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

康有為說過,“中國能晏然一統,緻治二千年者何哉?誠以半部《論語》治之也”。

近年來,随着“國學”熱的不斷升溫,新儒家高談闊論,“半部《論語》治天下”經常出現在各類文章著作中,以證明儒家創造了神話。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

南宋李衡弟子龔昱于公元1178年所編《樂庵語錄》,該書《附錄》提到李先生對弟子說:太宗欲相趙普,或谮之日:普山東學究,唯能讀《論語》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太宗釋然,卒相之。

林駧《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讨,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在這段話下面注釋着:“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

宋朝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記載: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隻《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是以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緻太平。”

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文秀,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雜劇曲文中的第三折中寫着:“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從此以後,“半部《論語》治天下”風行天下,被儒生們津津樂道。

《宋史·趙普傳》,說他“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阖戶啟箧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箧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

趙普死時,宋太宗為他寫神道碑,說他“性本俊邁,幼不好學;及至晚歲,酷愛讀書”。趙普原本就不是喜歡讀書的人,經營天下靠的是政治智慧,和《論語》沒多大關系。

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得明白:杜少陵(杜甫)詩雲“小兒學問隻《論語》,大兒結束随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隻《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

《論語》在唐宋時代隻是兒童讀物,趙普官至當朝宰相,怕人家笑話自己,隻能偷偷看《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

《論語》開始的時候不具經書地位,漢代儒家以《詩》《尚書》《易》《周禮》《春秋》為“五經”。是南宋大儒朱熹,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一書并作注,即《四書章句集注》,四書與五經才有相等的地位。朱熹提高了兒童讀物的《論語》的檔次,後來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半部《論語》治天下”,對于崇拜孔子儒家的人來說就是真理。康有為就是一個典型,“中國數千年來奉為國教者,孔子也。大哉孔子之道,配天地,本神明,育萬物,四通六辟,其道無乎不在。故在中古,改制立法,而為教主,其所為經傳,立于學官,國民誦之,以為率由,朝廷奉之,以為憲法,省刑罰,薄稅斂,廢封建,罷世及,國人免奴而可仕宦,貴賤同罪而法平等,集會、言論、出版皆自由,及好釋、道之說者,皆聽其信教自由。凡法國革命所争之大者,吾中國皆以孔子之經說先得之二千年矣。學校遍都邑,教化入婦孺,人識孝弟忠信之風,家知禮義廉恥之化。故不立辯護士,法律虛設而不下逮,但道以德、齊以禮,而中國能晏然一統,緻治二千年者何哉?誠以半部《論語》治之也。”(康有為《孔教會序 》)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

朱熹認為儒學的道統早就中斷了 ,“自孟子既沒, 而世不複知有此學”,從漢唐到南宋千五百年中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朱文公文集·答陳同甫》 )

李觏在《潛書》中說:“孔子之言滿天下,孔子之道未嘗行!……師其言,不師其道!故得其言者為富貴,得其道者為餓夫,悲夫!”

在朱熹和李觐的眼裡,孔子之道根本就沒有實行過,更不要說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

儒家喜歡把孔子《論語》擡高到吓人的高度,實際上儒家的影響力沒到那個地步。徐複觀在《董仲舒後儒家對曆史之影響》中說,“不過若以為自董生推明孔氏以後,中國的政治,便一直是按照儒家思想去推演實行,因而在漢以後的政治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政治制度中的發展;或者以為二千年的政治,都應由儒家負責;這都是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的論斷。”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的一個神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