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茵陳既是一種野菜,又是一種藥材。這種野菜被稱為“朝三暮四”,它三月是寶,四月成蒿。

民間有流傳華佗治療黃疸病的故事,并留下“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痨,四月青蒿當柴燒”的警示。就是說要用剛長出來的幼苗比較好,長得比較老了以後,它效果就不好了。提醒一下,這裡的三月與四月是農曆,而不是習慣上的陽曆。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藥王孫思邈曾經說過,“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對于茵陳這種亦菜亦藥的植物,唐代孟诜在《食療本草》中記載:“春初,此蒿前諸草生,其葉生挼醋淹之為葅,甚益人。”

茵陳,别名白蒿、茵陳蒿等,陳是指往年的舊根。茵陳每年春天都是在陳根上發出來新芽,張錫純說它“得初春少陽生發之氣”。明代陳嘉谟《本草蒙筌》中記有:“茵陳蒿。随處俱産~~秋後葉落,莖梗不凋。至春複發舊枝,故因名茵陳蒿也。”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古人對茵陳的認識

《神農本草經》記載“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将茵陳歸為上品。

《名醫别錄》記載“茵陳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所謂通身發黃,就是我們臨床常見的黃疸,包括急慢性黃疸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

《本草經疏》記載“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本草綱目》謂:“茵陳,昔人多莳為蔬……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食之。”所謂“莳”即移栽種植。不管古代還是現代,茵陳除藥用外,亦作為一種野菜食用。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淩一揆主編 的《中藥學》對茵陳的認識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清利濕熱,退黃疸。

【應用】用于黃疸。茵陳蒿苦洩下降,功專清利濕熱而退黃疸,凡濕熱薰蒸而發黃者,每用為主藥。

茵陳亦可用于濕瘡瘙癢,流黃水,乃取其清濕熱之功。可煎湯内服或外洗。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現代研究茵陳的藥理作用

1、保肝、利膽作用

茵陳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肝纖維化作用,包括保護肝細胞膜完整性及良好的通透性、防止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改善肝髒微循環、增強肝髒解毒功能等,

茵陳及其成分主要通過增強膽囊收縮、增強肝細胞功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紅素和膽汁酸外排發揮利膽作用。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2、抗菌、抗病毒作用

茵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對痢疾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病原性皮膚真菌等有顯著抑制作用。

茵陳及其組分對單純疱疹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毒等多種病毒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3、解熱、鎮痛、抗炎作用

茵陳的解熱、鎮痛作用與阿片類受體和腺苷受體有關。

茵陳可抑制IgE介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所含成分通過多個發炎通路或直接抑制痛覺感覺通路發揮抗炎作用。

4、降血壓、調脂、調節代謝作用

茵陳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進而起到降壓作用。

茵陳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進而起到降血脂功效,還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茵陳中的綠原酸能抑制肝髒的糖異生,調節體内糖代謝。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

5、抗惡性良性腫瘤作用

茵陳的主要抗惡性良性腫瘤成分是茵陳色原酮,作用機制是直接殺傷惡性良性腫瘤細胞。

此外茵陳還具有抗骨質疏松作用、神經保護作用、具有一定抗心肌纖維化作用。

三月茵陳最祛黃,妙用疏肝又利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