甘肅禮縣)人。生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卒于隋文帝開皇十九年(599年)。祖父趙超宗,做過魏河東太守。父親叫仲懿,做過尚書左丞。趙煚少年喪父,贍養母親至孝。十四歲那年,有人偷偷伐其父墓中的樹,趙煚号叫恸哭,送交官府。見到魏右仆射周惠達,長揖不拜,自己述說孤苦,淚水(涕)與鼻涕(泗)交集,惠達為之傷感流淚,長長歎息。

等到趙煚長大,為人沉着穩重又做事得體大方,略微涉獵經史。當時西魏政權由宇文泰執政,聞其名,任命趙煚為相府參軍事,趙煚自此始為政府官員。此後憑借過人的膽識和才幹得到宇文泰器重,按功論封平定縣男,邑三百戶,累功升職為中書侍郎。進入宮廷,負責起草诏命等事宜。後來,趙煚積極參與了楊堅逼迫周靜帝“禅位于隋”的活動,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趙煚成為隋文帝最為信任和器重的大臣之一,位高權重。

趙煚在隋朝時曾任冀州刺史,頗有政績。趙煚認為施政治民之道,要威德并舉,臨之以威,使百姓知道朝廷的政令之重;施之以德,使百姓知道為人處事的準繩。趙煚曾經有一次得病,百姓們都跑來,争着為他祈禱,可見他如此得民心。

當時,冀州市上商販多奸詐之徒,欺行霸市,短斤少兩,大進小出,賣貨以鬥量,則鬥不足;以尺度,則尺不足。百姓十分憤恨,以緻經常發生糾紛。趙煚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鬥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特命人打制銅鬥鐵尺,置于市上,以為标準,有敢缺尺短兩、作假欺詐者,将予以嚴懲,商販再也不能巧取豪奪,冀州百姓日趨富庶。老百姓十分稱贊。此事為隋文帝知道後也十分嘉許,采冀州刺史趙煛所定的“銅鬥鐵尺”,并讓有司在全國推廣這種做法,“頒之天下,以為常法。”一千多年前趙煚發明銅鬥鐵尺方法至今猶存,可見要維護公正的商業行為不是容易的事。至于對犯了法的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仍然是當今的一個重要話題。今天我們還能在集市上看到公平秤,可知道最早源于趙煚在冀州置銅鬥鐵尺的人卻不多。為此,冀州博物館制作了專門的展牌,向遊客們着重介紹這一曆史事實。

為減輕和消除衡水湖區域廣袤田地中的鹽堿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特組織設計并修建了數條洩堿管道,其中的主幹管道被後人稱為趙煚渠。 開皇十九年(1599年)趙煚率民于城東窪地修渠沃田。此為本城第一項水利工程。到了唐朝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也曾利用趙煚渠之水灌溉農田。管理趙煚渠的官吏就稱作趙渠帥。

教育比刑法有效, 除了銅鬥鐵尺以外,趙煚任冀州刺史時還作過一樁為人傳頌的事。曾經有人盜趙煚田中蒿草,被小吏抓住。趙煚說曰:"這是因為刺史(就是說他自己)不能宣傳好的民風教化,你有什麼罪呢。"安慰寬谕地送他回家,令人裝上一車蒿草賜給那個偷盜的人。那個偷盜的人非常慚愧,比受了重刑還難受。他用自己的品德來感化人民,都是這樣做的。

隋文帝楊堅來到洛陽,趙煚來朝拜,隋文帝稱贊趙煚:“冀州大藩, 民用殷實, 卿之為政,深副朕懷。”意思是說:"冀州是大籓幫,物資豐厚,卿在這裡管理,非常符合朕的心意。"

趙煚于開皇十九年(599年)逝世,享年六十八歲。兒子也當官,官至太子洗馬。後來随同楊諒謀反,被殺。

隋冀州刺史趙煚逸事
隋冀州刺史趙煚逸事

銅鬥

隋冀州刺史趙煚逸事

撰稿:馮衛同

編輯:王 影

稽核:張 博 劉春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