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徽大學”校史争論再繼續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實習生 高鳳辰

時隔兩年,“安徽大學”校史之争再起波瀾。

2021年1月19日,位于安徽省會合肥的安徽大學通過官方微信公衆号釋出文章《安大記憶 | 毛澤東主席為安徽大學題寫校名的前前後後》。這篇由安徽大學檔案館館長馬仁傑親自執筆的文章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安徽省黨政系統組建開篇,引出了1958年毛澤東主席為安徽大學題寫校名的一段往事。

這篇文章之是以引發輿論關注,在于文中對安徽大學校史的表述部分。

文章寫道:“(1952)年秋,中共安徽省委決定:将安徽大學從蕪湖遷至省會合肥。為了落實省委遷校工作的決定,1952年10月27日,安徽大學建校籌備委員會成立……根據安徽省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安徽省要在1957年秋季将安徽師範學院的數學、實體、化學3個系遷到合肥,于1958年正式招生,到1965年,安徽大學的發展規模将達到7200人,總人數将達到8800人。”

這段文字雖然确認将安徽師範學院的三個系遷至合肥,但并未說明1958年時這所建立高校是否使用了籌備時使用的“安徽大學”校名。

文章随後又寫道:“1958年6月,學校的教學主樓、學生宿舍、風雨操場等主體工程基本竣工。在研究學校命名時,省委書記兼校長曾希聖主張暫定校名為‘合肥大學’。‘合肥大學’的校名,随後使用了三個半月。”

“合肥大學”為何後來成了“安徽大學”呢?

馬仁傑的文章寫道:“1958年9月中旬,毛澤東主席南下武漢……曾希聖邀請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毛澤東主席欣然同意。得知這一消息後,省委書記處書記桂林栖建議曾希聖,請求毛澤東主席為安徽省第一所綜合大學題寫校名。1958年9月16日……晚餐後,毛主席展紙揮毫,連續寫了四張‘安徽大學’……毛澤東主席離開安徽後,安徽省委決定:将合肥大學更名為安徽大學,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繼續兼任校長”。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在這裡僅簡述了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題寫校名以及合肥大學更名為安徽大學的時間關系,卻并未說明這一更名的原委。

其實,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王茂躍教授幾年前曾在安徽師範大學官方微信号上撰文《用檔案作證,解校史之争》,對于這段曆史有更為詳細的介紹。

王茂躍在文章中寫道:“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同志到合肥視察,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兼合肥大學校長曾希聖請毛澤東同志為‘合肥大學’題寫校名,毛澤東同志說:‘合肥沒有名氣,還是安徽大學好。’當夜,毛澤東同志就為‘安徽大學’題寫了校名。于是就有了合肥大學(58)(校辦字)第26号《關于啟用安徽大學印章事》這份檔案,原文如下:‘合肥大學’已改名為安徽大學,并于10月13日啟用安徽省人民委員會頒發之‘安徽大學’鋼質印章,原‘合肥大學’印章同時廢棄上繳,特此函告。’具款日期是1958年10月24日。”

為何安徽大學的校史會引起安徽師範大學教授的關注呢?這就牽涉到了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安徽省内多所高校的校史之争。上述提到的這三所高校無一例外均把1928年建校的省立安徽大學當作自己學校的前身。

2018年時,上述三所高校分别舉行了自己建校90周年的活動,而誰更有資格繼承1928年建校的省立安徽大學校史,在當時曾引發安徽高教界廣泛關注。澎湃新聞曾根據當時各方立場,撰文《誰的安徽大學?》,将各方立場客觀陳述。

一個“安大”,各自論述

雖然均聲稱源出省立安徽大學,但上述三所安徽高校在校史中卻各有各的論述。

安徽師範大學2018年的“建校90周年專題”網頁介紹:“安徽師範大學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前身是1928年建立于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1972年正式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

按照安徽師範大學的這一描述,安徽大學自1949年12月遷至蕪湖之後,辦學地點就沒有再發生變化,隻是在23年後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

現在位于合肥的安徽大學顯然不能同意這一說法。

安徽大學官網介紹稱:“作為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學校建立于1928年當時省會安慶市。抗戰期間,學校被迫西遷,并一度流散,1946年複校,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遷至蕪湖,幾經調整,學校于1956年遷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複招生。”

安徽大學與安徽師範大學對于1949年12月以前安徽大學辦學經曆的描述尚且是一緻的,但是安徽農業大學的描述幹脆就不想提“1949年12月遷至蕪湖”這一經曆。

安徽農業大學在2018年2月刊于官網的《校慶公告(第1号)》中表示:“安徽農業大學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學校源于1928年在安慶創立的省立安徽大學。1935年省立安徽大學設立農學院,1954年農學院獨立建校成立安徽農學院。1968年下遷分散辦學,1978年回遷合肥。1995年,安徽農學院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

根據三所高校各自不同的表述可以看出,三校都不約而同的将解放前1928年建校的安徽大學作為自己學校建校的開端,“三校同源”,是以都選擇在2018年慶祝自己的“90歲生日”,但表述又各不相同。

“安大”複雜的遷移曆史

不過,也有人并不認可“三校同源”的說法。

例如,前述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王茂躍教授的文章《用檔案作證,解校史之争》,就辨析了哪所高校更有資格繼承解放前的安徽大學校史。

王茂躍在文章中介紹了“合肥大學”更名為“安徽大學”的經過後,又寫道: “我(安徽)省在不同時期存在着三所安徽大學,即解放前的省立、國立安徽大學(1928—1949)、解放初期的安徽大學(1949-1954)和現在的安徽大學(1958至今),不明白它們間的關系是易于産生誤解的。對客觀存在的三所安徽大學内部聯系所研究的結果是:解放前的安徽大學——解放初期的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是一脈相承的,安徽師範大學的校史始于1928年;現安徽大學的校史則始于前身1958年建校的合肥大學。這就是實事求是。”

文章認為,很顯然,現安徽大學的前身是合肥大學,是一所新創辦的大學,與解放前的安徽大學除了校名相同外,并無其他任何關系。

在安徽師範大學2018年“建校90周年專題”網頁中也有一篇王茂躍教授寫的題為《難忘校史兩件事》的文章。王茂躍在文章中表示,自己畢業于安徽大學檔案學專業,畢業後進入安徽師範大學從事檔案工作。

王茂躍在文章中寫道:“該文(《用檔案作證,解校史之争》)發表後,我所在的工作機關是叫好聲一片,認為我寫的是客觀事實,得出的是實事求是的公正結論。但對母校安徽大學來說,卻是另外一種反響,有老師和同學委婉地批評我不該寫這篇文章,檔案學能寫的文章很多,為什麼非要寫校史呢?這時我才意識到我的這篇小小的文章所造成的影響,要是我事先能料到這些,恐怕這篇文章也就胎死腹中了。但既然文章已經刊出,影響已經産生,盡管有人對我頗有微詞,但我并不覺得後悔,因為我愛我的母校,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安徽大學顯然并不認可“除了校名相同外,并無其他任何關系”、“現安徽大學隻是一所新創辦的大學”等說法。根據安徽大學官網所載,其與1949年12月整體搬遷至蕪湖的國立安徽大學的淵源還包括:“1954年2月,政務院決定将安徽大學師範、農業兩院分别獨立建院,實體等系師生和學校部分管理幹部搬遷到合肥,建設綜合性大學。”

按照安徽大學的這一說法,1949年12月整體搬遷至蕪湖的國立安徽大學在其後的發展中一分為三:師範學院留在了蕪湖,演變成了今天的安徽師範大學;農學院起初在蕪湖組建,其後演變成了今天的安徽農業大學;而實體等系師生和學校部分管理幹部,則搬遷至了合肥,在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師資、圖書儀器裝置的援建下,演變成了今天的綜合性大學——安徽大學。

從2年多後2021年1月19日安徽大學官方微信公衆号的文章《安大記憶 | 毛澤東主席為安徽大學題寫校名的前前後後》表述來看,安徽大學方面依舊沿用了官網的這一說法。

誰更有資格繼承安徽大學文脈?

“三校同源”争議之外,還有更多聲音。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安徽商報》2018年4月22日刊發的一篇署名汪軍的文章《鮮為人知的省立安徽大學校園》指出,有别的學校比上述幾家更有資格繼承解放前安徽大學文脈。

文章寫道:“2018年4月,是省立安徽大學建校九十周年紀念,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安慶師範大學,乃至安徽農業大學都聲稱是這所學校繼承者,但是真正的繼承者——安慶二中卻保持緘默。”

對于自己的這個觀點,作者是通過詳細解讀解放前安徽大學校史的方式論證的。

文章表示:“1928年4月,省立安徽大學租用安慶百花亭聖保羅中學校舍誕生,此後劉文典、王星拱、楊亮功、何魯、程演生主校的黃金時期,都在這所校園。百花亭畔,新派舊派人才荟萃,省立安大曆史上那些著名的教授都聚集在這裡,如姚永樸、李範之、陳慎登、郁達夫、蘇雪林、朱湘、汪靜之、梅光迪、呂思勉、劉英士、張慰慈、查良鑒。”

作者寫道,奇怪的是,1935年10月省立安大退租遷入城外新落成的大樓後 (今安慶師大菱湖校區),卻鮮有知名教授,這可能與軍閥劉鎮華主皖時期聘任的校長李順卿重農輕文的辦學理念有關。抗戰時期,李順卿更是擅離職守,緻使安大西遷途中潰散,積累的十幾萬冊圖書及儀器等全部丢失。

文章指出,1946年在菱湖校址複校的國立安大實際上是新組建的一所大學,與抗戰前的省立安大關系不大。适逢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星拱去職,武大有皖系湘系之争,随王星拱進退的武大皖系教授成為安大建設的主力,國立安大首任校長陶因曾任武大教務長。

1928年4月省立安徽大學在省會安慶成立時,學校教學樓、辦公樓、大禮堂、圖書館都在城中百花亭,租用聖公會聖保羅中學(今安慶二中)校舍,稱第一院。男生宿舍、實驗室等在城外菱湖之畔敬敷書院舊址(安徽法專校舍),稱第二院。

文章表示,其時省立安徽大學總部在百花亭聖保羅校區,從圖檔也可以看出,百花亭校區大門除挂有安徽大學第一院牌子,還有一個牌子:安徽省立安徽大學。1932年程演生任校長期間,加大位于菱湖西側原敬敷書院舊址安大校舍的建設力度,第二年上海大德工程設計社劉灏芳設計出大學三大建築(教學大樓、大禮堂、科學館),南京缪順興營造公司中标施工。

1935年3月工程竣工,同年8月省立安徽大學将聖公會教會校舍退租,遷入了新大樓。10月7日,省立安徽大學舉行了新大樓落成典禮。抗戰勝利後,省立安徽大學複校,1946年11月又在這裡成立了國立安徽大學。

根據這篇《鮮為人知的省立安徽大學校園》的觀點,安慶二中比上述幾所安徽省内高校更有資格繼承解放前安徽大學校史。

事實上,與其他三所大學不同,安慶師範大學早已不滿足于将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學作為自己的前身,而是将自己的曆史追溯到了1897年的敬敷書院,并于2017年舉辦了辦學120周年紀念儀式。

争論歸争論,卻并不妨礙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安徽農業大學三所高校各自慶祝建校90周年。甚至,2018年4月,同根同源的安徽師範大學與安徽農業大學攜手舉辦了建校90周年聯合紀念活動。

根據安徽師範大學官方報道,在“4·10校慶日”當天,同根同源的安徽師範大學與安徽農業大學攜手舉辦了建校90周年聯合紀念活動。

安徽師範大學表示,在90年的辦學曆程中,這兩所兄弟學校共同受源遠流長的徽文化滋養,共同繼承了相同的精神文脈,有着極其相似的發展背景,分别為國家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特别是為安徽省的教育和“三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長期以來,這兩所兄弟高校也一直保持着友好、親密的合作關系,互相支援,榮辱與共,手足之情在共謀發展的道路上曆久彌堅。

顯然,安徽師範大學更願意承認與安徽農業大學的“同根同源”的關系。不過,等到2018年9月16日安徽大學在列舉自己收到的來自姊妹校祝福時,并沒有提到安徽師範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這兩所同省高校。

時隔兩年,安徽大學通過官方微信公衆号釋出由安徽大學檔案館館長馬仁傑親自執筆的文章《安大記憶 | 毛澤東主席為安徽大學題寫校名的前前後後》,可見“誰的安徽大學”之争,還将繼續下去。

責任編輯:蔣子文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