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商业中心在灌县东大街是无异议的。
其最繁华地段在今楼外楼,东门城门内次之。
楼外楼口进去是仿成都劝业场(商业街),一楼一底,四周有走廊联接,各种商号,旅馆,烟馆均在街两边,街口进去正对是商业场茶馆,热闹的很,卖水烟,瓜子,掏耳朵之小贩游走其间,各种生意也在这个场合进行。当然也是袍哥大爷议事的场合。其楼上大约有几层,最高层为消防观察哨,有大钟一口悬挂,城内着火即敲钟打锣,并告之方位,毕竟全城最高,楼外楼嘛!
茶馆后面即川剧团,(那时叫班子)。各地名角时来参演,午场,晚场热闹非凡。那时无电影馆,城头之文艺演出首推川剧莫属。
川戏流行于川,渝,云,贵地区,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尤小生,小旦,小丑最为传神。
周企和之迎贤店(丑角),陈书舫之秋江,兰光临之酒楼晒衣,花脸之后起之秀,梅花奖唯一得主孙普协。晓艇,阳友鹤,陈巧茹等均在楼外楼川剧团演出。
名角一来,全城轰动。真不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防队在华光寺,该灌口镇管,林汤元之子等几位老哥子后都进公安局工作。
那时消防队装备有,太平斧,两人按的大水车,铜造标水枪,钉钯,水桶等等,沿街均穿斗木质房多,钉钯把屋架拉开,有风火墙挡住。
华光寺杨柳河边茶馆,记得贺瞎子讲评书,烈火金刚,三侠五义等,背个书包站着听,要迟到了扯起跑。
正东街分上下街,街面由三合土铺成,有十多米宽,有几家山货药材铺,收阿坝洲出来的麝香、虎骨,天麻、贝母,灌县特产川芎、黄连、厚朴等。尤徐渡马祖寺旁那几十亩产之为贡品,切开川芎心子呈菊花样。
这些铺子多为山西,陕西等外省人开的。绸缎铺,南街口子上的纸火铺,白铁皮,黑铁皮等手工业,南街的车儿铺,玉石铺,数不胜数。记得正街上大的红锅馆子有竟成园,青城园,四季春,回春,井福街的幸福食堂,毛主席五八年来灌视查,在此就餐,故改名为此(原县招待所食堂),正东街改为幸福路。回成都路过田边,见妇女在摘苕菜,过去观看,冉贵全还是娃娃,毛主席问他这个草叫什么,他说叫打破碗花花。主席走后,公社改为幸福公社,过小桥叫幸福桥。我当知青走路下去时,这桥还在。
讲个笑话,主席逝世,记者问他感受,他头天喝了酒,又说不来,只说心头翻,记者说是心酸,伟人一走,谁不悲痛。
后头他龟儿子被骂安逸!
川西埧子有人多就有茶馆,正东街上还有两家大的,一叫仲贤春,一叫龙池。早上五点过就开门,吃早茶的就来了,老虎灶上铜壶水开,大锅开水也开,有时我住文庙街,提水瓶买水两分钱一瓶。后怕有人贪污,改为水牌子,须知那时百姓烧柴,有客人来搞不赢,赶快提水瓶去买水。至于三方半就是小茶馆了,居委会办的开水站兼卖茶。
灌县百货公司在大街中间,衙门口对面,隔壁是青城旅馆,对面新华书店。百货公司那时是个好单位,连售货员都选漂亮的,那时小,光听老哥子些喊,走!百货公司逛逛。(实际去看漂亮,标说,当时几个硬是淑气)。
下东街拆火神庙修电影院,建成后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电影院前埧子灯光明亮,卖小吃,卖散烟的小贩〈当时香烟拆包卖散支),有时老爸给五分,去文庙街口潘大娘铺子上买大前门两支。提个瓶子去南街口酱园店打酱油,买点盐蒜等,旋走旋吃点。
南街城墙边有个豆花饭店,朱德在那里吃过饭。
电影院旁兰香村专卖回民糖果糕点,用青油。水果店康大爷会说,苹果烂半边削去,剩下摆堆一分钱一堆。
电影院旁是县招待所,原是袍哥大爷卿老爷的公馆。
所有商业中心都集中在正街上,这是最早灌县的春熙路。
出东门是紫东街,太平街,猪市街,米市埧,天乙街,都不算商业中心,灌县很洋盘,最早的马路是成灌路,由天乙街出去过中正桥到青城山。最早有电灯,成都启明电灯公司在蒲村〈蒲阳〉设电厂,发电煤由向峨都江煤矿拉出。电在40年就有了,当然除了商铺,正街上也有几盏路灯。而富人区如瑞莲街,大观街,杨柳河,白果巷等等均用电,穷老百姓仍用清油灯盏。
灌县繁华,赶场比周边县多,百日塲,天天赶。
猪市街,米市坝挤得很,来往人都要喊一喊,把箩兜摞一下(米箩兜,也指人屁股)故灌县有句歇后语:水打米市垻,箩兜撞箩兜!
【作者简介】唐二哥,本名唐志强,都江堰人,先后在温江地区机砖厂、都江纸厂当销售员、销售科长。爱好写作,用二十多年走遍中国各地,写有若干介绍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交通路线和名胜古迹的文字。
本期编辑:秦朝霞
图片来自网络,存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