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家散文|徐可:朱自清的梅雨潭

作者:封面新聞

文/徐 可

到瓯海,不去看看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梅雨潭,總不甘心。

是冬天的上午,細雨斜飛,天色陰沉,微風薄寒,地面泥濘濕滑,景區遊人稀疏。這個季節,這種天氣,本不适合出遊;隻有我等幾個癡人,會在這個時候來看梅雨潭。

梅雨潭的出名,應該感謝朱自清。是他的一篇千字短文《綠》,讓梅雨潭名揚天下。

1923年9月,江蘇東海人朱自清來到浙江溫州,在省立第十中學當國文教員。當年他剛剛25歲,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留着時髦的小分頭,戴着圓圓的眼鏡,雖然個子不高,但英氣逼人,又帶着幾分傲氣。他來到溫州,挾帶着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餘熱,很快就點燃了溫州的文學之火,帶動一大批年輕人投身文學創作。

朱自清與同校教員馬孟容、馬公愚兄弟交遊甚密,他尤其欣賞馬孟容的國畫。在離别溫州之際,他向馬孟容索畫以為紀念。馬孟容知道朱自清喜歡海棠花,遂以月色、海棠、八哥作畫一幅,贈與朱自清。朱自清甚喜,随即回贈一篇散文《“月朦胧,鳥朦胧,簾卷海棠紅”》,成就一段文壇佳話。

在溫州一年時間裡,除了教書、寫作、交遊外,朱自清最喜歡的事情,莫過于遊山玩水了。1924年10月,朱自清舉家離開溫州後便沒有再回溫州,但他對溫州的山水卻一直不能忘懷。後來他在給馬公愚的信中說:“溫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永,均為弟所心系。”在這些名山勝水中,最令他留戀的,非梅雨潭莫屬。這一潭碧水,讓他留下名垂青史的經典散文《綠》。正是在溫州,朱自清從詩歌寫作轉向散文寫作。

我不知道之前有哪些古人詠過梅雨潭,但是一篇《綠》,就讓我們知道了梅雨潭,記住了梅雨潭的“綠”。

2019年12月,江蘇如臯人徐某來到溫州瓯海。辦完該辦的事情,離别之際,尚有小半天的餘暇,匆匆趕到仙岩,去看一眼朱自清的“女兒綠”。其實與其說是為了觀景,不如說是為了追尋這位前輩作家的“蹤迹”。

仙岩現在已經成為一處著名的景區。雖然是冬天,但山上山下依然草木蔥茏,流水淙淙。

找了一個解說員,自稱“小黃”——看外貌分明是個中年漢子,“小黃”也許是謙稱吧,據說是這裡的金牌解說員。他一路講述當地的傳說、故事,讓靜态的山水有了鮮活的生命。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二遊仙岩,梅雨潭深深地打動了朱自清的心。據考,朱自清第二次遊仙岩,是在1923年9月30日。那天,朱自清和馬公愚等人從馬家出發,在小南門坐上小火輪去仙岩。到仙岩後,先在聖壽禅寺逗留了片刻,随後拾級而上登上梅雨亭。在梅雨亭,朱自清先是端詳梅雨潭,後又站在懸崖邊上俯下身子仔細欣賞潭水。馬公愚即制止他說:這樣太危險了。就把他領過亭下的一道石穹門,讓他站在潭邊一個小坪上飽賞潭色水光。梅雨潭水讓朱自清喜愛不已。他對馬公愚說:這潭水太好了!我這幾年看過不少好山水,哪兒也沒有這潭水綠得這麼靜,這麼有活力。平時見了深潭,總不免有點心悸,偏這個潭越看越可愛,即使掉進去也是痛快的事。這水是雷響潭下來的,那樣兇的雷公雷婆怎麼會生出這樣溫柔文靜的女兒?梅雨潭的“綠”,觸動了作家的情思。不久,一篇短小精緻的《綠》一揮而就。脫稿後他抄了幾份,分别送給馬公愚及另外兩位同遊留念。

來到梅雨潭,仿佛處處都有朱自清的身影。我們踩下去的腳步,不知道哪一個與朱自清的足迹重疊。這一想象讓我興奮不已。朱自清成了一名隐形導遊,引領我們一步一步走向梅雨潭。

仙岩風景區所在的大羅山,是在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山,峻崖陡壁,水源充沛,雖方圓不過數十裡,卻多瀑布潭,而且集中在西麓仙岩附近。據說,仙岩景區比較著名的瀑布潭有五個,其中以梅雨潭最出名。

進了景區大門,首先看到的是聖壽禅寺。朱自清二遊仙岩,曾在此駐足觀賞山景,馬公愚指點他仔細辨認那些傳說中像青獅、白象一樣的景點。聖壽禅寺原名仙岩寺,建立于唐貞觀年間。山門門楣上懸“開天氣象”匾額,系宋理學家朱熹所題。時間有限,我們無暇進寺内參觀,匆匆走過寺院,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三姑潭,這是仙岩五潭中最低的一個潭。三姑潭之名始于宋代。據明代鮑武《宋三姑行略》記載:北宋初年,楞嚴遇安禅師駐錫仙岩宣講佛經,風聞四方,從者如雲。忽一日,有三位仙姑前來禮拜禅師。遇安問她們從何處來?她們說,早上從福建來,聞師宣揚正法,超度迷流,特來求教。遇安對她們道,隻要有心學道,何須離鄉跋涉千裡!三位仙姑聽後,頓有所悟,遂挽臂入潭隐化而去。此潭是以得名。

三姑潭一泓清碧,水準如鏡,倒影青山,顯得明媚靜穆;水潭上面是大片平滑的斜坡岩坦,流泉過其上,像玑珠四濺,緩緩滾落潭中,落瀑别有一番風姿。斜坡上有一大一小兩個窟窿。小黃介紹說,這是“仙人打滑塌”。傳說八仙來到仙岩遊玩的時候,到了這裡無路可走了。但是上面的美景很誘人,其他仙人都跳上去了,隻有鐵拐李跳不上去,一屁股摔在地下。何仙姑去拉他,結果也摔倒在地。他們在這塊岩面上摔出一上一下、一小一大兩個印迹,後人稱之為“仙人打滑塌”。宋代詩人趙汝回曾有詩詠三姑潭雲:“誰掣銀河鐵鎖開,飛珠擲練此山來。飛黃梅雨無晴日,曳白雲天生怒雷。”

由三姑潭往前,看到一處摩崖石刻,镌刻的是唐德宗時溫州郡丞姚揆一首《仙岩銘》:“維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據說收在《全唐文》901卷。摩崖石刻是仙岩風景名勝區人文資源的一個重要内容,現發現的已有35處。最早的一處“通源勝境”在梅雨潭前觀音洞口正前方的岩壁上,是南朝劉宋元嘉癸酉年(433年)開元寺僧恩惠所書,這也是目前溫州所有風景名勝區中最早的一處摩崖。自南朝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起,曆朝曆代的文人雅士都先後為其留下無數精彩的吟詠、精緻的題刻。謝靈運曾“蹑履梅潭上,冰雪冷心懸”(《舟向仙岩尋三皇井仙迹》)。還有曆代名人諸如唐代的路應、方幹、李缜、司空圖,宋代的林石、許景衡、朱熹、陳傅良,元代的高明,明代的卓敬、黃淮、張璁,清代的潘耒、孫衣言等都在這裡留下了遊記、詩篇。這些摩崖石刻如“飛泉”、“白龍飛上”、“梅玉”、“噴玉矶”、“四時梅雨”、“别有天”、“飛白”、“漱流忘味”等等,不僅其内容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留題者的不同感受,而且其書法藝術亦可作為學書者極好的摹本。

梅雨潭邊有三座石亭:梅雨亭、自清亭、升仙亭(又名軒轅亭)。自清亭和升仙亭是近年建立的,分别紀念朱自清先生和軒轅黃帝。仙岩這個名稱已經有一千年以上了。傳說軒轅黃帝在梅雨瀑布東側一塊巨大的岩石上煉丹成仙,即将乘龍升天。岩石跟他久了,感情深厚,也想跟軒轅一道升天。但軒轅不願帶走人間的一草一木,就把它留下了。人們為了紀念軒轅,就把這塊岩石命名為“軒轅岩”,也就是仙岩。自清亭内立有一塊三角形石碑,上面刻着朱自清的散文《綠》。我們都情不自禁地誦讀起來:“可愛的,我将什麼來比拟你呢?……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麼?”有人好奇:為什麼朱自清将梅雨潭叫作“女兒綠”呢?據高人分析: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紹興最好的酒是“女兒紅”,朱自清将梅雨潭命名為“女兒綠”,言下之意梅雨潭是天下最好的潭水。朱自清在溫州隻住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但溫州人感謝他,還為他建了一座紀念館。

梅雨亭坐落在潭西南崖背上,明嘉靖年間瑞安縣令餘世儒所建。門柱對聯“飛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終古夏如秋”,展現了梅雨潭精絕的個性。乍一看去,正如《綠》中寫的:“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隻蒼鷹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此亭正對瀑布,因為安坐其中可觀賞瀑布的全貌,作為建築物又恰到好處地與梅雨潭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故後人改稱為“梅雨亭”。快到梅雨潭時,一座小山擋住去路。真的和朱自清散文中描寫的一樣,需要貓着腰鑽過一個岩洞,這就是傳說八仙中的張果老曾住過而得名的“通玄洞”。洞有三個出口,兩明一暗。暗道漆黑一團,誰也不敢嘗試;出了明道洞口,梅雨潭瀑布就在眼前了。梅雨潭的瀑布狂奔直下;瀑布下面是一個潭,便是梅雨潭了。嘩嘩嘩嘩的流水聲不絕于耳,那是梅雨瀑布自上而落,水流與山岩撞擊的聲音。

梅雨潭邊的石頭被衆多遊客踩踏得很光滑,加上雨後石面濕滑,有人一不小心就摔倒了。我們互相攙扶着爬上潭邊石壩。這裡是觀賞梅雨瀑和梅雨潭最佳的位置,從這個角度看潭水,潭深碧綠。據說朱自清在這裡坐了一下午,凝神欣賞潭水。也許正是在這裡,他心中正醞釀着那篇《綠》?有人開玩笑說,那我們就在這兒坐兩個下午。慚愧,就算坐十個下午,我們再也寫不出朱自清那樣的佳句了。“她松松的皺缬着,像少婦拖着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着,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我曾見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着無窮的碧草和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這樣的句子,也就朱自清寫得,别人再寫,就畫虎類貓了。在朱自清之前、之後,來過梅雨潭的文人騷客何止成千上萬,留下的詩文更是難以計數。可人們記住的,還是一篇《綠》而已。我們的心情,就像李白遊黃鶴樓那樣:“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有欣喜,也有沮喪;有欽佩,也有失落。梅雨潭是朱自清的梅雨潭,已經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我們喜歡梅雨潭,是因為朱自清,因為這是朱自清喜歡的梅雨潭。人們遊梅雨潭,其實不過是一遍遍溫習朱自清,一遍遍向這位大師緻敬。何處無瀑布?何處無潭水?但少知音如朱自清者也。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