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鷹寄“飲河集”寫本有感
—高二适
失喜平生詩酒俦,相逢何許海天遊。
得時且欲窮文字,接席終疑絕輩流。
镌墨光華開稔熟,抽毫拂拭見離憂。
聞君萬本鈔書願,倘使君平騐客舟。

高二适(圖檔來源網絡)
50多年前,一場關于《蘭亭序》真僞之辯的争論,曾經轟動了學術界。不僅唐蘭、商承祚、啟功等人參加了讨論,還驚動了毛主席。
那是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雜志上發表《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僞》一文,認為《蘭亭序》的文章和墨迹都是智永所托。此文引起學術界的震動,但鑒于郭沫若在學術界的影響,一時學界緘口不語。時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的高二适拍案而起,不畏權勢撰寫了《蘭亭序真僞駁論》,認為《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鐵案。他将文章寄給報刊,但未被刊用。他又将文章寄給章士钊,章士钊寫信将文章轉呈毛澤東主席。毛主席讀後,寫信給郭沫若,指出“筆墨官司,有比無好”促成高二适駁議文章發表。此文一月内二見《光明日報》、《文物》雜志,為世人所矚目。
高二适信劄之一
釋文:
伯鷹先生:前函詩計達,長沙公(章士钊)來京,以弟得國文典初版本欣然為題一詩之作,茲錄上為飲河集增一資料也,何如?匆匆不謹敬頌夏祺,弟适頓首,五日
高二适(1903-1977),原名錫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尤擅草書。1963年經章士钊引薦,被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在文史哲、詩詞、書法的研究和創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劉賓客辨易九流疏記》等。
高二适信劄之二
伯鷹先生獻歲:承賜示勞人草草未暇畣(答)為歉,弟寄懷李拔翁詩,以私衷不主同光故出此句。尊意見以信,恐兩字相伐(恐易出或總何如),此甚易改也。鄙于此亦不主多誦,法式惟老杜陶謝不技于及,請君放筆為直幹語意,可作此技之輪廓,至前賢論議尚有足言者,信徵行道之多方矣。尊見亟欲一求講貫之命,諸筆劄恐成嘵舌應即落昔人巢臼,春㬉(暖)拟詣滬奉候,長沙公(章士钊)兼問訊于左右,信為談者良多耳。近稿數則前紙求教定。明徵君碑已托人向栖霞山求之,如到即專奉。弟閱江蘇金石知此碑白祇泐三數字,今本亦同也,故初者舊等耳。不一敬頌年福,弟适頓首,初五夜中
高二适這幾封手劄詩稿用的都是立法院秘書處用箋,應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在立法院任秘書時所寫。這些詩中,有與章士钊唱和的,也有為飲河詩社而寫。當然,他的書法頗引人注目,“餘作草以章草、八分、行書相間為之,此王右軍法也。”高二适的信劄中常常章草、今草、行書、大草融于一紙,是風骨學養,性情技巧的高度統一。所謂“字如其人”也。
高二适詩稿
丁亥詩人節試院分均(韻)得深字:騷雅沉淪忿怼深,誰憐宗國楚累心。紛吾偃塞悲時命,啟聖殷憂入諷吟。試院分題鐘已動,台城覽古迹堪尋。諸公軒翥驅辭力,懸辔枚揚力最任。伯鷹先生詩家教,适稿上。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上海工美的關注與支援!我們将不斷努力,精益求精,竭誠為藏家朋友們提供精彩紛呈的藝術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