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作者:蔣南強讀曆史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2021年的端午節是6月14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準許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簡稱世界非遺)。

端午節是先于春節、清明節、中秋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端午節起源于古代禊禮,最初的時候是古人在春季進行的求子祭祀,後來又賦予了祭奠魂魄的意義。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對于屈原的祭祀了。

端午節最具愛情傳奇色彩的故事,就是白娘子飲雄黃酒的“端午驚變”,白娘子成為人間傳唱的愛情女神。

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朝萬曆年間著名作家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1574年—1646年),出生于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一生留下了很多話本和傳奇,最有名要數《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三言”。蘇州相城區黃埭鎮新巷村為了紀念馮夢龍,2014年11月15日将“新巷村”更名為“馮夢龍村”。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羅密歐與朱麗葉》與《白蛇傳》

馮夢龍的年代,正是西方世界正值文藝複興時期。文藝複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産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核心是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

大明王朝也與之遙相呼應,尤其是在文學上。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1616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中國的湯顯祖(1550年—1616年)的《牡丹亭》、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等,都認為隻要情真意切,人就可以死而複生的主張。希望發于天性的——情,能夠超越理教甚至人神的界限,這種主張對打破封建階級束縛有着極大的作用。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莎士比亞與倫敦的莎士比亞環形劇場

在中國民間傳奇中,白蛇和書生的故事屢見不鮮,白蛇傳的傳說肇始于唐五代時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遲到元代已被文人編成雜劇和話本。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所輯錄的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該傳說最早的完整的文本。

馮夢龍講述的白蛇的故事比以前豐富和複雜得多。有了遊湖借傘、訂盟贈銀、庭訊發配、贈符逐道等情節,白娘子雖然未脫盡妖氣,但已經是一個大膽追求愛情幸福的義妖。許仙則是一個庸俗怯懦的小市民,與白娘子形成強烈的對比,為白蛇故事的進一步演變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是以,從唐朝到明朝,白蛇一步步褪去妖魔的形象,由“妖”變成了“仙”,逐漸形成了後來的“白蛇傳”,真正使白蛇從妖怪變成受人同情的白娘子,要歸功于馮夢龍。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一出,打動了人們。劇情也不斷豐富。特别是乾隆中葉,清代戲劇作家方成培(1713—1808)在馮夢龍白蛇傳故事的基礎上,增加了端午、盜草、水鬥、斷橋、得第、佛圓等情節,成為廣為流傳的版本。

“端午”又稱為“端午驚變”,這是一出重場戲,俚中見雅。端午節時,許仙請白娘子飲雄黃酒,白娘子知道飲酒的後果,開始不肯喝,在許仙一再勸說下,終于喝多了,現出了白蛇原形,吓暈死了許仙。為救許仙,身懷六甲的白娘子決定千裡迢迢赴嵩山求藥。

“端午驚變”反映了白娘子對許仙的一片深情,實為白娘子為愛情受折磨的開始,又奠定了後續情節的基調,征服了廣大的觀衆。

“端午驚變”就成為白蛇傳故事裡的一個重要标志——每個版本裡都不會缺少的經典橋段。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也因為“端午驚變”緣故,增加了獨特“驅毒辟邪”的民俗。受“白蛇傳”影響,每到端午節這天,人們便準備雄黃酒等物,來驅逐五毒。例如《紅樓夢》第三十一回中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

這裡的“蒲艾”和“虎符”,都是驅除毒蟲所用。說明端午節驅逐五毒,在當時已經成了一種習俗。

而且,《白蛇傳》也成為是端午節的時令戲。在中國的傳統戲曲中,昆劇、平劇、越劇、評彈等品類中,都有《白蛇傳》唱本。自有“端午驚變”,每逢端午節,集市的戲台上必唱《白蛇傳》,大戶人家自家的戲班子,過端午節時,一家人相聚,也會必點《白蛇傳》。

也就是随着《白蛇傳》在民間的持續傳播,它的部分内容已經影響到民間習俗,甚至融入民俗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白蛇傳”文化。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端午驚變”真正表現了白娘子為了愛情,不惜現出原形,甚至自己的生命。

這讓我想到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的名言:真愛的第一個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膽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膽。

回看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愛情故事,都是以女人的“豁出去”來達到劇情高潮的。《孟姜女》中孟姜女滴血認骨、哭倒長城,《鳳求凰》中卓文君抛家舍業、當垆賣酒,《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祝英台墳前一躍、殉情化蝶,《牛郎織女》中織女放棄仙境、紡紗織布。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嘉慶十一年(1806年丙寅)

白娘子既是多情、勇敢、善良、可愛的女性形象,也是個叛逆女性。為了追求愛情,主動向許仙求愛,受盡折磨且堅貞不屈,敢于向以法海為代表的守舊勢力作殊死鬥争,深刻揭示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對婦女的壓迫。

人們在傳播白娘子的故事的時候,都被她的勇毅、忠貞的愛情精神所感染。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寫道:“我的祖母就曾經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那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這雷峰塔的倒掉……”

《白蛇傳》傳說于2006年5月20日成功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每逢端午,我們總會想起白娘子要在這一天經受愛情的考驗。“端午驚變”的白娘子不懼現形的勇敢精神,讓人的心靈感受到很大的沖擊。

現形——就是現出原形,這需要多大的決心啊。原形——它代表着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深藏着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

白娘子是蛇的真相,猶如我們深藏在心底的一個秘密,我們能像白娘子這樣,有勇氣将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展現出來嗎?

端午驚變,愛情超越理教,文藝複興的人文精神

白娘子的一系列舉動是女性為愛解放、大膽追愛的表現,可以作為古代女性先鋒思想的代表。

盡管女性對愛情的定義和思考,随着時代的進步而不同,但對愛的大膽、勇敢卻從未變過。

留人間幾回愛,迎浮生千重變,跟有情人做快樂事,莫問是劫是緣。

沖破一切阻礙,追求美好愛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能。

祝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