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诩一生奇謀百出,臨死卻進獻個“馊主意”,本可兵不血刃滅吳蜀

作者:陶陶讀曆史

賈诩,字文和,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謀士,同時也是易中天口中“三國最聰明的人”。一生中,賈诩奇謀百出,可以說是算無遺策。而他每次獻出的巧計,均能讓自己的主公旗開得勝。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卻給曹丕出了一個難以置信的“馊主意”。

賈诩一生奇謀百出,臨死卻進獻個“馊主意”,本可兵不血刃滅吳蜀

賈诩是涼州人,原本從屬于董卓。董卓死後,王允揚言欲誅殺所有的涼州人,賈诩聽聞此事後,攔住了向涼州逃亡的同僚——李榷、郭汜,并撺掇他們殺回長安,釀成了慘烈的“李傕郭汜之亂”。

後來,賈诩看出了李傕、郭汜的暴戾無能,于是再次施展計謀,救出了被挾持的天子漢獻帝。之後,賈诩又去宛城,投靠了自己的同鄉張繡。

在張繡處,賈诩幫助主公兩次擊潰曹操,殺掉了曹操的兒子曹昂以及愛将典韋。但在官渡之戰時,賈诩又出人意料地給張繡出主意,要他投降曹操。而最終結果也一如賈诩所料,曹操并沒有計較張繡殺害其子的仇恨,而是将張繡和賈诩委以重任。

在加盟曹操後,賈诩又幫助曹軍出征關西,以離間之計挑撥了馬超和韓遂的關系。之後,賈诩又随夏侯淵“虎步關中”,徹底消滅了當地的軍閥以及羌胡勢力。

賈诩一生奇謀百出,臨死卻進獻個“馊主意”,本可兵不血刃滅吳蜀

可以說,在對付其他軍閥方面,賈诩都是積極出謀劃策,并幫助主公擊敗了對手。然而在對待吳國和蜀國勢力的問題上,賈诩卻一反常态,表現得非常消極。

例如曹操平定荊州,準備一鼓作氣,平定江東。就此,曹操詢問了賈诩的意見。而賈诩卻說: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極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飨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衆而江東稽服矣。”

簡單翻譯來就是,曹操已經平定了荊襄之地,應利用這個機會安撫士民,讓百姓安居樂業。而這樣做,江東将不戰自服。然而志得意滿的曹操并不聽勸,最終在赤壁敗給了周瑜。不僅沒有平定江東,反而使荊州為孫、劉兩家所瓜分。

賈诩一生奇謀百出,臨死卻進獻個“馊主意”,本可兵不血刃滅吳蜀

赤壁之戰後,曹操曾哀歎道:“若郭嘉不死,必不使孤至此。”隐隐中,曹操實際在表達自己對賈诩這位謀主消極态度的不滿。在智謀上,賈诩明明不下于郭嘉,為何卻一言不發。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而在曹丕繼位方面,賈诩可謂居功至偉。正是他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才讓曹操下定決心,讓曹丕繼承他的位置。為了報答賈诩,曹丕将之破格提升為三公,而這個任命,甚至讓孫權哈哈大笑。

在賈诩臨終前,曹丕曾詢問他擊破吳蜀之計。在當時,吳蜀關系已經破裂,孫權在表面上已經向曹魏稱臣。是以在曹丕看來,現在是将兩國各個擊破的最好時機。然而曹丕卻拿不準,到底是先滅蜀國,還是先滅吳國。

賈诩一生奇謀百出,臨死卻進獻個“馊主意”,本可兵不血刃滅吳蜀

對此,賈诩卻說:

“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禅,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汎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将,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幹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簡單歸納他的意思就是,吳國和蜀國雖然是蕞爾小國,卻憑借天險,易守難攻。蜀國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而孫權知道虛實之道,陸遜明瞭兵勢。是以,兩國國家并不是那麼好應對的。而能勝過劉備、孫權的将領,到現在還沒有。是以賈诩建議,應該偃武修文,發展經濟,培養人才。

但在曹丕看來,賈诩之計完全是個笨辦法。如今吳蜀交鋒,簡直是千載難逢的統一天下的機會,豈能放過。是以他不聽賈诩勸阻,在吳國獲得夷陵之戰勝利後,起兵數十萬,親征吳國。然而對于魏國的進攻,吳國早有防備。孫權立即轉移夷陵兵力,布放于江上,導緻曹丕無功而返。

賈诩一生奇謀百出,臨死卻進獻個“馊主意”,本可兵不血刃滅吳蜀

而這次失敗,也讓曾經“恭順”的孫權公然走向曹魏的反面。而在曹魏的強大壓力下,蜀漢又放下了夷陵之戰的仇恨,選擇與東吳重修盟好。

那麼賈诩的“笨辦法”高明在哪呢?首先,東吳之是以敢與蜀國交戰,很大程度是因為曹丕将孫權封為大魏吳王,兩國建立了事實上的聯盟。沒有曹魏的壓力,東吳才敢放心大膽地和蜀國交戰。

而吳蜀交鋒時,曹魏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山觀虎鬥,偃武修文,等吳蜀鬥得不可開交、不可和解、兩敗俱傷時,再一舉而滅之。畢竟天下十分之七的土地都在曹魏手中,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人才,都遠勝兩國。隻要能靜下來恢複經濟,吳蜀根本無法對敵。

賈诩一生奇謀百出,臨死卻進獻個“馊主意”,本可兵不血刃滅吳蜀

然而曹丕卻急功近利,在夷陵之戰後突襲東吳,最終打草驚蛇。而正是如此,讓吳國和蜀國重建立立聯盟。而吳蜀聯盟依山帶河,在諸葛亮和孫權的統領下,其防禦更加牢不可破。是以,賈诩的方法看起來很笨,很消極,但實際上很高明,甚至可以兵不血刃地擊敗吳蜀。而曹丕的方法是欲速而不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