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在中國傳統的民居中,地窯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在陝西省鹹陽市以北的黃土高塬和平原結合部上,有一種奇特的窯洞,當地人叫地窯,也稱天井院。

地窯是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上向下開鑿成方形平面坑作為天井,然後沿坑壁向三面開挖形成窯洞,另一面開斜坡直通地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地下四合院。據說;地窯據有2000多年曆史,冬暖夏涼,耐存食品,接地氣。興盛時鹹陽市以北自東往西一百多公裡的區域内分布着5萬多院地窯,有20多萬群衆居住在地窯裡。去地窯采訪要有當地人領着,因為進了村是見樹不見房,聽聲不見人,稍不留神就容易掉下去。随着經濟的發展,居住在地窯裡的群衆已陸續搬進了新房,住進了新村,但還有部分上了年級的老人舍不得離開,必竟地窯是他們永遠的記憶。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安子新老倆口在窯裡住了50多年,雖然蓋了新房夏天依然願意住在窯裡 2018年攝于永壽永安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大媽聽說有人要來收土雞蛋,就早早的準備着。2011年攝于淳化縣安源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地窯冬暧夏涼濕氣重,被子要經常晾曬2018年7月攝于淳化東莊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地窯裡有人結婚,全村人都來看熱鬧 2005年攝于淳化縣常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地窯耐存食品,吃的都是自已親手磨的面 2016年攝于淳化蔣家山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高老漢是個五保戶,八十多歲了還要到窯面上挑水,2007年攝于淳化縣車塢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雞是老人的伴和希望,雞蛋可換些零花銭。2008年攝于旬邑縣橋上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老人在地窯裡用自家地裡産高梁杆紮掃把 2000年攝于淳化縣車塢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馬老漢前不久才把地窯用磚固了一遍,騎車走在窯面上心情非常舒暢。2011年攝于三原縣北社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忙天家人都在窯面上打麥子,吃飯了就喊一聲。 2012年攝于淳化縣安源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牛翠翠老人六十年代從陝南嫁到這就住在窯裡,兒女們今天要來看她她,老人不仃的向外張望。2012年攝于淳化縣曹家嘴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太陽照到地窯裡一天隻有三,四個小時。2010年攝于淳化縣橋上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王俊和薛秀蘭老人自結婚後就一直住在地窯裡,看到别人都住進了新房,倆位老人隻有望窯興歎。2012年攝于淳化縣張寨村 (2)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王志英老人的的三個兒女都蓋了新房,可兩位老人時不吋還要回到窯裡住幾天 2016年攝于淳化齊吳南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吳大娘的窯就在乾陵旁,她做的手工活遠近聞名 2011年攝于乾縣柳池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窯頭上帖對聯希望來年有個好盼頭 2012年攝于淳化縣車塢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在地窯裡晾曬玉米 2010年攝于淳化縣秦庒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這兩位老人結婚50多年了還是第一次合影。2002年攝于淳化縣十裡塬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這辘轳用了60多年了還是在父輩手裡做的 2012年攝于禮泉縣大陽村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這是由9孔窯組成的地窯院,當年在村裡也算上大戶人家。 2010年攝于淳化縣安源

張熙平攝影作品賞析·《鹹陽地窯》

張熙平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鹹陽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從事攝影創作30餘年,以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為主,長期觀注拍攝民生和人文民俗題材,攝影作品百餘幅多次在國際,國内有影響的攝影大賽中獲獎。

近年業績:

榮獲十三屆全國攝影群星獎

第二屆陝西省攝影創作獎

鹹陽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