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易全解》之系辭(六)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

“與天地相似”,是說《易》與天地準。

“知周乎萬物”,講的是天。“知”就是“乾知大始”的“知”。這是說,天能為萬物始。

“道濟天下”,講的是地。“道”就是行。這是說“坤作成物”,是以地能利濟天下。

“旁行而不流”,朱熹《周易本義》說:“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用“行權”解“旁行”,用“守正”解“不流”,講得挺好。

那麼,“行權”是什麼意思呢?權本是杆秤的秤砣。稱量東西時,秤砣要不停地移動,而不是固定于一處,是以權就有了“變通”、“權變”的意思。行權即講變通,這很重要。

《孟子·離婁上》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盡心上》也說:“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可見孟子對行權很重視。

《中庸》講“中”,又講“和”,也是這個意思。做事情有“經”,還有“權”;有“常”,也有“變”。如果隻知“經”、“常”而不知“權”、“變”,就會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之類的錯誤。

《周易全解》之系辭(六)

以戰争為例,打仗講究“以正合,以奇勝”。《孫子·軍争》所說的“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這是正;而《始計》所說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就是奇。可見打仗也有“經”、“權”。交戰時,不僅要知“經”,而且要知“權”。《孫子·謀攻》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宋襄公在泓之戰中,以“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古老戰法與楚交戰,這是知經而不知權。是以,必然會失敗。然而,有原則性,還要有靈活性。有時在具體問題上,就要左一點或右一點,這就是靈活性,也就是行權。

在《易經》中,“旁行”即行權,“不流”即守正,也就是符合禮。行權不越禮,就是“旁行而不流”。所謂“不違”、“不過”是講天地所作所為都是對的。用今天的哲學語言說,就是符合真理,沒有違背真理。

樂天知命,故不憂。

“命”是什麼?我看命就是規律。今天叫規律,古時叫“命”。天有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是規律。“知命”就是知規律,知規律就有預見性,做事就很好。我們今天做預算,是知規律。

有人批評“命”,說“命”都是宿命論。這是不對的。這裡所說的“命”不同于算卦。算卦是宿命論,因為它把“命”看成是不變的。實際上,“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正如規律是必然性,但也不排斥偶然性。“知命”即知規律,也就知将來怎麼發展,故不憂不愁,故“樂”。白居易叫白樂天,可能即與此有關。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安土”,即安于土。“土”實際就是地,安于土即安于地,也就是随遇而安。“敦”是厚的意思。“孰乎仁”是一直地行仁。

“故能愛”,意思是說能像地一樣利天下、濟天下,是以能愛。

這一段,從自然講到人,講到社會。《易》與天地準,講三才,講天地人,實際目的在人上。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這兩句話進一步強調《易》是與天地準的,是按天地之化行事的,是以無過錯;而且委曲成就萬物,沒有遺漏的。這裡有大、廣的意思。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到白天變黑夜,黑夜變白天,進而知道事物是變化的。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這裡的“神”,不是“鬼神之情狀”的“神”,而是指與“物質”相對的精神。“神”不是一定的,是以說“神無方”,即神沒有方所。《系辭傳》下面講的“陰陽不測之謂神”、“蓍之德圓而神”,也是這個意思。

“《易》無體”,是說《易》沒有形體。這說明《易》是變化的。以上為第二節。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金景芳、呂紹綱合編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譜的講解易學知識之書,想入門或深學的朋友都可讀一讀。

這裡是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曆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台,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關注本号,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