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這個成語故事出自于戰國·孟轲《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 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脍炙與羊棗熟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脍炙而不食羊棗?”曰:“脍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脍炙人口,原來指美味大家都愛吃。現在比喻美好的詩詞、文章被大家贊揚、稱頌。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父子兩都是孔子的學生。父親曾哲非常喜歡吃羊棗(就是一種野果子,俗稱牛奶柿)。父親曾哲死後,曾參這個大孝子為了紀念父親而不吃羊棗了。
公孫醜是孟子的學生,他對這件事情有疑惑,于是就去請教孟子。公孫醜問孟子:“我親愛的老師啊!您說脍炙和羊棗哪個好吃啊?”孟子回答說“肯定是脍炙好吃,大家都愛吃脍炙啊!”公孫醜接着問:“既然脍炙好吃,那曾參和他爸爸肯定也愛吃脍炙哦?那曾參為什麼不戒吃脍炙,隻戒吃羊棗啊?”孟子哈哈一笑後說:“燴炙是衆人都愛吃的食物;羊棗雖然沒有燴炙好吃,但曾哲他特别愛吃。因而曾參就戒吃羊棗以紀念他的爸爸。
這就像對長輩隻忌諱叫名字,而不忌諱稱姓一般,姓是許多人公用的,而名字卻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孟子的教言使公孫醜解開了疑惑。
#我和祖國在一起##域見北京##北京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