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部分台媒總嘲諷大陸“玻璃心” 這事我們說道下

【環球時報駐台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部分台媒近年來總愛用“玻璃心碎”嘲諷大陸,稱大陸無法承受壓力,過于脆弱。有台媒8日直言,這種方式其實更凸顯台灣自身不夠自信,尤其面對大陸崛起,台灣各項優勢逐漸消退,“玻璃心碎”真正指代的對象恐怕不是大陸,而是台灣自己。

和大陸無關新聞也扯“玻璃心”

近期兩則新聞引發島内媒體的關注。據台灣《旺報》8日報道,一則是報道台美混血少女在美國棒球賽中受邀唱“中華民國國歌”,另一則是台灣女孩到科索沃号召争取專屬網域,力拼“數字外交”。兩則内容幾乎都與大陸無關,但不少台灣媒體仍用了“強國玻璃心碎”或“中國玻璃心再碎”的标題。

“玻璃心”一詞自2014年起在台灣PTT電子布告欄(BBS)上流行,原指人内心脆弱敏感,易受刺激難過。近年來,“玻璃心”一詞頻繁地被部分台灣媒體和網民用于和大陸有關的新聞中,且多涉及到“主權認同”議題。據《聯合報》報道,2016年大陸電影《沒有别的愛》因被舉報起用“綠色藝人”戴立忍與日本“反華演員”水原希子而遭到大陸網民抵制。有台媒起的标題是“因大陸民族主義玻璃心,這次換戴立忍遭殃”。前不久,台灣戲劇《智子之心》因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遭大陸下架,部分台媒的标題為“強國玻璃心,台新劇大陸批媚日”。

但事實又如何呢?像前面提到的一名台灣女孩到科索沃号召争取專屬網域,和大陸毫無關系,但一些台媒偏偏強調“強國玻璃心碎”,“試問這起新聞事件中,有哪個部分讓大陸的哪個部門或意見領袖感覺到心碎了?”事情的真相往往是:某新聞或描述的事件中,也許放置在兩岸關系的互動情境中有些敏感,但大陸社會可能根本沒有所謂高度關注或各界熱議,一般人甚至可能毫不關心,卻在台媒的報道中“被心碎了”。《旺報》8日直言,這樣的報道無形中将兩岸群眾的距離越拉越遠,使兩岸之間的誤解越來越深。

到底誰才“玻璃心”

此前,台灣今日新聞網刊登了一名到大陸的台灣學生的文章,稱部分台灣人仍停留在“大陸啃樹皮”的刻闆印象中。他列舉了兩岸群眾的七大差異,比如“大陸雖然存在地域差異,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都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身邊的朋友們都表示不想去美國,覺得那邊沒有文化。而反觀台灣,相比之下顯得沒什麼文化性,很多人從小就是哈洋、哈日韓,什麼都想學,但一點都不團結”。文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原來台灣人才是真正超級玻璃心”。

台灣中時電子報此前刊登的一篇評論稱,如果大陸網民蜂擁而至批評,最終逼使所謂“綠色藝人”道歉的做法,是他們對于“國族認同”的“玻璃心”,那麼台灣一些網民在面對他人不以台灣作為最優先認同的“國族認同”層次上,也少不了這種“玻璃心”。像台灣藝人王大陸赴南韓為電影宣傳時,自稱代表中國遭圍剿,“差異不過是,台灣網友的批評迄今并不能讓王大陸道歉,而大陸網友的批評卻足以讓戴立忍和水原希子低頭”。2017年親綠的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批評大陸“玻璃心如此透明、脆弱,又如此易碎”,作家王豐反斥道,批判人家“玻璃心”,大陸演不演什麼影片“又幹你大教授的鑽石心何事?”

大陸民間不太關注台灣

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認為,一些台媒把多起事件一律冠上“大陸人玻璃心碎”,是“先畫靶再射箭”、哈哈鏡式的報道,違反新聞專業,最好的方式是應該把一般人接觸到的大陸現況如實呈現,而不是把報道當工具。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稱,網絡時代下,一些網紅、網絡評論員能帶領言論方向,若有人想挑起兩岸情緒,傳統媒體應發揮平衡作用,不要跟風,而是從兩岸大多數同胞利益的角度看事情。

至于大陸人是否“玻璃心”,胡幼偉認為,台灣對大陸的影響和重要性已跟十年前不同,目前大陸民間一般不太關注台灣在想什麼、做什麼;對岸改革開放40年來,人才、資金、技術陸續到位,“為什麼要玻璃心?”台灣網民這麼說,反而是不必要的過度投射。此外針對有人認為“網上對大陸的不滿,可能起因于國際空間受打壓”,胡幼偉反問為什麼這樣的情況不是發生在馬英九時期,而是2016年後才這樣?《旺報》8日稱,“玻璃心”這類調侃式标題或想挑動民族情緒,回應台灣在大陸一中原則下的壓力,滿足部分台灣人“我與大陸人不一樣”的優越感。但動辄嘲諷、揶揄大陸的做法和心态,隻是更凸顯台灣自身的自卑和不夠自信,擴大兩岸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