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這裡真的像網上傳說的那樣:“南甯必去拍照打卡點”,“南甯這座“鴛鴦樓”,藏着無數老南甯的秘密”等,為了一探究竟,打的士前往采訪、拍攝。

這座建于七、八十年代的鴛鴦樓,雖然陳舊但是卻成了年輕人打卡拍照的網紅地,位于西鄉塘區唐山路28号的鴛鴦樓參觀。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鴛鴦樓建成至今已有近30年了,樓房不大,7層建築,簡樸裝修,老舊的建築裡蘊藏的是老南甯的記憶。叫‘鴛鴦樓’是因為兩棟樓由同一個樓梯連接配接着,是以,大家都把這兩棟樓叫‘鴛鴦樓’。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樓房為雙向樓梯設計,且層層相連,連連相扣,如迷宮般令人眼花缭亂。其中,霸氣的樓梯橫亘在小區内的4棟樓之間,并将4棟樓的168戶人家連接配接了起來。交錯縱橫的階梯和爬上樓梯外牆的青苔,構成了“鴛鴦樓”的滄桑曆史感。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從網上介紹南甯這座鴛鴦樓文章來分析,到此打卡的遊客和當地喜歡拍照的年輕人無一不是被這座建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剪刀式樓梯連接配接的兩棟七層鋼筋混凝土破舊樓房被周圍現代化高樓大廈所包圍而顯得格格不入,大家都是報以好奇心和懷舊心态走到這裡一探究竟。 錯落有緻的“剪刀式“樓梯在建築專業術語上是一種每層有兩個出入口,實作可上又可下的消防樓梯,其好處是輸出量倍增,保證意外逃生輸出量。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樓梯是鐵欄杆的外走廊,交錯縱橫的戶外樓梯,分兩個方向連通了兩座樓裡的住戶。這裡的住戶認為樓梯連通了兩座建築,是以也就聯絡了各家各戶的鄰居之間的感情,也成為了一道優美的風景。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兩座樓房不大,7層建築,外牆是那種八十年代特别流行灰白相間的石米牆,兩棟老舊的建築物裡一定蘊藏的是老南甯的記憶。兩座樓如此構造,恰似一對鴛鴦,被緊緊連在一起,形影不離。故名“鴛鴦樓”。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鴛鴦樓始建于1987年,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曆史了。原先這樣的設計,隻是為了不占用建築内部空間,沒想到在多年以後,竟成為了南甯的網紅打卡點。每天都會有很多文藝青年前來拍照、打卡。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交錯的樓梯,也不是全然的單調。老南甯們,會把自己的生活情趣毫無保留地加諸在即使不屬于自己家的公共空間裡。細細看來,幾枝桃紅色的三角梅盛放在樓梯之上,讓人走過也能在不經意間帶上一份馨香的好心情。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其實兩座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也沒什麼好拍攝的,無非就是拍攝一些形式感表面化的照片,其實我更注重它的内涵,喜歡探究、挖掘在這兩棟樓之間發生的尋常百姓家一些有趣地故事,豐富文章内容。

當我一走進有些幽深又留着歲月痕迹的鴛鴦樓,走近一戶戶人家一探究竟,了解他們的油鹽柴米、喜怒哀樂。感覺到一股與繁華地帶截然不同的“人間煙火”氣息撲面而來。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冒昧打擾了幾戶人家,都很熱情地迎進了屋裡,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房間格局,基本上都是二房一廳,大概50多平方。房間光線暗淡,就這麼和住戶聊了起來,兩座樓房由三米長剪刀式樓梯連接配接,鄰裡之間每天上下樓相遇,見面必然要點頭打招呼,三十年朝夕相處真是遠親不如近鄰。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冒昧地敲了住在一樓的一戶人家,一位姓王的中年男士給我們開了門,當我們說明來意的時,老王非常爽快地和我們聊了起來。他說,在這裡住了十幾年了,當時買的二手房,房價是13萬,二房一廳,1間廚房,1間廁所,總面積在50多平方。祖孫三代,四口之家,兒子成家之後又有了孫子,這裡顯然住不下了,把這套房以40萬賣掉之後,打算買一套新房子。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走近老王家的廚房瞄了一眼,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其實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改革開放之後,有的人賺到了第一桶金之後,買了新房,徹底改變了生活環境,像現在還住在這麼老舊的房子裡實屬不多。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人與人相遇 相識,有時就在一個瞬間,非常偶然的機會在一樓遇到了在鴛鴦樓開畫室的吳老師,吳老師是一位畫家,在深圳辦過多次畫展,獲得過不少的獎項,尤其擅長畫蜻蜓、竹子和鳥。當初選擇租在鴛鴦樓,是看中了鴛鴦樓離唐人文化街很近,有時候過去轉轉,在舊物裡尋找一些靈感,适合教學和創作。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一直對香港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印象深刻,七十二家房客生活在一座樓裡,每天吵吵嚷嚷好不熱鬧。現在家家戶戶都搬進了高樓大廈,但是一上電梯之後,關上門基本上都是老死不相往來,也有可能住在對門,連鄰居姓什麼都不了解,現代都市人人情關系越來越冷漠,讓人不免又懷念起三、四十年前,一梯8戶人家住在一起熱鬧、溫馨的畫面。

南甯最後的鴛鴦樓:有人想搬卻沒錢買房,有人住了30年卻不想走

油漆斑駁的樓梯扶手,苔綠斑斑的牆體,泛黃的門窗,雜亂的家具,牆上挂着鹹魚,上下樓梯的老人與孩子,鴛鴦樓裡所有元素都組成了在現代社會讓人懷念可見與不可見煙火氣息。

這裡的每一層階梯,每一處青苔,都沉澱了太多老南甯的歲月記憶,都有着屬于它自己的獨特味道。“鴛鴦樓”裡,每一個物品都承載着各自的故事,每一處聲音都訴說着家長裡短,“鴛鴦樓”就是這樣靜靜地留下了人們成長、變老的痕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