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服侍小孩,這對他們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也是危險的,因為這很容易窒息他們自發的活動和獨立自主意識,扼殺他們十分有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瑪利亞·蒙特梭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不要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h1>
我住的小區裡,有兩位老人令我印象深刻,因為每天傍晚他們都會準時出現在小區門口,風雨無阻——接大孫子放學。
張大爺家的孫子就讀于一所私立中學,家校距離5公裡左右,孩子每天乘坐校車上下學,校車接送點就在離小區門口大約50米處的公共汽車站,而他家所住的樓棟離小區門口的距離不足50米,就這一百米内的距離,每天張大爺都要親自接送,他說一來擔心孩子獨自過馬路不安全,二來心疼孩子被沉重的書包壓彎了腰。
好幾次,我看見張大爺佝偻着背,駝着大孫子的書包往家走,而身高173cm的孫子則一邊啃着面包、喝着牛奶,悠哉悠哉地走在比他還矮半截的爺爺前面。
那畫面,我不忍心看。
李大爺的大孫子今年也上初一,學校和小區就隔着一條街。為了節省時間,李大爺每天四趟來回接送。
雖然李大爺人高馬大,騎車帶風,但每每看到作為校籃球隊成員的孫兒抱着書包坐在後頭,感覺特别違和。
當然,這兩個家庭愛孩子的方式絕不僅限于接送上下學。出奇一緻的是,他們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由爺爺奶奶操持着家裡的大小事務,平時孩子在家裡除了學習和玩,其他一概被包攬。
他們隻要把學習搞好,就是家裡的大功臣。
家裡的夥食都是照孩子的喜好準備的,甚至連擠牙膏這樣的小事,家長都代勞了,美其名曰提高效率……
這樣被事無巨細呵護長大的孩子,遇到集體生活時便無法适應了。暑假時,李家公子參加籃球隊的封閉式集訓,按規定,集訓期間一律住校。
家人率先緊張起來,各種不放心,進校那天大包小包跟搬家似的,然而他隻住了一晚便打電話回家,說床闆太硬了,房間有蚊子,根本睡不着,無論如何必須申請回家住……
在中國的很多家庭裡,縱然照顧孩子的細緻程度不一,但無一例外地都喜歡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呵護着,嬌生慣養出了不少“小祖宗”。
《千與千尋》
或是以愛為名,處處限制孩子:
你不能跑、不能跳、不允許爬高,因為很危險;
你不能自己倒開水、不能自己削水果,因為你會弄傷自己;
你不要試圖進廚房幫忙,你會打碎我的碗碟,把水弄得滿地都是,打亂我的節奏……
父母營造出一個溫室,為孩子的成長制定了“模具”,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很乖,但也像一個沒有思想和創造力的“提線木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7">“寶寶,你能一個人站起來了嗎?”</h1>
這是宮崎駿《千與千尋》中的一個畫面,多麼諷刺啊!
可現實生活中竟不乏類似的父母——
《少年說》中,一位高二的女生向家人喊話:“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商低能’,更不想做‘啃老族’,希望你們能松開手,讓我獨立起來!”
已經上高二的女生,究竟被溺愛保護到什麼程度,才能令台下一片嘩然!
讓主持人梁田驚呼:“真的現在還有這樣的孩子,完全想象不到。”
為了友善對比,我們先來看看4-7歲的寶寶可以嘗試學習做哪些事情——
每個小寶寶都是在家長耐心的教導下,一次次嘗試、訓練,才不斷解鎖新技能的。
瑪利亞·蒙特梭利說:
“我們傾向于把幼兒當成木偶,給他們洗,喂他們吃飯,好像他們是布娃娃,我們總是不停地認為幼兒不會做事,不知道怎樣做。
然而,小孩子确實必須會做一些事。
大自然賦予了他們可以進行各種活動的身體條件,也賦予了他們智慧,可以學會怎樣進行活動,我們對他們的責任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幫助他們去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有益活動,使孩子能夠做到自我指導、自我校正,并獲得對自身成就的滿足。”
父母之愛子,當為其計深遠。
教會孩子自理的能力,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義務。
而這個家庭很奇葩,孩子不會用筷子,就直接給個勺子,一到吃飯時間,家人便不停往她碗裡夾菜,她隻管吃就好。結果怎麼樣了呢?
時值高二,她仍然不太會使用筷子。
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幫她穿衣服,直到上初二,家人才嘗試讓她自己穿;
高二了,白天和同學們出去玩,家長都要堅持接送;
家人什麼事都不允許她做,就連插個電源,都生怕她一不小心就觸電,直到錄制節目的前幾天,父母才開始讓她自己倒熱水……
十六七歲的花季少女,正是愛美的時候,同齡的姑娘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力,會自主挑選各種适合自己的衣服,而她竟然連衣服型号是什麼都不知道。
當同齡的孩子們都能為自己的事情拿定主意,而她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由父母做主。
到底這家人是怎麼想的,竟然能高度統一地将寵溺進行到底!
女生的媽媽道出了緣由,原來當年為了保胎,整整一夏天,這位媽媽除了産檢和上衛生間,都沒下過床,沒洗過一個澡。
“姑娘,你的生命來得多麼不容易!媽媽懷你要比别人辛苦得多得多,從懷你到把你生下來,所付出的艱辛,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
因為來之不易,是以如獲至寶,特别珍惜和愛護。
但是,父母始終無法為孩子提供一生的庇護。終有一天,孩子需要獨自面對自己人生的風雨,在這樣的真空環境下長大的她,即使成績再優異,也隻是她口中的“學習機器”、“高商低能”。
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魏永康嗎?17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碩士,但最終卻因無法獨立生活而遭學校勸退,應該沒有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同樣的經曆吧?
值得慶幸的是,在女生的陳述下,她的家人(爸爸媽媽和奶奶)都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愛過度了,此後,随着家人的放手,女生還有一段學習獨立自理的路要走。
但願她今後的人生,正常而順遂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8">寫在最後</h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地球人都知道,但究竟怎樣教育子女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孔子說“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天賦,沒有哪種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适用于每一個家庭。
但是,我們起碼可以達成一個共識:
父母過度包辦的清單式的童年,過度的溺愛和控制,是一種傷害。
曾有一個TED演講,演講者Julie Lythcott-Haims說到“清單式的生活”,值得家長們反思。
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關懷,剝奪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孩子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行動、期望、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愛孩子,是身為父母的一種本能。
而如何恰當地提供最适度的愛,才是一種能力,是身為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和拿捏的。
學會化解自己的焦慮和控制欲,讓孩子在體驗與感受中完成自我成長,說到底也是一種愛的成全!
與您共勉!
——感謝閱讀——
我是宸媽愫愫,育兒路上,你我同行。歡迎關注、點贊、留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并注明出處。
圖檔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