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太子罃即位,是為秦康公。

秦康公元年(公元前620年),晉國卿士趙盾主張廢黜太子夷臯,立晉襄公庶弟公子雍為君,派人到秦國迎回公子雍,于是秦康公派兵護送公子雍回晉國。但在晉襄公夫人穆嬴的壓力下,趙盾變卦改立太子夷臯即位,是為晉靈公。秦國的護送軍隊在令狐(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遭到晉軍的攔截和伏擊,秦軍大敗,先蔑和士會被迫逃亡秦國,史稱“令狐之役”。
秦康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晉國,奪取晉國的武城,以報令狐之役。
秦康公四年(公元前617年),晉國攻打秦國,奪取秦國的少梁。
秦康公六年(公元前615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晉國,奪取晉國的羁馬(今山西永濟南)。晉國出兵救援,兩軍在河曲(今山西芮城)交戰,秦軍大敗晉軍。晉國人擔心士會在秦國會對晉國造成禍患,便派魏壽馀詐稱叛晉降秦,用蒙騙手段讓士會回到晉國。
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太子稻即位。
秦穆公時期名稱武将無數,開疆拓土千餘裡,一度達到函谷關。但自穆公駕崩,秦國發展巨輪卻來了個刹車。直到數代而後的秦孝公,秦國才開始重新崛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秦穆公而後,最落魄的時候秦國甚至丢掉了廣闊的東部地區,秦國幾度有滅國危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客觀上說,秦國東進路途中,本來有個強大的晉國。這個晉國承繼周王室的戰鬥力,數代君王勵精圖治,成為秦國東進中原的最大障礙。就算是後來三家分晉,但又有魏國承繼晉國軍力,且又有吳起等著名戰将,秦國的未來是以而并不明朗。這些,其實都可能源自秦穆公之後,即秦康公。
秦穆公的繼承者,并不是個好君主。秦康公年輕之時,也算見過大陣勢,當時幾多風雲人物,都曾有過接觸,其中包括晉文公。秦穆公時期,秦國數次與晉國交戰,可以說是敗多勝少,秦康公應該是深有體會的。
秦康公此人,對中原人物頗為重視,在送晉文公回歸晉國時,就與晉文公惺惺相惜,還曾賦詩留念,可見得這個人還算有識人之術,懂得與優秀的人才為伍。《詩經》中有:“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晉文公到底怎麼看待秦康公,史書中沒有提及。但可以提及的是,晉文公絕非真心待這個外甥的。晉國的強大,便是注定秦國的霸權旁落。
秦康公對中原人物的仰慕,自晉文公開始,到後來的晉國臣子士會。秦國的國政,基本上從中原文化向晉國文化在發生演變,即秦國從此時開始成為晉國的徒弟,亦步亦趨跟在晉國身後。秦康公受周文化禮教荼毒較深,對中原的一些所謂禮儀死闆遵從,在王子貴族中看是好君主,戰亂年間看,就是愚蠢行為。比如,晉國自晉文公駕崩後,與秦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就宣告撕裂。
秦康公對晉國的忘恩負義自然不滿,也發動軍隊與晉國開戰。關鍵問題在于,此時秦康公所重用之人,正是晉國的重要臣子士會,此人之身份,在史書中看來,倒更像是間諜式的人物,受秦康公重用,在戰場之上,最終卻回到晉國。有意思的是,秦康公被晉國朝臣忽悠,居然還将士會的家屬親人全部送還回去,與晉之戰可以說是不戰自退,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