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老瓦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距離機關不遠處就是鄭州三大集貿市場之一的花園路集貿市場。那是個人潮湧動熙熙攘攘一片繁華的熱鬧所在,各種美食小吃服裝配飾孩童玩具電子遊戲一應俱全,二樓還有外彙商店文房四寶賬表文具等店面,于不經意間提升了一嘯市場的檔次。

當年的花園路集貿市場,就在現如今緯三路上的花園路至經五路段。看着現如今整潔安靜的街道,誰又會能想到二三十年前的這裡,每天都有着成千上萬的食客紛至沓來散步遊玩,吃飽喝足盡興而歸呢。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老瓦手繪的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大緻區位圖

因為經常會被西側省委家屬院的住家戶投訴噪音擾民,花園路集貿市場是鄭州三大市場中唯一的一個夜裡12點多要關門落鎖的市場。

鎖一落,要從這個市場進出的鄭州八中家屬院那些個貪玩晚歸的子弟們可就麻煩了。他們要加大嗓門呼喊距離西門不遠處路南的武警中隊的值勤戰士過來開門。

武警中隊是負責保衛省人民廣播電台的,順便管了管開鎖大門的瑣事。因為隻有他們過來鎖門,不願歸家的醉鬼們才不敢反挺呲牙。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網絡上一張飯店位置謬誤較多的花園路集貿市場的複原圖

支撐起一個集貿市場的标志性符号,一定會是這個地方的佳肴美味。四川天府菜館,就是當年花園路集貿市場裡最知名的一家大衆餐廳。他家準确的名字,就叫四川天府。

位于市場中段路北的天府菜館家的四川涼面、魚香肉絲、火爆腰花、鍋巴三鮮,是無數個經曆過這個市場鼎盛繁華時期的食客們的心頭好。即便是歲月流淌多年過去,依然令我們難以忘懷。

這家菜館的進門處,就是他家涼面的售賣點。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不斷有後廚的小工将盛在碩大竹筐内煮熟吹涼且已拌過熟油的涼面端出,傾倒在被熟油浸潤的閃光發亮的面案上。賣涼面的四川大姐動作娴熟地撮一把焯過水的綠豆芽墊底,再抓涼面入碗,拿鐵勺将用醬油白糖味精芝麻醬香油香醋蒜泥等作料配伍調制好的複合料搲在涼面上,撒上蔥花黃瓜絲兒,即得天府涼面之勁爽美味。

老瓦在這裡得不得啰啰嗦嗦地寫了許多文字,但在賣涼面的四川大姐手裡,卻是刀光火石間轉瞬而成。我站在門口排隊等着端涼面,前面的食客三份五份的打包外帶。目光所及之處,面案上那如小山般巍峨堆砌的靓麗涼面,不一會兒的功夫就被削去了山頭,變成了丘陵,變成了平原。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賣涼面的大姐扭臉大聲喊後廚:“小王你個憨憨莫緊到耍,快端面過來仨,面要完球喽!”

當年他家的涼面,賣三毛錢二兩糧票一碗。

他家不光是賣涼面。進門右拐的大廳裡,能坐上六七個人的大圓桌也擺放了不少。要幾個炒菜,喝杯啤酒,最後吃上一碗米飯。對于剛工作不久的我們來說,這算是完美的一餐。

有段時間我迷上了吃他家的鍋巴三鮮。

服務員左手端上來一盤剛剛炸制好的熱鍋巴,右手端個瓷碗将鱿魚肉絲火腿腸玉蘭片燴得的湯汁悉數澆上。隻聽嗤喇一聲炸響,熱鍋巴與熱澆頭親密相遇,激發起騰騰白煙,迷人的香味瞬間就綻發了出來。浸泡了澆頭汁水的鍋巴外表軟糯内芯酥脆,甚是可口美味。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彼時還有一件難忘之事。

我在緯一路1号院西宿舍樓住的時候,通過編輯部的幾個朋友認識了一個據說在四川大學讀研的朋友。那是九十年代初期,研究所學生算是很罕見難得的高學曆了。

那哥們寒假過來找我們玩,體态壯實穿件咖啡色半大摞皮衣的他性格豪爽,騎着自行車載着我們幾個去吃天府菜館。猜枚劃拳樣樣都行的他,很快就和我們大家打成了一片。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春天來臨的時候,在畫報社當編輯的小左告訴我,報社誰誰誰給在川大讀研的那哥們寫了一封信咨詢個事,卻遭遇退信。信封上蓋的戳子表明了是查無此人。

報社那哥們心有不甘,又打電話詢問川大的學生處,結果依然是沒有這個研究所學生。

大家都不明白這哥們為何如此。他也沒有騙大家什麼事,也沒借大家誰誰誰的錢,為毛要把自己包裝成個在讀研究所學生呢。思來想去後,小左告訴我,也隻能以虛榮心作祟來解釋此事了。

花園路集貿市場的四川天府菜館

說起來研究所學生了,當年報社分來的比較早的研究所學生,一位是老瓦住西宿舍樓時的鄰居、文學評論家楊長春先生。一位是住在東樓的某姓同僚。

小某分到系列報工作後,因為所寫的稿件品質不高,很快就被所在報紙的主編副主編們嫌棄,認為其書寫能力和其研究所學生學曆嚴重不符,貨不對闆。

小某一惱,長期請假在家複習,很快就考上了北京某大學的博士生,舉家遷走。據說後來他畢業後留北京從事文化研究工作,最終成為了某學科領域的專家。

今天是2021年3月19日。我是瓦爾特,我在記錄着鄭州的點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