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商業中心在灌縣東大街是無異議的。
其最繁華地段在今樓外樓,東門城門内次之。
樓外樓口進去是仿成都勸業場(商業街),一樓一底,四周有走廊聯接,各種商号,旅館,煙館均在街兩邊,街口進去正對是商業場茶館,熱鬧的很,賣水煙,瓜子,掏耳朵之小販遊走其間,各種生意也在這個場合進行。當然也是袍哥大爺議事的場合。其樓上大約有幾層,最高層為消防觀察哨,有大鐘一口懸挂,城内着火即敲鐘打鑼,并告之方位,畢竟全城最高,樓外樓嘛!
茶館後面即川劇團,(那時叫班子)。各地名角時來參演,午場,晚場熱鬧非凡。那時無電影館,城頭之文藝演出首推川劇莫屬。
川戲流行于川,渝,雲,貴地區,有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尤小生,小旦,小醜最為傳神。
周企和之迎賢店(醜角),陳書舫之秋江,蘭光臨之酒樓曬衣,花臉之後起之秀,梅花獎唯一得主孫普協。曉艇,陽友鶴,陳巧茹等均在樓外樓川劇團演出。
名角一來,全城轟動。真不愧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消防隊在華光寺,該灌口鎮管,林湯元之子等幾位老哥子後都進警察局工作。
那時消防隊裝備有,太平斧,兩人按的大水車,銅造标水槍,釘钯,水桶等等,沿街均穿鬥木質房多,釘钯把屋架拉開,有風火牆擋住。
華光寺楊柳河邊茶館,記得賀瞎子講評書,烈火金剛,三俠五義等,背個書包站着聽,要遲到了扯起跑。
正東街分上下街,街面由三合土鋪成,有十多米寬,有幾家山貨藥材鋪,收阿壩洲出來的麝香、虎骨,天麻、貝母,灌縣特産川芎、黃連、厚樸等。尤徐渡馬祖寺旁那幾十畝産之為貢品,切開川芎心子呈菊花樣。
這些鋪子多為山西,陝西等外省人開的。綢緞鋪,南街口子上的紙火鋪,白鐵皮,黑鐵皮等手工業,南街的車兒鋪,玉石鋪,數不勝數。記得正街上大的紅鍋館子有竟成園,青城園,四季春,回春,井福街的幸福食堂,毛主席五八年來灌視查,在此就餐,故改名為此(原縣招待所食堂),正東街改為幸福路。回成都路過田邊,見婦女在摘苕菜,過去觀看,冉貴全還是娃娃,毛主席問他這個草叫什麼,他說叫打破碗花花。主席走後,公社改為幸福公社,過小橋叫幸福橋。我當知青走路下去時,這橋還在。
講個笑話,主席逝世,記者問他感受,他頭天喝了酒,又說不來,隻說心頭翻,記者說是心酸,偉人一走,誰不悲痛。
後頭他龜兒子被罵安逸!
川西埧子有人多就有茶館,正東街上還有兩家大的,一叫仲賢春,一叫龍池。早上五點過就開門,吃早茶的就來了,老虎竈上銅壺水開,大鍋開水也開,有時我住文廟街,提水瓶買水兩分錢一瓶。後怕有人A錢,改為水牌子,須知那時百姓燒柴,有客人來搞不赢,趕快提水瓶去買水。至于三方半就是小茶館了,居委會辦的開水站兼賣茶。
灌縣百貨公司在大街中間,衙門口對面,隔壁是青城旅館,對面新華書店。百貨公司那時是個好機關,連售貨員都選漂亮的,那時小,光聽老哥子些喊,走!百貨公司逛逛。(實際去看漂亮,标說,當時幾個硬是淑氣)。
下東街拆火神廟修電影院,建成後就成了最熱鬧的地方,電影院前埧子燈光明亮,賣小吃,賣散煙的小販〈當時香煙拆包賣散支),有時老爸給五分,去文廟街口潘大娘鋪子上買大前門兩支。提個瓶子去南街口醬園店打醬油,買點鹽蒜等,旋走旋吃點。
南街城牆邊有個豆花飯店,朱德在那裡吃過飯。
電影院旁蘭香村專賣回民糖果糕點,用青油。水果店康大爺會說,蘋果爛半邊削去,剩下擺堆一分錢一堆。
電影院旁是縣招待所,原是袍哥大爺卿老爺的公館。
所有商業中心都集中在正街上,這是最早灌縣的春熙路。
出東門是紫東街,太平街,豬市街,米市埧,天乙街,都不算商業中心,灌縣很洋盤,最早的馬路是成灌路,由天乙街出去過中正橋到青城山。最早有電燈,成都啟明電燈公司在蒲村〈蒲陽〉設電廠,發電煤由向峨都江煤礦拉出。電在40年就有了,當然除了商鋪,正街上也有幾盞路燈。而富人區如瑞蓮街,大觀街,楊柳河,白果巷等等均用電,窮老百姓仍用清油燈盞。
灌縣繁華,趕場比周邊縣多,百日塲,天天趕。
豬市街,米市壩擠得很,來往人都要喊一喊,把籮兜摞一下(米籮兜,也指人屁股)故灌縣有句歇後語:水打米市垻,籮兜撞籮兜!
【作者簡介】唐二哥,本名唐志強,都江堰人,先後在溫江地區機磚廠、都江紙廠當銷售員、銷售科長。愛好寫作,用二十多年走遍中國各地,寫有若幹介紹人文曆史、風土人情、交通路線和名勝古迹的文字。
本期編輯:秦朝霞
圖檔來自網絡,存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