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停車”減少出行煩惱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智慧停車”減少出行煩惱

在重慶市墊江縣某智慧停車場,汽車停放整齊。 孫凱芳攝(人民圖檔)

近年來,智慧停車發展步入快車道,中國許多城市已開始試點和推廣“預約車位”“無感收費”“無杆停車”等智能化應用,努力破解停車難題。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公安部等日前印發《關于近期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城市年内完成停車設施普查并對外公開,摸清停車資源底數,動态更新停車資源資料,組織開展etc(全自動電子收費系統)智慧停車試點工作。

高效配置資源

在成都,供職于一家文創企業的楊薇這幾個月停車變得友善了。過去,若是與朋友約飯,明明她已經到達目的地,但依然花十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來找車位。

“現在打開這個公衆号,可以直接查詢目的地周邊停車場的空位和費用,提前預約,不必擔心大把時間用來找車位了,真是個‘停車神器’。”楊薇興奮地對記者說。

楊薇所說的“停車神器”,是成都交警“蓉e行”公衆号今年5月上線的“智慧停車”服務子產品。市民使用這項服務,可以線上查詢成都停車區域、實時空泊位數、收費價格、服務時間、行駛路線等資訊,支援一鍵支付停車費。同時,還能查詢住宅或公司附近閑時車位資源充足的停車場,按天或按月購買不同時段的閑置車位。

近年來,北京、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四川等多地積極布局智慧停車設施建設,着眼于“停車難”出行痛點,探索建立相關管理制度和标準規範。業内人士指出,停車更科學、更高效,不僅可以有效節省駕駛人的時間,也能夠降低管理方的營運成本,進一步提高停車場的運轉效率,更好實作資源合理配置。

滿足停車需求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84億輛,其中汽車2.92億輛。今年上半年,汽車新注冊登記1414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72.5萬輛,增長35.76%。在中國居民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居民的停車位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專家指出,一方面,中國現有的傳統停車場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另一方面,停車位與停車需求的資訊不比對造成許多車位閑置。事實上,一些城市部分區域的人員與車輛密集,但停車位不足;有些區域則是停車位過剩,無法充分利用,反而浪費資源。

在停車供需資訊共享的同時,通過建設智慧停車場等設施,兼顧技術賦能與硬體支撐,能更好推動城市停車服務提質增效。

重慶楊家坪直港大道的“無人收費停車場”是全國較早采用全智能停車管理系統的橋下大型停車庫,可提供1000餘個停車位,車輛快進快出,完成“閃付”。停車場的入口并沒有設定收費亭,當車輛抵達入口時,系統會在很短時間内完成識别,擡杆放行。

在重慶長江上遊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莫遠明看來,城市“停車難”問題催生出智慧停車場,使用者資料和從線上到線下的應用又賦予了停車場更多價值,圍繞着停車、移動支付、軟體服務及廣告服務的産業鍊正在形成。

補齊服務短闆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進智慧停車的便民實踐中,也有一些基建和細節上的短闆需要補齊。業内人士指出,需要及時總結智慧停車服務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出台更具針對性的建設标準、配套措施與服務細則。例如,有些地區智慧停車的配套設施并未跟上,軟硬體配置沒有打通,導緻居民使用不便;有些地區在智慧停車規劃中,數字裝置的應用度偏低,反而影響通行效率。

推動數字化應用過程中,也要注意防範相關智慧停車平台可能出現的資料安全問題。今年5月,有安徽某市的居民反映,當地推廣使用的智慧停車服務可以綁定他人車牌号,查詢到相關車輛的停車時間、地點、欠費等資訊,可能有潛在的隐私洩露風險。

類似的系統安全與隐私保護隐患并不鮮見。在此之前,“沈陽智慧停車”平台就曾遭受過惡意網絡攻擊。此類平台掌握許多使用者的行車資料與個人資訊,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作案目标。對于公共服務平台營運企業而言,如何妥善保護好使用者私密資訊、排除隐私及其他安全隐患,是一道“必答題”。

北京大資料研究院智慧城市實驗室主任王鵬認為,從技術層面來看,更好地保護使用者隐私并不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提高市場資訊化系統開發的門檻,地方主管部門選擇系統開發和營運公司時,要深入調研企業的技術能力,確定開發品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