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作者:台海網

來源:新華網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斯曲老人出生于1929年,是拉薩市當雄縣烏瑪鄉納龍村牧民。

她出生在牛棚裡。“小時候隻有一件羊皮襖,白天當衣服穿,晚上當被子蓋。一件衣服熬過冬天,寒冷像幽靈一樣每天跟随着我。”老人回憶道,“由于沒有換洗的衣服,羊皮襖裡長滿了虱子,身上被咬的青一塊紫一塊。”

而如今,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從“一菜難求”到“瓜果飄香”,西藏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斯曲說:“我現在90多歲了,但是胃口好,吃什麼都香,食物的誘惑永遠抵擋不住,也許就是當年特别想吃而沒有條件吃的原因吧。”

左:斯曲老人的肖像(4月15日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上:斯曲老人在牧區抱着小羊羔(4月15日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中:斯曲老人的身份證(4月15日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右下:斯曲老人和家人的合影(4月15日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每一個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開,就好像62年前,中國共産黨把西藏曆史的“冬天”永遠畫上了句号。從此,溫暖的陽光普照雪域高原!

62年前,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徹底摧毀了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世界屋脊”這片古老的土地,從此翻開嶄新的一頁。

62年,西藏換了人間。今天的西藏,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政治權利,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美麗西藏建設成效顯著。

2020年,西藏地區生産總值增速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城鄉居民個人所得連續多年實作兩位數增長,消除絕對貧困,實作脫貧摘帽。

曾經被剝奪了一切,“除了自己的影子一無所有”的農奴,過上了小康生活。

真相,不會湮滅;曆史,永不凋零。曆經苦難的翻身農奴,随着年齡的增長,慢慢老去、逝去。為了銘記曆史、展望未來,新華社記者深入廣袤的高原農牧區,走近他們的生活,記錄下這段不容忘卻的曆史。

新華社發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年近八旬的央窮是西藏日喀則市德勒社群的退休老人。

央窮出生在日喀則市拉孜縣熱薩鄉的一個窮困家庭,是家裡的長女。她8歲時開始給農奴主當差,放牧牛羊、幹雜活,農奴主卻不管吃穿。白天,她靠家人送去的糌粑充饑;夜裡,她睡在農奴主家的羊圈或廚房角落裡。12歲時,央窮逃到了日喀則市薩迦縣,給當地貴族做傭人,後來又流浪到了拉孜縣紮西崗鄉,吃盡了苦頭。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央窮獲得自由,過上了新生活,還當上了村主任。

1967年9月,央窮從當時的西藏民族學院中專畢業後參加工作,生兒育女。

享受着退休生活的央窮已經兒孫滿堂,她說,如今的生活比蜜甜。

左:央窮的肖像(4月30日攝)。

右上:央窮在給家裡的花兒澆水(4月30日攝)。

右中:央窮的身份證(4月30日攝)。

右下:央窮和來家裡走訪的從業人員交流(4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今年80歲的索朗是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達那答鄉如貴村人。

索朗回憶舊西藏生活時說,當時農奴生了孩子要向農奴主登記并交納人頭稅。為了規避人頭稅,在他出生前的一個夜裡,哥哥借了一頭毛驢将母親悄悄馱到不屬于當地農奴主管轄的江孜縣。他出生後,父親就因勞累過度去世了。

他是家裡九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母親養不起他,忍痛把他送人。索朗11歲時開始給當地的富人放牧,衣衫褴褛,時常饑腸辘辘。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索朗分到了土地和牛羊。如今,索朗兒孫滿堂,其樂融融。

左:索朗老人的肖像(4月16日攝)。

右上:索朗老人(右)和老伴窮阿洗菜(4月16日攝)。

右中:索朗的身份證(4月16日攝)。

右下:索朗(左二)與老伴窮阿(左一)、兒子格桑旺堆(右二)和外孫旦增晉美在家中合影(4月16日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朗傑多吉是西藏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朗賽林村三組農民,在舊西藏曾是朗賽林莊園的農奴。朗傑多吉小時候一直給莊園的農奴主幹活,安排到哪裡就要去哪裡幹活,讓什麼時候幹活就得馬上去,有時候半夜就得起床。幹活稍微有一點慢,莊園的管家用拐棍打他的頭,頭上到處是腫起來的包。

冬天沒有鞋穿,去哪裡都是光着腳。一年身上隻有一件衣服,根本不可能換洗,身上全是虱子。農奴們放羊的時候,趁着大太陽,脫去上衣往衣服上撒沙子,虱子被曬熱的沙子燙死後,抖一抖再穿。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百萬農奴獲得解放。朗傑多吉分到了農田和牲畜,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朗傑多吉說:“如今,想吃什麼都有,穿衣服各式各樣,喜歡穿什麼就穿什麼。年紀大了,國家還給養老保險,真是幸福極了!”

左:朗傑多吉的肖像(6月5日新華社記者普布紮西攝)。

右上:朗傑多吉走出朗賽林莊園(6月5日新華社記者洛卓嘉措攝)。

右中:朗傑多吉的身份證(6月5日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下:朗傑多吉(中)和家人合影(6月5日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今年79歲的米瑪居住在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甲措鄉拉亞村。

米瑪回憶道:“我出生在日喀則的薩迦縣,因為家裡還不起農奴主利滾利的債務,7歲時就被家裡人送去抵債,給農奴主放羊。”他時常被打耳光、挨鞭子、關小黑屋,實在忍受不了當牛做馬的日子,逃跑了好幾次,但都被抓了回去。

1959年10月,米瑪被日喀則公路養護段招收為勞工,1966年調到了南木林縣。米瑪于1972年10月3日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左:米瑪老人的肖像(4月18日攝)。

右上:米瑪老人(右)在村裡和鄰居聊天(4月18日攝)。

右中:米瑪老人的身份證(4月18日攝)。

右下:米瑪老人(左二)與妻子窮達(左一)以及抱孩子的小女兒德吉卓瑪在房前合影(4月18日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今年87歲的次仁央宗老人住在西藏山南市乃東縣亞堆鄉曲德沃村三組。

舊西藏對次仁央宗老人而言,隻有無邊無際的苦。生為人,過得卻像牛馬一樣,填飽肚子就是奢望。父親一天到晚給當地農奴主勞作,換不來一頓飽飯,一家人靠别人家的剩飯過日子。

1959年民主改革,次仁央宗獲得了人身自由,分到農田、牲畜。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次仁央宗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後勤運輸隊伍,跟着解放軍一直到了最前線,用實際行動捍衛來之不易的自由。

左:次仁央宗老人的肖像(6月3日攝)。

右上:次仁央宗老人在曬牧草(6月3日攝)。

右中:次仁央宗老人的身份證(6月3日攝)。

右下:次仁央宗老人和兒子、女兒的合影(6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今年84歲的次多傑是西藏拉薩市達孜區幫堆鄉10村村民。

在舊西藏,次多傑和家人在“三大領主”的壓迫下,除了負擔繁重的糧食稅、人頭稅、家禽稅外,還經常被指派收割、編織、砍柴、放牧等差役,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和差役讓貧窮的家庭不堪重負。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得到解放。次多傑分到了農田、牲畜、房子,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

左:次多傑老人的肖像(4月25日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上:次多傑老人去茶館找老朋友喝茶聊天(4月25日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中:次多傑老人的身份證(4月25日新華社記者普布紮西攝)。

右下:次多傑老人和孫女在家中(4月25日新華社記者普布紮西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今年70歲的多布傑,是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熱鄉班久倫布村人。

多布傑6歲開始就給農奴主打草料喂驢、幹雜活,全家9口人擠在一間黑漆漆的房子裡睡覺。因為家裡窮,小時候的他沒有鞋子穿,身上穿的是打滿更新檔的衣服,一點點糌粑僅夠全家不挨餓。

1959年3月,多布傑一家分到了土地、牛羊等生産資料,不公平的地契被燒毀。老人至今記得分到土地時的喜悅:“自己的牛,自己的地,收成都是自己的。”

在黨的惠民政策幫助和自己努力下,多布傑先後建立更新了4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寬敞舒适。多布傑的4個子女更是一個比一個上進努力。多布傑說:“對于今天的美好生活有着太多的感受,因為有了金珠瑪米(解放軍)的出現,有了共産黨的指引,我們家的命運才有了根本改變。”

左:多布傑老人的肖像(5月10日攝)。

右上:多布傑老人在照顧家裡的牲口(5月10日攝)。

右中:多布傑老人的身份證(5月10日攝)。

右下:多布傑老人(右)和老伴普布潘多在班久倫布村的家裡(5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今年86歲的索朗是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鄉夏嘎村人。

索朗13歲就給當地的莊園主做苦力,人生從此開始了無邊的黑暗。“白天給莊園主看孩子、放牧,晚上還要喂牛羊,吃不飽、穿不暖,夜裡就睡在羊圈裡,被打罵是家常便飯,都麻木了。”索朗回憶道。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索朗分到了土地、房屋和牲畜。終于,天亮了。

“如今,我已經四世同堂,享受着天倫之樂的好時光。”索朗說。現在他和62歲的大兒子紮西住在一起。紮西是一名共産黨員,是村裡的緻富帶頭人。2013年,他們的住房進行了翻新,庭院裡除了農機具,還飼養着一批牛羊。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索朗感慨“想都不敢想”。

左:索朗老人的肖像(4月18日攝)。

右上:索朗老人在一樓房頂晾曬奶渣(4月18日攝)。

右中:朗老人的身份證(4月18日攝)。

右下:這是索朗老人和兒子紮西(右二)、孫媳婦次仁央宗(左一)及曾孫女在一起合影(4月18日攝)。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次旦拉姆是西藏山南市亞堆鄉曲德沃村人。

當農奴的時候,次旦拉姆從沒聽說過逢年過節可以休息。“我以前給農奴主幹活,一年到頭從來沒有休息過。”

回憶過去,都是苦澀的滋味,次旦拉姆最難忘的就是交租。從農奴主手裡租種農田,自己辛辛苦苦耕種一年,如果收成不好,該交租時,收成卻要全部上交,連種子也留不下,到了第二年春耕時,隻能到處去借種子。

對于無休止勞作的次旦拉姆而言,那時要穿件新衣、吃頓飽飯,隻能是做夢。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農奴翻身得了解放,次旦拉姆分到了田、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能實作了。

左:次旦拉姆老人的肖像(6月3日攝)。

右上:次旦拉姆在家中擺放牛糞餅(6月3日攝)。

右中:次旦拉姆老人的身份證(6月3日攝)。

右下:次旦拉姆和兒子的合影(6月3日攝)。

(來源: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