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匿13年後重出“江湖”的陳利明(右一)老兩口,又做起了“記憶中老成都味道”的蛋烘糕
老兩口的蛋烘糕深受人們喜愛
陳大爺正在制作蛋烘糕
13年前,陳利明和範修玉的蛋烘糕攤突然從玉林消失了,陪伴幾代人長大的味道銷聲匿迹。皮子外酥裡嫩,加上獨家秘方的餡料,美味的蛋烘糕曾經風靡成都,爺爺婆婆不賣了,給太多人留下了遺憾。去年9月,老兩口重出江湖,又開始在玉林四巷擺攤賣“記憶中的老成都味道”。消息傳出之後,已經散落在天涯的“粉絲”們紛紛回來捧場,有蹬10多公裡自行車來的,有拖家帶口從龍泉驿過來的,甚至還有從美國回來的。站在街邊,吃着蛋烘糕,再和老兩口聊聊當年的往事,有人吃得淚流滿面。13年過去了,蛋烘糕的味道一點沒變,為了堅守這個味道,陳大爺跑遍了大街小巷,在家裡做了無數次實驗,“很多原材料都不好買了,但是我既然重新出來賣,那就必須是原來的味道,不能騙人。”陳大爺告訴記者。
老主顧捧場
婆婆一眼就認出了
下午3點,天上飄着毛毛雨,玉林片區非常安靜,看不到幾個行人。然而玉林四巷卻異常熱鬧,大家圍着蛋烘糕攤位,一邊搓手哈氣一邊大喊“我要四個,兩個肉的兩個怪味!”……烤蛋烘糕的雖然是陳大爺的兒子,但他本人一直站在旁邊監督,不時和老熟人聊天。怪味香辣、五香芝麻、鮮肉三鮮、紅豆沙,這四種是“點選率”最高的味道,也是陳大爺堅守多年的味道,問他究竟是哪三鮮,為什麼紅豆沙這麼爽口,陳大爺會神秘地笑笑,說這是秘方,不能透露。
陳大爺告訴記者,重新開張之後,全靠老主顧捧場,每天都要來好多老熟人,有人站在路邊吃了30多個,一個勁說就是這個味道,太懷念了。“好多都是玉林中學當年的學生們,現在都30多、40多歲了,拖家帶口過來,看到我們兩個,親切得很。”正說着,一位30出頭的女士來買蛋烘糕,陳大爺瞟了一眼,指着她說“這個妹妹就是玉林中學的。”“陳爺爺,你還認得到我啊!”女士驚喜萬分,說起當年每天放學都要來買蛋烘糕,陳爺爺不擺攤之後,這麼多年心裡一直空撈撈的。
“老主顧些我都認得出來,之前有個妹妹從美國回來,專門過來買蛋烘糕,婆婆一眼就認到了,妹妹激動得抱到婆婆哭。”陳大爺翻開微信通訊錄,告訴記者最近加了很多好友,都是老主顧,大家經常給他發祝福留言。
堅持好食材
材料不好放棄花仁椰蓉餡兒
陳大爺的蛋烘糕和一般的蛋烘糕還有些不一樣,有幾種餡兒都是獨創的,别處沒有。肉紹子、大頭菜、奶油,這些東西看似平常但卻大有講究。所有東西都要買好的,不能怕成本高,雖然切碎了擺在那裡看不出來,但成都人嘴巴刁,好不好一吃就曉得。“最不好買的就是大頭菜,現在市面上的很多大頭菜都是用水泡的,不好,我在黃土村那邊找了一家,跑到人家農民屋頭去買。”陳大爺說最“資格”的大頭菜應該是從地裡面扯起來,從中間劃開,撒鹽和花椒,然後挂起風幹,最後裝進一個大壇子,存放一年,蓋子一揭,香味撲鼻而來。每次進貨他都是整壇整壇買,還給人家說好了,一定要留着,優先賣給他,不能斷貨。另外一樣關鍵的食材是面粉,複出之前,陳大爺在家裡做了很久的實驗,試過各種面粉,但效果都不好,他心急如焚,都打算自己買麥子來磨了。最終,他在一家超市找到了一種北京産的面粉,用來做蛋烘糕正合适。
畢竟過了13年,很多食材都買不到了,為了忠于原味,陳大爺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一項“自主品牌”——花仁椰蓉,脆繃繃的花生粒和綿軟的椰蓉混在一起,很多人都喜愛這種特殊的口感。然而如今市面上賣的椰蓉都無法讓陳大爺滿意,“雜質多,沒以前那麼純了,走了無數個地方都買不到,沒辦法,隻有不做這個味道了。”陳大爺忍痛割愛。要保持最好的味道,食材好火候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現烤現吃。蛋烘糕是街頭小吃,站在街上趁熱吃才有那個味,有人想打包帶走,陳大爺不僅不會為多賣了幾個而高興,反而要努力勸說,“就在這兒吃嘛,帶回去就不好吃了,你喜歡吃改天再來。”
傳承好手藝
做最正宗的成都蛋烘糕
陳大爺的手藝是成都蛋烘糕鼻祖曾大爺傳授的,1947年曾大爺就在華西壩賣蛋烘糕,轟動一時。當時餡兒隻有三種:白糖芝麻花生、紅豆沙、鮮肉,如今這三種口味也被完整保留了下來。此前,陳大爺在玉林賣了18年蛋烘糕,在曾大爺的基礎上又做了一些改良,但本質上沒有大變。“我這兒就做這幾個味道,其他那些花裡胡哨的都沒做,把這幾個味道做好做精就可以了,不能貪多。”陳大爺表示。
13年前悄然離開是因為年紀大了,想休息了。這10多年陳大爺和範婆婆到處旅遊,把祖國的大好河山都看了個遍。現在陳大爺已經73歲了,婆婆也是70歲高齡,為什麼這個時候複出?說起來還是為了兒子。兒子以前開貨車,收入本就不高,去年還下崗了,待業在家。陳大爺決定把蛋烘糕手藝傳授給兒子,既讓他有個糊口的工作,也讓老味道可以傳承下去。重新擺攤前,兒子在家裡天天練習,陳大爺要求嚴格,做出來的蛋烘糕必須由他和婆婆親自嘗,有一點不對都不準拿出去賣。後來陳大爺還找來幾個老主顧當品嘗師,讓大家多提意見。
“味道是和以前一樣了,但他手法還不熟,以前我和婆婆可以同時燒三個鍋兒,他隻玩得轉兩個,慢慢來嘛。”陳大爺現在都不親自動手烤了,全交給兒子,但他和老伴仍然每天都會出現,“人家大老遠跑過來就是想找回憶,我不站到這兒就沒意思了。我喜歡大家來找我擺龍門陣,說以前的事情。”
來源:成都全搜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