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2018-08-05 18:30 | 浙江新聞用戶端 通訊員 蔣磊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近日,上海三思電子工程有限公司向浦江縣杭坪鎮捐資30萬元,用于修繕先賢石西民故居,以緬懷他的豐功偉績,讓後人了解這位新聞戰士的生平與成就,尤其是在統一戰線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貢獻。

石西民故居位于浦江縣杭坪鎮石宅村西側,建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坐西北朝東南,一進三開間二層樓屋,硬山頂,陰陽合瓦,五花風火山牆。民居通面闊12.6米,進深9.5米,明間九架擡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前檐雙步成廊,月梁兩端陰刻雙線龍須紋端部飄曲,下由雕花雀替支托,檐下牛腿雕刻獅子圖案,額枋下設五抹隔扇門,裙闆上雕春耕秋種圖案,雕刻形象生動,木圓柱,鼓形柱礎,明間置地闆,梁間為水泥地面,天井為石子鋪地。

石西民故居東西兩面各還有3間民居(原也為其家族所有),現已作為一個整體予以保護利用。現已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使石西民故居民居體量增大,周邊環境有了極大改善。有關部門計劃在故居中建立石西民紀念館。

石西民是誰?何以令人定向捐贈修繕其故居?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石西民

他是新聞戰士,新聞工作經曆全國少有

石西民原名石士耕,1912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浦江縣杭坪鎮(當時為壺源鄉)石宅村。父親石樹勳是一個不第秀才,清末在杭州度過新學。石西民的新聞工作經曆最為全面,幾乎涉及所有工作崗位:通訊員、編輯、記者、報紙創辦人、新聞機關上司、主管新聞上司、新聞研究專家及研究機構上司,為全國少有。

石西民曾任中共滬東區委宣傳幹事、黨中央機關報《紅旗》通訊員,并策動了浦江與諸暨交界地區的武裝起義。參加《中國經濟情報》的編輯工作,擔任過《申報周刊》編輯。他當了多年戰地記者,采訪過華北戰場和淞滬戰役,前往過贛北皖南前線、蘇南遊擊區采訪,發表了《北行途次》、《國防線上的石家莊》、《平津失守與平漢前線》等一批戰地通訊。皖南事變後,為沖破國民黨新聞封鎖,使周恩來同志的抗議題詞題詩見報,他與其它同志一起同國民黨新聞檢查官進行了機智的鬥争。形勢惡化後,他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標明的少數留守人員之一,任兼報社編輯部主任和采訪部主任兩職。

解放戰争時期,他任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和新華社的副總編輯。北平和平解放後,接管南京國民黨的中央社和《中央日報》,先後任新華社南京分社社長、《新華日報》社長、中共南京市委委員、宣傳部長等職。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全國解放後,他又曆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委書記兼華東局委員等,1956年被選為中共八大代表。1965年任文化部副部長、部黨組副書記,後又任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

石西民在《祝〈金華報〉複刊》中寫道:是萎萎縮縮,精神不振,還是頑強戰鬥,知難而進,這是個嚴峻的考驗。一個有作為的新聞戰士,一定會從重重困難中,去找出戰勝困難的途徑,并以此為樂,而且樂此不疲。

石西民是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産主義忠誠戰士。從青年時代起,就參加了我黨上司的進步文化事業和新聞事業,為傳播真理進行過英勇頑強的鬥争。全國解放後,他為新中國的新聞、宣傳和文化事業的建立和發展竭盡全力,一生撰寫了大量國内外政治評論、專論、通訊和新聞,并在統一戰線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他是知識分子朋友,對待知識分子“生死人而肉白骨”

捐贈人說過一句話:“葉落歸根,我要回報家鄉,為家鄉發展做一點貢獻。” 他是上海三思電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必壽。他定向捐贈修繕故居,是因為石西民的人格品德,和他對知識分子的猶如“生死人而肉白骨”的真誠,是知識分子的知心朋友。陳必壽在上海工作,是原交通部上海船舶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是一名技術研究性知識分子。早年剛去上海工作的時候,曾受石西民幫助。如今有能力了,就想到以這種方式感念先賢,紀念先賢,緬懷石西民的豐功偉績,推進浦江縣鄉賢文化建設。

石西民與知識分子的關系很融洽。他到上海工作以前,在江蘇、南京,以及更早時的重慶,就善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是一批知識分子的知心好友。他同知識分子之間,也并不隻是私人間的友誼,而是建立在思想政治上真誠關系幫助的基礎之上的。解放初期他在江蘇、南京工作的幾年中,除了和早年就有交往的進步教授金善寶、梁希等經常有接觸外,他也有“新交”,如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贻芳等(後任江蘇教育廳長、副省長)。南京博物館副院長曾昭谲,則在石西民1954年初調離江蘇時賦詩送别,稱石對知識分子猶如“生死人而肉白骨”。他們如此信任和感激石西民,實際上是信任和感激黨,正證明石西民正确地執行了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而幾年中使吳贻芳、曾昭谲她們對黨能夠有這樣的态度和感情,最主要的不是别的,恰恰是因為石西民當時上司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在運動中幫助一大批知識分子,轉變了政治立場,劃清了敵我思想界限。是以,曾昭谲賦詩中表達了回顧昨日如舊我已死,看看今朝猶白骨再生了。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石西民故居

他有一顆赤誠的心,其女石曉華故事可見一斑

石西民的為人處事口碑甚佳,具有感人的人格魅力。其家風清正廉潔、樸實無華。他不誇誇其談,不口是心非,不施展權術,不追名逐利,有的隻是赤誠的心。

石曉華是石西民大女兒。1965年,她畢業配置設定到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工作,當時定下天馬廠要内遷四川。石西民要去中央文化部就職。按規定,全家也要随之北遷。石曉華原想這次一定可以到傾慕已久的北京電影廠工作了,那裡有好多全國一流的大導演,跟着他們不愁沒出息。

哪知石曉華想錯了。石西民臨行前交代,因石曉華已參加工作,這次不能随家北遷。更重要的是,當時天馬電影廠已初步内定全廠遷往四川,支援三線建設。在這敏感時刻,不管有無正當理由,任何人調離天馬電影廠都會影響全廠的内遷任務。是以,石曉華必須一個人留在上海工作。

全家搬走後,康平路的花園洋房按規定要上交。石西民妻子對石曉華說,已與機關事務管理局商量好,在湖南路留下一間房,需要什麼家具可以向公家商借。石曉華立馬趕到湖南路看了房子。房間雖隻十多平方米但煤衛獨用,環境安靜,還帶有個大花園。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石曉華

但這事被在北京的石西民知道了,他下了嚴令:一、不準用他的名義代子女向公家要房子;二、立即把湖南路的房子退了;三、讓女兒住廠裡的集體宿舍。

嚴令之下,石曉華隻得從命。找到天馬電影廠的集體宿舍,眼前的景象讓她大吃一驚,不敢相信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馬電影廠的宿舍!一座破舊的二層樓,狹窄的樓梯隻容得下一人上下,一間小房内擠住着五六個人,當中另有張課桌當書桌。糊在牆上的牆紙已看不出當初的顔色,從牆紙破隙中可以看到泥闆條拼成的牆體,木條縫中爬滿了臭蟲,令人不寒而栗。地闆縫有手指寬,走路時腳步稍重,灰塵便從地闆縫中落到樓下房間的床上。一個簡易的公用水房和廁所連在一起,遠在宿舍樓外三十多米處。要是在寒冬臘月的下雪天尤其是黑燈瞎火的夜間上廁所,保不住會一腳跌進糞坑裡……真是不敢想象!

在石西民的催逼下,石曉華拎着幾件換洗衣服,住進了被人戲稱為“光棍樓”的天馬電影廠集體宿舍,這一住就是整整六年。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先賢感召,他反哺家鄉不隻是捐贈

陳必壽公司“三思”的名稱,取自計算機、通訊、自控英文單詞開頭字母的三個C。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三思而後行。三思招聘員工的一條核心理念是“人品第一,能力第二”。 公司在招聘廣告中還對人品好作了解釋:誠實,講真話,不弄虛作假;有責任感,全心全意維護公司利益;與人交往懂得寬容,主動幫助他人;懂得珍惜,以一顆真誠的心對待工作,認真幹好每一項工作。而這當中無疑看到了石西民的影子。

先賢感召,加之故鄉情結,在上海三思創始人陳必壽心中一直難以割舍,一直心系家鄉發展,要把上海三思所有生産線搬回家鄉浦江。

先賢故事︱浦江今賢敬先賢 出資修繕石西民故居

為此他成立了浦江三思光電有限公司。今年三月,三思公司完成一期搬遷工程,把嘉善的LED交通顯示屏生産線和勞工都轉移到浦江來。目前勞工已經達到600人左右。現在,浦江三思正在進行二期工程,計劃建設3.4萬平方米的廠房,2018年先實施1.7萬平方米新廠房建設工程,拓展生産空間,擴大生産範圍,打造上海三思LED照明系統生産基地。6月底,第一批從浦江銷往國外的LED産品從浦江發出,意味着上海三思公司的外貿燈具将直接從浦江發出。

陳必壽把國内規模最大的LED(發光二極管)顯示屏和LED照明産品制造基地搬回家鄉浦江,幫助家鄉浦江從浦江制造邁向“浦江智造”。如今還配套成立了安裝公司、技術支援公司。2018年,公司産值保底3億元,目标沖擊5億元,稅收達到2000萬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