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典”: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 剜肉補瘡,wān ròu bǔ chuāng,意思是挖下身上的好肉來補傷口;比喻隻顧眼前,用有害的方法來救急。出自《傷田家》。
傷田家
作者: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
譯文:
二月裡蠶兒剛剛出子,就早早的賣掉了一年的新絲,
五月裡秧苗還在地裡,又早早的賣去了一年的新谷。
隻顧醫治眼下的毒瘡,也隻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
我但願君王的心啊,能夠變成一支光明的蠟燭。
不要再去照亮那穿着绫羅綢緞的富貴人家的筵席,
而隻是來照看照看這無衣無食的逃亡莊戶的茅屋。
賞析:
《傷田家》是聶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詩歌創作中的藝術佳品。詩中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和鮮明對比的表現手法,憤怒地控訴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貸給唐末農民所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廣大農民的深厚同情。此詩問世後,深受唐末重視。據《資治通鑒》卷載,宰相馮道向後唐皇帝李嗣源述說農民痛苦之時,就在朝堂上誦讀了這首詩。
★★ 婉約[ wǎn yuē ]:委婉含蓄:詞風~細膩。宋詞的風格,可分豪放和~兩派。
★★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其特點主要是内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缜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李煜等。
“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别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隐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其内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别緒,傷春悲秋,光景流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
《詩餘圖譜》:“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遊(秦觀)制作多是婉約,蘇子瞻(蘇轼)之作多是豪放。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譯文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遊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緻才乘舟傳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奮力把船劃出去呀!奮力把船劃出去!劃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鹭。
〇 日就月将先生問:李清照被一般被後人視為婉約派詞人,但現代學者認為,李清照的詞不僅有婉約派的詞風,也兼有豪放派的特點,如其後期所寫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 ),不肯過江東。”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請在括号中填寫一位曆史人物。
〇 答案: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