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座高峰,無論是版圖、影響力、文化、軍事均可圈可點。但正因如此,無數人都向往統治這個史無前例的大帝國,由此帝國内部暗流湧動;唐朝國祚289年,政變(包括未遂)高達十幾次!是中國曆史上政變最多的王朝,下面,我們來細數唐朝那些政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第一次:玄武門之變</h1>
政變發起者:秦王李世民
政變對象: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
時間:公元626年7月2日
政變過程:李世民派尉遲敬德以宿衛名義控制住李淵,親自率兵埋伏在玄武門并親手射殺李建成,與李元吉對峙中一度處于下風,關鍵時刻尉遲敬德趕到殺死李元吉。此時東宮衛士正在與秦王府衛士酣戰。尉遲敬德手提太子和齊王人頭出現,東宮士氣瞬間四散。
政變結局:成功,政變以秦王李世民勝利并最終逼迫高祖退位告終。(值得一提的是,齊王李元吉的元妃被李世民霸占,還生下一個兒子,最後李世民将這個兒子還過繼給了李元吉延續香火,殺人誅心)

玄武門之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第二次:李承乾謀反</h1>
政變發起者:太子李承乾
政變對象:魏王李泰,唐太宗李世民
時間:公元642年
政變過程:李承乾被魏王所逼,謀刺魏王失敗後打算逼宮篡位
政變結局:失敗,事情敗露,被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第三次:武則天廢帝</h1>
政變發起者:武則天
政變對象:唐中宗李顯
時間:公元684年
政變過程:李顯想提拔韋氏一族抗衡武氏
政變結局:成功,唐中宗被廢
李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第四次:武則天代唐建周</h1>
政變對象:唐睿宗李旦
時間:公元690年
政變過程:武則天廢唐建周
政變結局:成功,武則天登基為大周皇帝,唐朝被武周取締,唐睿宗李旦降為皇嗣
武則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第五次:神龍政變</h1>
政變發起者: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等
政變對象:武周皇帝武則天
時間:公元705年
政變過程:張柬之等人想提前擁立李顯為帝,誣稱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謀殺,派兵誅殺,随後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政變結局:成功,武則天退位,唐中宗複辟
神龍政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第六次:景龍政變</h1>
政變發起者:太子李重俊,羽林軍将領李多祚,成王李千裡等
政變對象:武氏利益集團,武三思父子、韋皇後,安樂公主
時間:公元707年
政變過程:李重俊受韋後和武氏打壓,起兵誅殺武三思父子,然後逼宮殺韋後、安樂公主
政變結局:失敗,韋後,安樂公主挾持唐中宗策反太子李重俊人馬,太子兵敗被殺(沒有學習到曾祖李世民的精髓,不控制皇帝[呆無辜])
景龍政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6">第七次:唐隆政變</h1>
政變發起者:臨淄王李隆基、太平公主
政變對象:韋後,安樂公主,唐少帝李重茂
時間:公元710年
政變過程:韋後毒殺唐中宗,想學武則天稱帝。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起政變。
政變結局:成功,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被殺,唐少帝讓位給安國相王李旦,李隆基因功受封太子
唐隆政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第八次:先天政變</h1>
政變發起者:唐玄宗李隆基(罕見的由皇帝發起的政變)
政變對象:太平公主(曾經的盟友)
時間:公元713年
政變過程:太平公主密謀造反,拉李隆基下馬,被李隆基先下手為強。
政變結局:成功,太平公主被賜死,政界大換血
先天政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2">第九次:三庶人事件</h1>
政變發起者:武惠妃,李林甫,驸馬楊洄等
政變對象: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據
時間:公元737年
政變過程:武惠妃與李林甫密謀擁立壽王李瑁,詐稱宮中有盜賊,引太子李瑛三兄弟引兵進宮,武惠妃向唐玄宗進讒太子謀反。
政變結局:成功,李瑛三兄弟被廢殺
武惠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第十次:馬嵬驿之變</h1>
政變發起者:太子李亨、龍武大将軍陳玄禮
政變對象:唐玄宗李隆基(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了眼)
時間:公元755年
政變過程:太子李亨借安史之亂扳倒政敵楊國忠,與龍武大将軍陳玄禮密謀在馬嵬驿發動政變,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
政變結局:成功,楊氏兄妹被清除,太子不久在靈武自行登基,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馬嵬驿之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8">第十一次:張皇後,越王李系謀位事件</h1>
政變發起者:張皇後、越王李系
政變對象:太子李豫即後來的唐代宗
時間:公元762年
政變過程:張皇後以太子非己子,怕即位後功高難控,再加上與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有隙。在肅宗病重時謀立越王李系,廢黜李豫
政變結局:失敗,風聲走漏,李輔國程元振迅速作出反應保護太子,派兵包圍張皇後和越王李系,肅宗受驚而崩逝
唐代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5">第十二次:奉天之難</h1>
政變發起者:安史之亂中被招降的藩鎮
政變對象:唐德宗李适
時間:公元781年
政變過程:唐德宗武力削藩,引起四鎮之亂和泾原兵變
政變結局:失敗,四鎮藩鎮最終敗亡,但唐廷的權威被跋扈的藩鎮挑戰,打開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潘多拉魔盒
唐德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2">第十三次:永貞内禅</h1>
政變發起者: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
政變對象:唐順宗李湧(總共就當了一百來天的皇帝)
時間:公元805年
政變過程:永貞革新觸及宦官利益,宦官聯合節度使迫使順宗禅位給太子李淳
政變結局:成功,太子李淳即位為憲宗,永貞革新失敗
唐順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0">第十四次:唐敬宗被弑</h1>
政變發起者: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
政變對象:唐敬宗李湛
時間:公元826年
政變過程:唐敬宗荒誕喜好遊獵,動辄打罵貶谪身邊宦官引起不滿被宦官劉克明等弑殺
政變結局:成功
唐敬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8">第十五次:甘露之變</h1>
政變發起者:唐文宗,宰相李訓
政變對象:仇士良等把持實權的宦官
時間:公元835年
政變過程: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擺布,聯合宰相等以觀露為名引仇士良等人到後院進行斬殺,政變執行者韓約因緊張被仇士良察覺不對,一陣風吹起帷幕漏出埋伏的武士再加上兵器碰撞聲,仇士良大驚失色慌忙逃走并劫持唐文宗
政變結局:失敗,仇士良血洗朝堂反對勢力,唐文宗郁郁而終
甘露之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6">第十六次:仇士良、魚弘志矯诏立武宗</h1>
政變發起者:宦官仇士良、魚弘志
政變對象:陳王/太子李成美
時間:公元840年
政變過程:仇士良、魚弘志謀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陳王李成美當時因文宗病重還沒行冊禮)不堪大任為由矯诏立穎王李炎
政變結局:成功,穎王李炎登基為唐武宗,李成美和安王李溶等競争者被賜死
唐武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3">第十七次:椒蘭殿弑君</h1>
政變發起者:朱溫,朱友恭、叔琮及蔣玄晖
政變對象:唐昭宗
時間:公元904年8月
政變過程:因為李克用、李茂貞等以興唐讨朱為名,但是昭宗會響應,于是決定先下手
政變結局:成功,昭宗被弑
唐昭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7">第十八次:九曲池事件</h1>
政變發起者:朱溫,李振、蔣玄晖
政變對象:唐昭宗的九個兒子
時間:公元905年2月9日
政變過程:朱溫為了除去掌權路上的障礙,指令蔣玄晖在九曲池設宴招待唐昭宗九子,在他們酒醉後一挨個勒死然後抛入九曲池中
政變結局:成功,唐昭宗九子被殺
朱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1">第十九次:白馬驿之禍</h1>
政變發起者:朱溫,李振
政變對象:忠于唐廷的朝臣
政變過程:李振是朱溫的智囊,但是進士卻屢試不第,由此憎恨自诩清流的朝臣,獻計朱溫除掉異己并将屍體抛于黃河之中,謂之濁流。
政變結局:成功,忠于唐廷的朝臣被清空,自從唐朝完全淪落到朱溫之手
白馬驿之禍
綜上所述,唐朝大大小小接近二十次政變,近一半的皇帝通過政變上台/退位/不得善終
而八成的皇帝在位期間經曆過政變或者外族入侵,唐朝天子九逃,國都六失。普通老百姓,可能隻有生活在安史之亂前,才稱得上是安居樂業。
唐朝皇帝清單(描紅為不得善終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