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歌劇被譽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在歐洲已走過四五百年的曆史,在中國也走過了一百年的曆史。中國歌劇是指用中文寫作和演繹的歌劇。中國歌劇的作曲家、編劇、演唱者可以是外國人,但是語言必須是中文。中國歌劇的起源和發展受到了許多中國戲曲音樂、戲曲模式的影響,以其獨特的品格和氣質,準确演繹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感,展現了中國文化精神和音樂之魂。本期經典藝術講堂邀請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老師,帶領大家感受中國歌劇百年輝煌。
一、 歌劇藝術的主要功能
歌劇的第一個功能是抒情。歌劇是對人類情感的極緻表達,是最能抒發人類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歌唱者用聲音去塑造形象,渲染人物内心世界豐富的情感。在很多歌劇作品裡,我們能夠聽到一句唱詞用不同的旋律反複很多次地唱,不斷更新和變化地吟唱,進而産生撞擊人心靈的效果。是以,歌劇能夠直指人心。
第二個功能是讴歌時代。所有藝術發展都離不開時代大背景。中國歌劇曆史和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新中國建立的曆史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哪一部歌劇脫離了這樣的軌迹。藝術家們正是不斷地回顧曆史,從那些經典故事當中獲得創作靈感,創作出這些優秀的歌劇作品以讴歌時代,讴歌時代的精英們、英雄們。
二、 中國歌劇百年曆程
中國歌劇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被譽為中國歌劇“初啼”的作品是一部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這部作品由當時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成員、兒童歌舞劇音樂家黎錦晖創作,該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28年至1934年間共再版16次。

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使我國最早的、也是第一所音樂教育機構。它的前身是音樂研究會,創辦于1919年1月,于1922年改名為音樂傳習所。該所簡章提出“以養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傳習西洋音樂,一面儲存中國古樂.發揚而光大之。”
20世紀40年代有了《白毛女》之後,中國歌劇快速地進入到建國初期的發展鼎盛時期。50到70年代初,我們所創作的歌劇作品變成了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作品。《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這些作品紛紛被廣大人民群衆接受和傳唱,擁有相當的深遠影響。
《白毛女》是中國歌劇曆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作品。這部作品誕生于抗日戰争末期中國共産黨上司的解放區,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圖為1962年,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在欣賞《白毛女》之後與演員合影。
改革開放之後到90年代,中國歌劇的創作實踐在思想解放大潮中呈現出複蘇的勢頭,以自由無羁的創作心态重建歌劇的獨特魅力,創作出了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歌劇作品。比如《傷逝》《深宮欲海》《芳草心》《原野》《黨的女兒》《張骞》等。
21世紀,中國歌劇不斷呈現蓬勃發展的迹象。有人說中國歌劇正在“井噴式”地發展,這種蓬勃發展帶動了一大批人對歌劇藝術的關注。同時,國家政府為中國歌劇發展傾注了大量的關注與持續支援。這樣的推動讓很多省份花大力氣做歌劇,這是推動中國歌劇發展的一段必經之路。
三、 踐行中的中國歌劇
在中國歌劇發展的踐行中,我們看到歌劇人在努力探索,把更好的作品呈現給觀衆。中國歌劇發展到今天,我們在雄壯豪邁地向前走着。中國歌劇能不能走上世界歌劇舞台中央,不僅标志中國歌劇的發展是否上升到一個新階段,也關系到“中國歌劇”概念的真正确立。因為,“中國歌劇”是一個必須放置在世界範圍裡才能成立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偏于一隅的戲種概念。我們未來能夠給中國、乃至世界上有所貢獻,希望歌劇人能在世界舞台上把中國歌劇這塊牌子豎起來。
參考文獻
[1]當代中國歌劇人的責任和使命——2008中國歌劇論壇開幕式主題發言金曼
藝術家履歷
金曼,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歌劇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全國青聯八、九屆常委,全國十屆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她成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演唱的《金梭和銀梭》《祝你一路順風》《女兵》等歌曲赢得了衆多贊譽和廣泛影響。她曾獲全國首屆少數民族文藝彙演金獎、全軍文藝彙演一等獎、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金唱片獎等獎項,因在歌劇《江姐》中成功塑造了江姐的藝術形象,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金曼/講述
高夢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