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沒有一種蔬菜能像莼菜那樣獲得古今騷人墨客的諸多的贊賞。從曆史淵源上來說,早在《詩經》産生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即在兩三千年前,我國人民已開始食用莼菜

并在《詩經·魯頌·泮水》一詩中,用詩句記載道:“思樂泮水,薄采其茆”。茆,即莼菜之古稱也。使莼菜沾上了濃重的文化氣息,以至于以後的詩人如杜甫、陸遊等人的詩作及《紅樓夢》這樣的經典作品中,都無不提到莼菜這道名菜。
從現在發現的材料上來看,是明代杭州美食家高濂。他在《四時幽賞錄》中說:“今西湖三塔基旁,莼生既多且美。……餘每采莼剝菱,作野人芹薦,此誠金波玉液,青精碧荻之味,豈與世之羔烹兔炙較椒馨哉!”自然,高濂所說的莼菜,是野生的。
曆史翻過了一頁,現在杭州莼菜已大量采用人工栽培,據不完全統計,産量已達30萬斤以上,躍居全國第一。是以,杭州的莼菜菜肴,較其他地為多,計有西湖莼菜湯(葷與素兩種)、三江鲈莼羹、蝦仁拌莼菜、莼菜猴頭湯、竹荪莼菜湯、鮮菇莼菜湯等。另外,南宋時還有一道 莼 菜筍。新的品種則還有待開發。
莼菜屬睡蓮科,其葉碧綠,呈卵形或橢圓形,要說它的口味,除了滑爽感覺外,并無味道。那麼,它為什麼能成千古名菜呢?這可從兩方面講:從祖國傳統的品味理論來說,曆來崇尚“太羹之味”,即大味必淡。
綠的顔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中真足令人心醉”。葉老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杭州第一名湯——西湖莼菜湯,問世的具體時間,已無從考出。但杭州名廚在制作此湯時的配料配湯觀點,可以說與葉聖陶老人的觀念完全吻合。它以新鮮莼菜入沸水中稍氽後,置于調好味的淡雞湯或淡火腿湯中,再綴以熟火腿絲、熟雞肉絲、蛋絲,并滴以雞油制成
此湯做好後,莼菜片翠綠滑爽,火腿絲紅酥透香,雞肉絲細白鮮嫩,一顆顆淡黃色的雞油浮現在湯面,而一股誘人的香氣又悠悠然飄來,真格色香味形俱全,倘盛在越州青花名瓷湯碗中,确實能“令人心醉”。
自然,做此名湯,需用新鮮莼菜,瓶裝之物往往不夠滑爽,而無高巧的刀工、火候功夫,又難出精品。筆者雖然有幸嘗過葷、素兩種各異之味,然而皆泛泛之作,尚不知杭城有哪位名師能制成超人之品,願待來日,有此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