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1984年,我軍收複了老山,越軍不甘心失敗,對老山陣地不斷發起一波波進攻,老山成了抗美援朝戰争後又一個上甘嶺。

我軍為堅守老山,重新采用解放戰争時期三野在陣地戰中推廣的“貓耳洞”。逼仄潮濕的貓耳洞中,長期堅守的戰士很多都得了皮膚病、爛裆病。

當時,許多身為女性的醫護工作者奔赴前線陣地,冒着天上的炮火和比人還多的地雷,送藥、治病、擡擔架,譜寫了一曲英雄兒女的贊歌。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老山貓耳洞</h1>

1984年4月2日,雲南邊防部隊發起了收複老山作戰。至5月15日,中國邊防部隊先後攻占老山、者陰山、八裡河東山,全部收複老山地區被越軍侵占的中國領土。

從1984年5月中旬起至1989年10月止,中國邊防部隊在老山地區組織堅守防禦,先後粉碎越軍7次師團規模的反撲和1700餘次的襲擾。這一階段又被稱為“貓耳洞戰役”。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貓耳洞據說是解放戰争時期,三野戰士在前線的發明創造,主要就是為應對敵軍對陣地的炮轟。粟裕發現這種防炮洞比戰壕好使,就在部隊裡推廣了。

貓耳洞其實就是一種最普通的戰地防禦工事,跟戰壕一樣是用鏟子挖的,内部加以木梁支撐,一般構築在塹壕或者交通壕的兩側,拱形的半圓門,高約一米餘,寬則幾十厘米,縱深長度不等。

這樣的防炮洞大的能容三五人,小的能容一人,同時也用于存放糧食彈藥,是戰士在陣地紮根駐守的容身之所。

但這種戰場上的容身之所,其生存條件是十分惡劣的。總政文工團去過老山陣地演出後的,帶隊上司都不禁感歎,在這樣的洞裡待一年,就算不打仗,也應該記功,應該記一等功。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用親身駐紮過貓耳洞的戰士的話來說:“貓耳洞裡住一年,把一輩子能吃的苦都吃完了。”

貓耳洞顧名思義十分狹小,陣地上的戰士吃喝拉撒睡都在洞裡,裡面汗味、屎尿味、火藥味、老鼠味混在一起,做飯時還有一絲飯香味,夾雜在其中,聞起來的效果可想而知,剛進去頭四五天根本吃不下東西,隻想吐。

戰士們的夥食主要就是壓縮餅幹和罐頭,挂面和大米要省着吃,偶爾煮點粥或漿糊面條打打牙祭。

被褥在潮濕的洞中時間久了又臭又硬,人往往仗着貓耳洞的保溫效果甯可不蓋,但母老鼠卻常在被窩裡坐月子。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最怕的是下大雨,貓耳洞沒法兼具排水功能,一旦下大雨,地勢低的洞積水能沒到脖子,地勢高點的也得沒到腳脖子。

積水一般數小時不退,但即便這時,戰士們也必須在洞裡,背着槍支,舉着電台,其艱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中越邊界雨水挺多,但常泡水牢的貓耳洞最缺的物資仍然是水。當地的雨水即便沉澱後也不能喝,一層黃泥,咽一口能把人眼淚嗆出來。

供水量最好的時候一人一天有兩三斤水,基本也就夠做飯的,壓縮餅幹一般都是煮成糊糊吃。供水量不好時一人一天隻有半茶缸水,隻好緊着傷病員喝了。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當年,我們的戰士在這樣的條件中堅守并不是一天兩天,一次駐守為期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老山當地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潮濕多雨,冷熱無常。

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向西打到維也納,向南卻沒能深入中南半島,就是水土不服造成的。

由于水少,導緻貓耳洞的戰士也沒有洗手的條件,吃飯、拿槍、瘙癢全用的是一雙沒洗過的手,大家的東西又都是共用的,疾病就這麼傳染開了。

在貓耳洞駐守的戰士中,最普遍的流行病就是嚴重的皮炎、濕疹。特别是在身上不通風不見光的部位,尤其嚴重,是以當時又俗稱其為“爛裆”。

這種病嚴重起來痛癢難耐,從一開始的坐卧不甯,到站着時都得把兩腿像圓規那樣岔開,用沒洗的手去抓,越抓越嚴重,表皮開始潰爛,一脫褲頭,爛皮也跟着撕下來,滲出帶血的黃水來。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即便如此,戰士們仍舊要堅守在貓耳洞中。很多時候他們幹脆赤身裸體,害羞的就把衣服系在腰間當裙子遮個羞。配發的物資中有一種簡易浴包,裡面是浸了藥的濕巾和藥粉撲,但效果也是杯水車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老山女軍醫</h1>

在中國,女性在戰争中并不缺席。了解到爛裆病在老山前線的危害程度後,野戰醫療所的王曉華軍醫覺得必須立刻去陣地上解決這一問題。

老山陣地上日常隻有一幫大小夥子,有時一個戰士收到夫妻的來信,寫回信的時候都是戰壕裡集思廣益,一人一句拼的。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戰地醫院的醫生打電話來詢問情況時,戰士們一聽是女聲,就起哄讓她唱歌,還說前線這邊可好了,貓耳洞舒服的很。

可當王曉華軍醫真說要去給他們看病時,貓耳洞戰士們又都死活不讓。

不但戰士們不讓,野戰醫療所的上司也不同意王曉華去前線。老山戰役時期,越軍埋雷埋瘋了,很多越南工兵甚至會被自己之前埋的雷炸死。

可王曉華說:“我身為軍醫同樣是一個軍人,又怎麼能害怕危險不去救助戰士呢?前線随時可能發生戰鬥,戰士不是病得非常嚴重輕易不能下來,下來一個我們隻能治一個。長期讓戰士們帶病堅守陣地,心裡不安呀!如果我們上陣地去,就能一次治好很多戰士的病,讓戰士們專心打仗。”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院上司經過斟酌同意了王曉華的請求,但是要求她注意安全,必須活着回來!

王曉華和助手帶着藥品,穿越一步踏錯萬劫不複的雷區,來到老山一線,可沒想到戰士們卻不願配合治療。

貓耳洞裡的戰士雖然被嚴重的爛裆折磨得痛不欲生,但畢竟患病位置比較尴尬,很多戰士不願讓女醫生看到又髒又臭的爛裆,王曉華詢問病情,他們就隻說要一點藥膏自己塗抹,不讓她看病。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王曉華說:“我是你們的大姐,怕什麼?不看怎麼治病呀?”已經當媽的王曉華這樣一說,戰士們深受感動,也就不難為情了。

王曉華帶着另一名女醫生,用兩天的時間,冒着生命危險去了很多離敵人陣地近在咫尺的貓耳洞,把治病的藥品和大姐對弟弟的關心送到前線。

戰士們也是争着打開自己舍不得吃的好罐頭給她們吃,還有幾個“老山詩人”作對聯送給她們。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當代花木蘭</h1>

八十年代的對越戰場上,湧現出了一大批積極踴躍、不畏流血犧牲的巾帼英雄。

單單王曉華所在的老山野戰醫療所,就有當時全軍最年輕的副連職護士于鳳、全隊人人立功的“十姊妹救護隊”等。

1984年4月前,于鳳還隻是濟南陸軍學校醫護專業的學生。老山收複後,濟南軍校接到上級指令,全體學員停止配置設定,選拔一批優秀學員到老山前線見習、參戰。

接到指令,全校沸騰了。大家都知道身為軍校生,上戰場是天職。可真的是事到臨頭,從未真正經曆過生死考驗的軍校生們心裡不免打起鼓來,一時間報名者寥寥。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正在這時,于鳳主動請纓,要求到老山前線參戰。她所在的醫護專業本來是不在報名範疇裡的,但軍區首長決定,準許于鳳的請求,并且邀請于鳳為面臨抉擇的學員做“不忘使命、踐行軍人職責、勇赴老山殺敵”的報告。

于鳳的報告洋溢着軍人的豪情。她的勇敢感染了很多學員,掀起了一波報名的高潮。

1984年8月,于鳳被配置設定到老山前線的文山67醫院,部隊上司為表彰她的模範作用,破格提前晉升,于鳳成為當時全軍最年輕的副連職護士。

報到第一天,于鳳就投入到了緊張的救護任務中。她所在的醫院離戰鬥一線還有一定距離,但目睹從前線下來的傷員,從他們的斷臂殘肢和狀态,于鳳感受到了戰場的慘烈。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于鳳回憶:

“查房時,我幾次忍不住流眼淚,我看到有一位戰士剛做完截肢手術,躺在床上唱‘一條腿保邊疆、一隻眼睛好瞄準’。我們都是一般大的年齡,我同樣是一個軍人,我又為自己的祖國做過什麼?我常常想那些仍在前線戰鬥的戰士們,他們拿的是世界上最微薄的津貼,卻對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經受烈火和子彈的考驗,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還是我們的戰士說得好:‘吃虧不要緊,隻要主義真,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

後來為了更好地救治前線傷病員,部隊決定組建野戰醫療所,于鳳第一時間報名了,成為老山陣地巡診的一名骨幹。

來到布滿貓耳洞的老山時于鳳才19歲,但也要跟王曉華一樣面對貓耳洞大兵們的爛裆。可她克服羞澀,像兄弟姐妹一樣詢問病情,照顧傷病的戰士們,令許多戰士感動不已。

在老山的醫護力量中,還有一個被各大報紙輪番報道過的“明星團隊”——十姊妹醫療救護隊,十名隊員個個有功在身。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隊伍裡最小的浦秀娟外号叫“白雪公主”,19歲入伍前,她是一次髒活重活都沒幹過的。

聽說小浦要去老山前線,她媽媽很是擔心,擔心她有個三長兩短。

浦秀娟自己也害怕,直接打死了倒還好,萬一打殘了,自己的下半輩子要怎麼過?萬一被敵人俘虜了呢?聽說越軍對待俘虜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新兵動員大會上,新兵連長對她們說:“老山是堅守陣地,而且你們戰地醫院又不在一線,沒事!”

浦秀娟當時見過最大的軍隊首長就是這個新兵連長,聽連長說得這麼肯定,小浦也就放下了顧慮。

出了新兵連,浦秀娟被配置設定到前線手術室當衛生員。首例手術,就是給一個被炸斷腿的重傷員截肢。

貓耳洞巡診,戰士不讓看爛裆,當媽的王曉華:我是你大姐,怕什麼老山貓耳洞老山女軍醫當代花木蘭

被炸斷的傷腿筋骨碎裂,觸目驚心,還是個小姑娘的浦秀娟以為自己會害怕,但意外的是,自己很快進入了狀态,冷靜地執行軍醫的指令,把傷口的爛肉一一剪掉。

浦秀娟學得紮實,幹淨利落的操作減少了傷員的痛苦,使得手術十分順利。

參戰期間,浦秀娟參與60多場戰地手術,沒有發生任何一次事故,是女兵中的佼佼者。

戰場的淬煉讓本是父母掌上明珠的浦秀娟顯示出了堅強本色,在一次運送傷員的任務中,擡擔架的浦秀娟為了在山坡小道上保持傷員平穩,多次在布滿砂石枯枝的山路上跪地膝行。

傷員送到醫院時,浦秀娟雙膝已經鮮血淋漓,但順利完成任務的小浦卻笑得燦爛。

我國古代就有婦好、花木蘭這樣的女将、女戰士。但都隻是昙花一現,更多時候女性在戰争中隻能被動接受結果。

直到新中國,随着工業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女性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貢獻力量。王曉華、于鳳、浦秀娟中的任何一個,在解放戰争時都值得大書特書,但在對越戰場上,這樣的巾帼英雄已經數不勝數了。

最近筆者在追更紀錄片芒果TV《黨的女兒》,這部紀錄片部從女性的角度去看見我們國家的發展。她們保家衛國,建設新中國,巾帼不讓須眉。

繼續閱讀