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日本新首相岸田文雄上台,原本已經沉寂了許久時間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再起争端,不過這次相比日本宣示主權的嘴遁,俄羅斯不再針鋒相對打嘴炮,而是直接在日本海進行了飛彈打靶演練,用真槍實彈來對日本展現強硬态度。北方四島争端由來已久,而中國作為俄日的重要鄰國,東北亞安全局勢的相關方,在北方四島争端問題上的态度就顯得至關重要。

相比日本宣示主權的嘴遁,俄羅斯不再針鋒相對打嘴炮,而是直接在日本海進行了飛彈打靶演練。
日本北海道間北面的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四個島嶼,在地理上屬于千島群島,是以俄羅斯稱其為南千島群島。
北方四島,即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與日本北海道間的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四個島嶼,它們在地理上屬于千島群島,是以俄羅斯稱其為南千島群島,是俄羅斯海參崴往來堪察加半島的交通要道。包括北方四島在内的千島群島與庫頁島(薩哈林島)合圍在一起,把鄂霍次克海變成了俄羅斯的“準内海”,不但在保證了俄羅斯在遠東自由出入太平洋,也可以拒敵于千島群島的島鍊外,軍事價值不言而喻。
千島群島是聯系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的關鍵,而北方四島就是千島群島的關鍵。圖檔引自地球知識局。
北方四島在内的千島群島與庫頁島(薩哈林島)合圍在一起,把鄂霍次克海變成了俄羅斯的“準内海”。
簡而言之,千島群島是聯系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的關鍵,而北方四島就是千島群島的關鍵。是以日俄在此展開了激烈争奪,最終二戰後日本戰敗,千島群島包括北方四島盡入俄手。但因為奠定戰後秩序的《開羅宣言》、《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公告》雖然都涉及到日本的領土問題,但這三份檔案都存在引發歧義的模糊之處,以至于為後來的日俄争奪北方四島埋下了伏筆。
《開羅宣言》其核心便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一戰開始後奪得的一切太平洋島嶼及所竊取中國領土。
先是中、美、英三國釋出且經斯大林同意的《開羅宣言》,其中核心聲明,便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一戰開始後奪得的一切太平洋島嶼及所竊取中國領土。但千島群島是在1875年的《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中确定的歸屬日本,不在《開羅宣言》要求的範圍之内,是以不影響日本聲索。而後是1945年的《雅爾塔協定》,規定:蘇聯得到1904年日俄戰争中丢失的所有權利,包括南庫頁島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均須歸還蘇聯,并額外取得千島群島的全部權利。
《雅爾塔協定》規定:蘇聯得到1904年日俄戰争中丢失的所有權利,額外取得千島群島的全部權利。
日本認為1855年日俄簽訂的《日俄和親通好條約》是以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的海峽為界,以北屬于千島群島。
但日本認為,北方四島不屬于南庫頁島鄰近島嶼,且根據1855年日俄簽訂的《日俄和親通好條約》是以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的海峽為界,以北屬于千島群島,以南屬于北方四島,是以不适用于《雅爾塔協定》,為此杜魯門曾緻信斯大林,希望就北方四島問題與蘇聯、日本共同協商,不過被斯大林無視。
《波茨坦公告》三巨頭:英國首相艾德禮、美國總統杜魯門、蘇聯總書記斯大林。
《波茨坦公告》中的“日本之主權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我們所決定的其他小島之内”。
至于《波茨坦公告》中的“日本之主權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我們所決定的其他小島之内”,所謂“其他小島”由誰來決定,具有相當大的不确定性。這也為1951年為解決二戰後日本領土及國際地位問題的《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埋下了伏筆。當時美蘇冷戰已經開始,日本已成為美國在遠東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是以“舊金山和約”對日本領土的規定是:日本放棄對千島群島和1905年9月5日獲得的庫頁島部分,以及鄰近各島嶼之所有權利。
美蘇冷戰是1947年—1991年美國及北約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及華約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争
“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放棄對千島群島和1905年9月5日獲得的庫頁島部分,以及鄰近各島嶼之所有權利。
該和約對北方四島是否屬于千島群島的一部分依然沒有提及,而且由于當時蘇日就北方四島主權已經産生歸屬争執,是以蘇聯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而我們中國,由于當時中國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還在敗退台灣島的國民政府手中,是以新中國未出席未簽訂也未承認過“舊金山和約”。北方四島的争端就此而來。
1956年《日蘇共同宣言》規定日蘇簽署和平協定後,蘇聯将北方四島中的齒舞、色丹兩島歸還日本。
之後日本為了加入聯合國,便于與蘇聯就北方四島展開了一系列談判,最終1956年達成《日蘇共同宣言》,規定日蘇簽署和平協定,結束兩國戰争狀态後,蘇聯将北方四島中的齒舞、色丹兩島歸還日本。同年12月18日,在第11屆聯合國大會上日本加入聯合國。但事後日本卻警告日本,由于“舊金山和約”沒有規定北方四島的歸屬,是以日本無權簽署協定把擇捉島和國後島出讓蘇聯。
中國出版的地圖和中學地理教科書裡,為何卻不直接把北方四島标注為南千島群島,反而标注“俄占”呢?
美國的“一票否決”讓蘇日的談判結果告吹,日本轉而被要求北方四島必須作為整體歸還,結果這一提議被蘇聯嚴詞拒絕。北方四島主權争端延續至今,那麼中國出版的地圖和中學地理教科書裡,為何卻不直接把北方四島标注為南千島群島,反而在沿用日本名稱之後括号标注“俄占”呢?
中國出版的日本地圖,會在擇捉、國後、色丹、齒舞四島的後面加上擴号“蘇占”(蘇聯解體後變成“俄占”)。
其實對于日俄之間的北方四島争端,我們中國的态度是有調整的。建國初,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我們對北方四島的争端是偏向老大哥一方的。但後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蘇交惡及1972年中日建交之後,便以支援日本人民反蘇修、反霸權的名義,支援日本收回北方四島的,當時的《人民日報》上也經常刊登日本人頭上纏着白布條,上面寫着“北方四島歸還”的照片。
蘇聯到1991年解體時的總人口隻有286730817人,圖為蘇聯的人口密度圖
至于最早的明确表态,可以追溯到1964年7月10日,毛主席在接見訪華的日本左翼社會黨委員長佐佐木更三時,說到:“蘇聯占的地方太多了。在雅爾塔會議上就讓外蒙古名義上獨立,名義上從中國劃出去,實際上就是受蘇聯控制。外蒙古的領土,比你們千島的面積要大得多。我們曾經提過把外蒙古歸還中國是不是可以,他們說不可以…有人說,他們還要把中國的新疆、黑龍江劃過去。他們在邊境增加了兵力。我的意見就是都不要劃。蘇聯領土已經夠大了。有兩千多萬平方公裡,而人口隻有兩億。你們日本人口有一億,可是面積隻有三十七萬平方公裡。一百多年以前,把貝加爾湖以東,包括伯力、海參崴、堪察加半島都劃過去了。那個賬是算不清的。我們還沒有跟他們算這個賬。是以你們那個千島群島,對我來說,是不成問題的,應當還給你們的。”(引自百科)。
為了反抗共同的敵人,也為了赢得日本建交及日本對中國收複台灣的支援,中國曾公開支援日本收回北方四島。
1972年,美軍将琉球群島移交給日本托管(主權不屬于日本),琉球群眾曾聚衆抗議美軍剝奪其獨立自主的權利。
之後,中國曾反複公開聲明支援日本收回北方四島,中人廣電台裡也常常報道日本人民為争取收回北方四島的抗議示威。其實當時中國這麼做也是有大的國際環境因素,不僅是為了反抗共同的敵人,也為了赢得與日本建交,以及日本對中國收複台灣的支援,是以後來中國出版的日本地圖上,都會把北方四島的擇捉、國後、色丹、齒舞四島的名稱後面加上一個擴号“蘇占”(蘇聯解體後變成“俄占”)。
中俄關系已更新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寒冬之下,中俄攜手共度時艱。
不過,如今國際形勢天翻地覆,蘇聯已經走入墳場三十年,我們中國也已經跻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常年霸占地球村長位置的老美為保大位以繼續收割世界,不斷對中俄施加的戰略壓力,重返亞太、北約東擴、美日印澳組建的“亞洲版北約”...等等,促使中俄不斷走近,從2002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生效,到2021年該條約延期,雙方關系已更新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寒冬之下,中俄攜手共度時艱。
釣魚島是中國東海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
自2012年9月10日起,中國對釣魚島及附屬島嶼開展常态化監視、監測。
而中日關系,卻因為日本不斷膨脹的野心:修改和平憲法、強行解禁自衛權、9·7撞船事件、釣魚島争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概況:僅有釣魚島、南小島和黃尾嶼有植被覆寫)等問題影響持續低溫。是以中國在北方四島的立場也在轉變,外交部的最新表态是:“中方一貫主張,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成果應切實得到尊重和遵守。希望俄日妥善解決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有關問題。”這一表态看似沒有明确,但主權立場卻堅定站在了俄羅斯一方。
中日關系是因日本膨脹的野心:修改和平憲法、強行解禁自衛權、撞船事件、釣魚島争端等問題影響持續低溫。
有此轉變,可見目前中國對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以及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行為已經忍無可忍。當然也會有人覺得中國應該維持争議現狀,明确态度不利于在日俄之間搞平衡,因為無論從曆史,還是現實來看,日俄都是中國複興要邁過去的坎兒,隻是現在日本對中國的現實威脅更大一些。其實這種政策思路雖好,但卻與當今國際局勢不符,就中俄現在的關系等級不可能以模棱兩可的态度過關,而且聯俄抗美會是未來五十年内要堅持的大局,此番表态也可擷取俄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支援。
當然也有人認為北方四島是日本的稱呼,中方應該一緻改為南千島群島稱呼。實際上北方四島不同于日韓之間的是獨島(日稱竹島)争端,獨島由于南韓能拿出更早的曆史證據且實際控制,是以在所有輿論提及時,獨島(南韓稱呼)均放前。而北方四島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公開表态,如今往往是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更改放前順序,簡單說就是對話方用啥,我們也用啥,都沒錯。
【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的四連載解讀雖然完結,但日俄之間關于該群島的争奪還在繼續。
至此關于【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的四連載解讀正式完結。
上期回顧:鄂霍次克海:俄羅斯的“準内海”,為了它拒絕歸還日本北方四島
備注: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