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搜圖
▲北伐戰争形勢圖
1926年7月,廣州革命政府麾下8個軍10萬部隊正式誓師北伐,開啟了覆滅北洋軍閥統治的勝利征程。這些部隊中,後來以善打硬仗、惡仗著稱的第4軍,被譽為中國軍隊第一代“鐵軍”,而被就此威名的,正是粵漢鐵路武(漢)長(沙)段上的兩座著名鐵橋——汀泗橋與賀勝橋。
▲汀泗橋遺址
夜襲奪占鄂南第一門戶
汀泗橋位于武長段以南,為鄂南第一門戶,水深港闊,易守難攻,但要想達到盤踞兩湖的直系軍閥吳佩孚,直搗其老巢武漢,就必須經過這座汀泗橋。8月25日夜晚,當第4軍向汀泗橋迫近時,吳佩孚麾下第1路軍總指揮宋大霈緊急率軍趕來布防,并收攏從前線敗退下來的各路殘兵,共計20000餘人。
26日晨,第4軍以12師35團為前衛,最精銳的葉挺獨立團為本隊,向汀泗橋發起全面進攻。守軍也不甘示弱,占據有利地形,并配置猛烈的火力拼死抵抗,“據高瞰射,槍炮交加”。第4軍苦戰一天也未有進展,當晚,第10師36團團長黃琪翔建議“不顧任何犧牲,當夜實行全線夜襲,突破目前高山陣地,乃挽救危局”。
▲北伐軍攻占汀泗橋
黃琪翔還主動請纓,擔任攻堅主力。夜幕降臨後,黃部官兵悄悄向守軍陣地挺進,盡管守軍連續用機槍、步槍射擊試探,但第36團絕少還擊,隻是一點點向前摸去。次日淩晨,通過一番激烈的白刃戰,汀泗橋中央陣地被突破,守軍紛紛潰退,所有據點也随即被占領。
▲賀勝橋作戰前線
督戰隊也擋不住賀勝橋失守
賀勝橋地處鹹甯市北大門,緊挨武漢,有“六線貫南北,一湖連長江”之美譽。吳佩孚為確定其老巢,親自乘坐鐵甲列車趕赴這裡督戰,其麾下最精銳的第8師、第25師及第13混成旅等部,共45000餘人也趕到這一區域布防,構築三道防禦陣地,準備死守到底。北伐軍方面兵力、裝備都不如對手,但憑借旺盛的士氣、必勝的決心,還是于8月30日主動發起了進攻。
據守第一防線的部隊都是從汀泗橋戰場撤退下來的,眼看北伐軍神勇依舊,紛紛潰逃。但吳佩孚此番親臨前線并非擺樣子,其專門組織了大刀隊督戰,自己也手持大刀肅立橋頭,但凡退下火線者,立即手起刀落取了項上人頭,一時間被斬殺的潰兵竟多達數百人,其中不乏團長、旅長等中進階軍官。
▲北伐軍發動沖鋒
看着一大片被懸挂示衆的人頭,潰兵們深知後退無路,但前方的北伐軍更加勢不可當。最終,潰兵們向大刀隊發動反沖鋒,“數萬人一哄而過,奪路逃命。”擔任指揮的第25師師長陳嘉谟急的滾在地上大哭,最終還是被部下強行簇擁着撤離。8月31日,羞憤至極的吳佩孚也重新登上鐵甲列車,倉皇北逃。“武漢天險之門戶,盡為我軍所得”。
▲“虎威上将軍”吳佩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