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光杯 閑話湯團

作者:新民晚報

湯團,以形論有面球、浮元子、圓子之名,言人文節氣有元宵之稱,以姓氏忌諱的強權下曾有湯圓或粉果之謂,可見湯團名稱很多。和大多上海人一樣,我習慣叫湯團,或者圓子,如用上海話念“湯圓”覺得有點拗口。或許“湯”同“圓”之意不清晰,不如“肉圓、魚圓”;抑或上海話這兩音節不悅耳,不如“湯團”有韻味,當然還是歸結于甯波湯團的名氣。

夜光杯 閑話湯團

每每回憶從母親鄉音中講出甯波湯團,總有一份特殊的念想;每每品嘗家人制作的湯團,總有滿滿的體驗感、獲得感與幸福感。盡管早在外公一代已來上海灘,但正月初一吃湯團,一直是家人不變的堅守。其實許多甯波籍的上海人,在江南小吃湯團的文化傳承中特有禀賦,女性多能裹出粒粒似白玉之色、團團有芬芳之香、口口藏純正之味的甯波湯團。

湯團好吃,緣于食材選擇、工序功夫、煮饪過程一闆一眼,這許是匠心之用,才有湯團之美。清晰記得,每當大年夜前,石磨特别繁忙,東家爺叔西家嬸,包括弄堂裡一些非甯波同鄉人的鄰居都會來借石磨。研磨糯米程式十厘清爽,先一天水浸糯米,石磨時滑道口下放接粉盆,有的人家用洋粉袋(磨粉後要瀝幹一些水分,故有“吊漿粉”之稱)。水磨糯米是個技術活還需有臂力,鄰居一些當家人先會試一下糯米浸潤的濕度、蘸一下磨了幾圈粉泥的黏度、瞄一下粉流順道的潤度,随後讓早已躍躍欲試的小囡上陣,幾十圈後手臂酸了,一旁的孩子會相幫,表現一下自己的臂力。

那年我自告奮勇替代姐姐,不料犯下大錯,初時磨得還順手,幾圈下來手變得沉重,就别出心裁地想順時與逆時相交,可能好抵消并加力,于是擡手轉向,不料磨石脫離磨盤,撞壞了出口彎道……

湯團粉質有要求,豬油芝麻的配比揉合直接影響到口味,我家分工明确,小姐姐比較細心就專司闆油與芝麻的揉合,湯團餡心裡确實沒吃出過一絲油筋。當然,湯團下鍋更有講究,辰光不到不行,辰光長了胖浮不行,粘鍋底不行,煮破流餡染湯更不行。每每接過大姐的一碗湯團,湯水清而不混,湯團白而淨糯。

為什麼甯波湯團吃不厭?我了解:儀式感強,甯波人正月初一吃湯團,用意新年伊始一家人團團圓圓而“火熱哒哒滾”,事事熱心、樁樁圓滿;操作感精,水磨糯米吊漿瀝幹、闆油撕細白糖吊味芝麻調色,裹包時手指交錯黑白分明絲絲入扣;獲得感大,粒粒勻稱體量嬌小的豬油湯團,能品嘗8枚10枚,甚至12枚(越小越有味,大則飽腹快),讓你有慢功夫體驗糯香清、餡油燙而不膩的幸福感。

甯波“缸鴨狗”湯團,其品牌效應算是一絕,海派喬家栅湯團的創新故事脍炙人口。當年時興挑擔賣湯團,剩餘湯團怎辦?創業者将湯團滾上一層豆沙粉,讓湯團可以幹吃,色彩與口味有了變化,更是延長了湯團生命,痛點中創新的“擂沙圓”新品,傳承至今,已創出海派點心的名氣,前不久“進博會”上又成了搶手貨。

甯波湯團自身名聲顯赫,經久不息,也得益于湯團衍生的新品,比如酒釀湯果、雙釀團、橘紅糕等。海派點心的文化創新發展,正以市場需求、創造需求、滿足需求、豐富需求,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你認同嗎?(陳甬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