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城門,城門關———北伐軍圍攻武昌城及拆城的往事

彭翔華唱漢味童謠,講武漢文化(088)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曆史上的中國,曾有無數個大小不一的城池。“漢墓唐塔豬打圈”,這句話是我在讀湖北大學曆史系函授時,聽一位教中國古代史的老先生說的。大概意思是,漢朝崇尚造墓,唐朝喜歡建塔,而明朝偏愛壘城,不拘皇宮侯府,大城小邑,都要弄個方方正正的高牆将自己圍将起來。以緻今日華夏大地,但凡有古城牆存留的,其多半是明代修建的,還有那明代大規模地複修長城就不說了。明是朱姓天子,豬是圈養的,是以老百姓就把築牆修城戲稱為“豬打圈”。

武昌有城,據《水經注》記載,始于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吳主孫權在黃鹄山北側築城,取名夏口,當然,此說學術界尚有争議。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興“因舊城增築之”。此時的武昌城已經全部改成磚城,城高壕深,形制齊整,依山為城,帶江為池,九門雄峙,蔚為壯觀。最後的武昌城,基本上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

關城門,城門關———北伐軍圍攻武昌城及拆城的往事

1923年,武昌城區圖

武昌城,城啊城,有多少曆史故事在你身上演繹,展開......

羅時漢《白沙洲蘆家》第106頁記載了一首産生于北伐革命軍圍困武昌城時期的童謠:

一斤米,一斤金;

一升糠,一塊銀。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開始了北伐革命的統一戰争。北伐軍首先向吳佩孚盤踞的湖南、湖北進軍,7月12日占領長沙,在湖北汀泗橋、賀勝橋兩役中,氣勢如虹,擊潰了吳佩孚主力,飲馬長江。北伐軍多次進攻武昌,皆因城垣高大、防守嚴密而損失慘重,铩羽而歸。蔣緯國總編著的《國民革命戰史第二部:北伐統一》(第二卷)有如下記載:“革命軍圍攻武昌城,吳守軍借城牆構工防禦,并用射擊、燒夷、阻絕諸手段,使革命軍攻城戰鬥,屢遭頓挫……”

北伐軍占領漢陽、漢口後,吳佩孚逃往河南,于敗北中,吳命其第八師師長劉玉春為武昌城防司令。率兵死守武昌,等待豫、贛援軍。孤城武昌被圍,長達四十天。

關城門,城門關———北伐軍圍攻武昌城及拆城的往事

北伐軍圍攻武昌城前的誓師大會

劉玉春在不得志時曾得吳佩孚提攜重用,有如故交。因而感激涕零,以死相報,和他共同守城的還有陳嘉谟,1926年2月14日,湖北督軍蕭耀南暴死,陳嘉谟繼任湖北督軍職務,但他資曆較淺,實力不夠,難服衆望,且于戰事前景态度較為暧昧,不願出頭應付當時的混亂局面,甘居其次。

圍困武昌城,斷絕了城内與城外所有的水陸交通。商貿往來,隻能消耗不能出産的武昌成為一座死城,生存最大威脅就是糧食嚴重匮乏,饑餓和死亡籠罩着全城。

關城門,城門關———北伐軍圍攻武昌城及拆城的往事

1926年出版的《漢口商業一覽》上登載的曹祥泰米廠廣告

吳軍早就有困守武昌的打算,事先已作準備。當時,武昌城有兩大米廠,一個是人們很熟悉的曹祥泰,另一個是張萬太,曹祥泰實力雄厚一些,就由劉玉春部将其所有囤米全部拿下,張萬太廠囤米就給了陳嘉谟。同時他們還封存了各商号、店鋪所有的存糧充作軍用。随着圍城時間的推移,糧食供應愈加緊張,一些軍兵便開始大肆搜掠百姓糧食,隻要是搜到的,全部拿走,顆粒不剩,那些看起來稍微好一點的人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慘遭洗劫。搶劫者主要是潰逃城内的雜牌軍。劉玉春的隊伍一來有準備,二來吳佩孚治軍較嚴,甚少擾民。

是時,滞留在武昌城内的居民有二十餘萬(一說十餘萬),貧苦人家,無隔夜之糧;小門小戶,最多有個三五天存糧,令人恐怖的糧荒和饑馑威脅着人們,即便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米面。貓狗鼠鼬被捕殺得幹幹淨淨,整個武昌城聽不到雞鳴犬吠,就連飛鳥也不敢從城上經過;城内湖山的荷梗、野菜被采摘得絲毫不剩,就連樹葉、草根、觀音土也被人用來裹腹度命。

餓死恐怕是人類遭遇的最可悲、最無奈的死法,然而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饑餓掙紮中痛苦死去,以緻遍地餓殍,四處哀鳴。

據餘品绶先生講述,他祖父撰寫的《圍城雜詠八首并引》(原件藏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中有大量描寫當年城内百姓之苦的詩句:

“所苦城中民,

向隅各蒙亂。

何時破此堅,

吾侪免塗炭。”

“天民天不惜,

垂老任饑餓。”

“巷無雞犬聲,

晝有饑鼠逐。

老弱不能興,

擁被閉門哭。”

關城門,城門關———北伐軍圍攻武昌城及拆城的往事

餘祖言詩《圍城雜詠八首并引》影印件,原件藏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攝影:餘品绶)

武昌守軍彈盡糧絕,人心渙散,見大勢已去,10月9日晚,北洋軍第三師一賀姓團長開城投降,劉玉春退守蛇山,最後被活捉;陳嘉谟在漢陽門混入百姓中準備出城時被抓捕。10月10日,曆時40天的武昌攻城戰才告結束。

“嗟我将士!保此國家。嗟我将士!保此人民。”

無論是《國民革命戰史第二部:北伐統一》,還是《北伐戰争(資料選輯)》等諸多文獻,有關武昌圍城的史料記載,均隻字未提城内百姓的疾苦與饑餓,錄寫的都是攻城将士是如何地英勇,守城官兵又是何等地頑固,而“一斤米,一斤金;一升糠,一塊銀”的普通謠歌,雖隻有區區十二個字,卻從一個側面描繪了那段逝去的曆史,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悲壯而慘烈的畫卷之中。

我于武漢老童謠的搜集與研究幾近癡迷,自嘲為“無孔不入”。近日看廖美春《武昌古城背街老街(3)》視訊,竟然聽到當年流傳的一首有關武昌封城的童謠,甚有收獲:

關城門,城門關,

富人窮人都一般。

無錢挖點觀音土,

有錢買點馬齒苋。

山南有長湖水,

山北有花園山。

花園山,渡難關,

養活百姓千千萬。

草根樹葉又一餐。

關城門,城門關———北伐軍圍攻武昌城及拆城的往事

廖美春《武昌古城背街老街(3)》視訊截屏

據說,開城之後,老百姓對圍困他們的城池恨之入骨,紛紛要求拆除,有的甚至直接把城牆磚敲掉,此為武昌拆城的主要原因,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的編審員董玉梅、武昌檔案館顧問王昌旺經過考證後認為,早在1919年,湖北省議員陳士英等62人即聯名提出議案,在列舉了拆城的五大好處以及不拆城的五大害處後,強烈主張拆除武昌城,後因工程過于浩大半途而廢。

北伐軍攻下武昌城後不久,再度有人提出拆城議案,湖北省政務委員會即作出拆除武昌城垣的決定,任命萬聲揚為拆城委員會主任,并設定武昌拆城辦事處,負責辦理拆城事項,武昌城垣開始拆除,至1929年6月,拆除工程完畢,隻留下起義門(中和門)城樓,以紀念辛亥起義。從此,武昌城池結束了它的曆史使命。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們的姓名……”

【關于我】

彭翔華,男,1954年生于漢口六渡橋與銅人像之間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非遺項目“武漢童謠”武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緻力于武漢童謠的收集、整理、考訂、研究、傳承工作,出版專著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武漢歌謠故事》《武漢童謠縱橫談》《武漢群眾樂園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榮獲湖北省第十屆“屈原文藝獎”。

“彭翔華講漢味童謠”,為你解讀,趣說武漢老童謠,以及與之相關的武漢老兒童遊戲、社會生活、風土人情、轶聞故事、方言俗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